公元208年,一場決定三方(曹操、劉備、孫權)前途和命運的決哉在赤壁(令湖北蒲圻西北、一說在嘉魚縣東北)展開。歷經官渡大戰,消滅袁紹的主力,繼而完成統一北方的曹操,率數十萬大軍。乘此余威南下。降劉琮于荊州;敗劉備于當陽;大有一舉完成統一全國之勢。但是在關鍵性的赤壁大戰中,曹操遭到慘敗。率殘部逃回北方。不久,便形成魏、蜀、吳三國鼎局面。赤壁之戰的深遠影響,世人公認,但曹操為何遭到如此改局,后人尚有爭議。
“老瞞雄視欲吞吳,百萬樓船一炬枯”。“烈火西焚魏帝旗,周瑜開閥虎爭時”?!敖粐患贀]長劍,已挫莢雄百萬師”火燒赤壁,眾口一詞。孫劉聯軍利用火攻的策略,是致曹軍于死亡的主要原因。這是流傳至今最廣泛的說法。追究其源由,主要來自于史料的大量記載。
如《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記述:
“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p>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述更詳:
黃蓋深感“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足相接,可燒而走。”“乃取蒙沖斗艦數十艦,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p>
《資治通鑒》中也有類似記載。
然而,近年來有人提出致曹操敗北于赤壁的主要原因并非火攻,而是遇疾疫蘷延,使曹軍喪失了戰斗力。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
“建安十三年(208),秋八月,公南征劉表......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p>
《三國志》裴注引自《江表傳》記載赤壁之戰后,曹操給孫權信中云:
“赤壁之后,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虤獲此名?!?/p>
由此看出曹操不僅否認戰敗之因是火攻,而且還多次談到軍中所患“大疫疾病”。
據李友松(營操兵販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分析,曹軍所患疾病是“急性血吸蟲病”。有學者認為,
1,赤壁戰場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地區;
2,曹軍大多為北方人,對急性血吸蟲病的免疫力,較之孫劉軍隊相差很多;
3,赤壁之戰雖發生于隆冬季節,但曹軍在秋季已駐兵于此,進行訓練.所以兵卒在戰前已染上血吸蟲病,到了臨戰之時,恰為發病率極高之際,戰斗力幾乎完全喪失,故而不堪一擊。
1,曹軍訓練水軍地點在今河南安陽縣境,那里沒有血吸蟲病;
2,曹操水軍主要來自劉表,他們與孫聯軍的免疫能力不會有什么差別。此外,劉璋補充給曹操的軍隊是四川士卒,也來自疫區。所以,孫劉聯軍與曹軍在免疫能力方面并無高低、強弱之分;
3,血吸蟲病潛伏期、一般在一個月左右,因天氣冷熱,時問長短有別,兩個月以上者只是少數,而潛伏期越長,發病時癥狀也越輕:曹軍即使秋季感染到血吸蟲病,到了12月(陰歷)才發病,癥狀也不會太重了。
所以,因血吸蟲病突發,導致曹軍兵敗之說,就不能成立了。但曹軍所患何種病疫,一時尚難定論。
曹操號稱80萬,實際大約20萬軍隊,孫劉聯軍只有5萬人,從數量上說,曹操占絕對優勢。但是,曹軍有許多不利條件:
1,長途行軍“遠來疲敝(同弊),劉琮降眾“尚懷狐疑”,水戰主要依靠荊州兵;
2,“舍鞍馬,杖丹楫”,舍長用短。北方將土不習水土,軍中疾疫流行,戰斗力弱;
3,距后方較遠,補給困難;荊州人心不服,韓遂、馬騰盤踞西北,威脅許昌,曹操有后顧之憂;
4,曹操勝兵南指,驕傲輕敵;朝官中有不少士族反對曹操,曹操殺名士孔融以示威,使矛盾激化。
與此相反,孫劉聯軍數量雖少,但它以逸待勞、用長擊短、補給容易,士氣旺盛;利益攸關,孫劉將領團結一致。加上曹操中黃等詐降之計,再遭火攻,大敗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