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戰國時期,北方以游牧為生的少數民族就已較為強大。趙武靈王采用“胡服騎射”的方式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足可說明這一點。他們經常騷擾中原各國,擴充地盤。為了抵御北方的少數民族的侵入,與之接壤的秦、趙、燕等國紛紛在國界上修起堅固的防御建筑——長城。秦統一六國以后,又大興土木,把原來各國所修的連成一片,筑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
時至今日,秦始皇修長城伴隨著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然而,總督長城修造事宜并非中國第一皇帝始皇贏政,而是秦朝著名大將蒙恬。當時的蒙恬身居朝廷要位,肩負著保衛邊疆,抵御匈奴入侵的重任。秦統一六國后,國家的戰事主要發生在與匈奴接壤之處。能否抵制匈奴的入侵,直接關系到秦政權的穩固。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蒙恬的祖先是戰國時的齊國人,他的祖父蒙鷲攜家來到秦國。蒙鷲是一位出色的武將,效命秦國,戰功赫赫,秦昭王時官居上卿。秦莊襄王和秦始皇時,他又多次領兵攻打韓、趙、魏等國,為秦國拓疆納土。蒙恬的父親蒙武,也是一位出眾的戰將。秦始皇二十三(公元前224年),他帶兵攻打楚國,大敗楚國,并殺死楚將項燕,次年又虜獲楚王,為秦國的統一諸侯各國天下,立下了巨大功勛。蒙恬繼承了先輩驍勇善戰的特點。秦始皇二十三年他曾與秦國另一名大將李信率軍攻打楚國,首戰告捷;漸露頭角。
秦始皇二十六年,身為獄官的蒙恬世襲父職,出任將軍。這一年他受命攻打齊國,一舉擊敗齊軍,顯示出他那非凡的軍事才能,為秦國統一中國再建奇功,因此,升為內史。
秦滅六國后,天下統一。但是,北部游牧民族,勢力不斷強大。他們不斷躍馬南下,窺擾中原,嚴重地威脅著秦朝北疆的安全,秦始皇于是命令蒙恬率軍三十萬前去抗擊匈奴,從此蒙恬便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蒙恬果然不負眾望,出色地完成了保衛國家安全的重任。經過艱苦的征戰,不但遏制了匈奴的南侵,而且奪回大片失地,設置四十四縣,迫使匈奴后退七百余里,黃河之南的土地全部歸入秦朝疆域。蒙恬功高蓋世,威震匈奴,深得秦始皇的寵幸。秦始皇不但委重任于蒙恬,對其弟蒙毅也分外垂愛,授以上卿高爵,視為心腹之臣,聽命于左右。蒙恬兄弟一任外務,一充內謀,為秦政權的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了進一步鞏固北疆,防止匈奴的滋擾,秦始皇下令蒙恬修筑長城。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除進一步加固原秦、趙、燕三國長城,增添要塞外,并把它們連成一線,使其以綿延萬里的氣勢形成世界上的一大奇觀。隨后,蒙恬繼續鎮守北疆,操練士卒,提高部隊的戰斗力。一條綿延萬里的長城加上一支素質很好的軍隊,真正在秦國的疆界上筑起了一道摧不垮、打不爛的銅墻鐵壁。在以后的十幾年中,直到蒙恬遇害,匈奴人懾于蒙恬的威名,別說南侵中土,就連南下牧馬都膽戰心驚。
不幸的是,始皇三十年,秦始皇在巡視途中,病逝于沙丘。這時跳出了一個“指鹿為馬”的歷史小丑宦官趙高,使秦王朝加快了崩潰速度。趙高曾觸犯國法,秦始皇派蒙毅加以懲治。蒙毅依法行事,判趙高死罪。可不知為什么,秦始皇善心大發,覺得趙高這個人辦事敦厚而赦免了他,不僅如此,還讓他官復原職。于是趙高對蒙毅懷恨在心,兼及蒙恬,一直尋找機會以泄私憤。秦始皇的死給了趙高一個報復的機會。
秦始皇晚年特別怕死,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永遠統治天下。因此他一方面尋訪天下方術之士,提煉仙丹;一方面沉迷于迷信,遇事求神拜仙,以求滿足自己的心愿。當他外出巡視染病在身時,便急忙派遣心腹之臣蒙毅回都城咸陽向山川之神祈禱。但是,上蒼、神仙又哪能拯救得了他的生命?沒等蒙毅回來,他便一命嗚呼了。臨死前,秦始皇命趙高寫信給遠在邊塞的長公子扶蘇,要他“把兵權交給蒙恬,趕回咸陽奔喪”。顯然秦始皇仍有讓扶蘇繼承王位之意。由于秦始皇猝死,這封信最終被趙高扣下了。
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陰險蠻橫的趙高先是威逼丞相李斯,繼而相互串通,封鎖始皇駕崩的消息,扣下發給扶蘇的信。他們一面密謀立扶蘇之弟胡亥為帝,一面策劃陷害扶蘇和蒙氏兄弟。為了奪得皇位,公子胡亥與他們同流合污。一切準備就緒后,他們便開始了禍國殃民的行動。
首先他們矯詔立胡亥為太子,接著又矯詔賜扶蘇、大將蒙恬自殺。接詔后,扶蘇傷心不已,以為真的是狠心的父親要他死。一場痛哭之后,扶蘇含恨自盡。而蒙恬似乎預感到其中有詐,他認為始皇出巡,并未另立太子,僅憑使者一言,難以令人相信。他斷然拒絕自殺。使者便把他囚禁于陽周,自己回去復命。
扶蘇死后,胡亥即位。他便是歷史上臭名昭著、殘暴昏庸而又荒淫無度的秦二世。他寵幸奸臣趙高,言聽計從,視為心腹;一度也曾追念蒙氏家族為秦國建立的卓著功勛,加上扶蘇已死,自己王位已經坐定,準備赦免蒙恬。這可嚇壞了趙高,已經害死蒙毅的趙高,又豈能放過蒙恬而給自己留下后患呢?于是日夜在二世耳旁咕叨蒙恬的“罪惡”,竭力慫恿二世處死蒙恬。二世終于為之動心,決定照他的意思辦:派人前往陽周,詔告蒙恬:
“爾罪惡過多,又受爾弟蒙毅罪案的牽連……”,
不等使者說完,蒙恬已知自己難脫厄運,那幫人必置自己于死地而后快。
他想起蒙氏家族歷代為秦國的強盛出生入死,征戰沙場,建立了蓋世功勛;更想起自己戎馬一生,到頭來竟是如此結局。這一切使得他感慨萬分。他覺得蒙氏家族無愧于國家,他痛惡二世的昏憤,更感戴秦先主的知遇之恩。他對使者說,他一生無愧于秦,眼下雖然被囚禁,但統領的三十萬大軍隨時聽命于他。只要一聲令下,憑著這支軍隊足可以與朝廷抗衡。但他不愿違背祖先的教誨,也不愿辜負秦先主的知遇之恩,自愿坐以待斃。接著他又列舉古來殺忠臣而國亡的例子,要使者在他死后轉告二世,希望二世不忘前車之鑒,以率民從道為己任。其憂國憂民之心至死不移。
蒙恬終于沒有逃脫趙高的毒手,過早地結束了生命。但他不幸而言中,秦朝很快在急風暴雨的農民起義中土崩瓦解。
對于蒙恬修筑長城一事,千百年來毀譽不一,但他那視國為家,憂國憂民,以衛國安邦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怎么說也是值得頌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