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發后不久,以隆裕太后為首的清廷接受民軍的呼吁,同意下臺。1923年11月5日下午3點,溥儀及原皇后、婉容、文繡等乘坐汽車,在張壁等人的護送下,駛出紫禁城,到達前海北沿的醇王府他的生父家。溥儀出宮當天,清室和政府組織了臨時機構“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7日晚,攝政內閣發布命令,組織“清室善后委員會”負責一切善后事宜。這個清室善后委員會就是故宮博物院的前身。
清室善后委員會成立后,隨即著手點查宮內物品。但是,清室五位代表無一人到會,經反復敦請,仍拒絕參加點查。接著,清室致函政府,稱點查為片面行為、單方面行動,聲明:“以后宮中物品有無損失,敝處不能負責。”政府馬上回應,下令查止委員會點查物品。
面對清室、段祺瑞兩方面的壓力,清室善后委員會并未妥協。同仁們開了個會,相互勉勵。委員長李煜瀛擅于辯論,他說,清室善后委員會由各界人士組成,是社會團體,不像政府機構一樣,必須一切聽政府的;政府說把清理清室公產、私產及一切善后事宜的工作交給委員會,清點問題屬內部手續,政府無權干涉。吳稚暉也很能說,唯恐言之不盡,起來、坐下,坐下、又起來,反反復復地講。易培基是書生,措詞激烈,慷慨激昂。莊蘊寬是老官僚,慢條斯理,侃侃而談。鹿鐘麟是軍人,說話直率,給會議作了結論。他說:“我們軍人。固然以服從為天職;但是要迫他向后轉,那也就有所不顧愿了!”
清室沒能阻擋點查宮中物品,復宮一事便希望渺茫。于是拼命造謠。
說張璧在辦理溥儀出宮時,去養心殿見過溥儀,看到放著的溥儀帽子上有一顆極大的珍珠,價值連城,便動了覬覦之心,故意做出漫不經心的樣子,摘下自己的帽子扣在溥儀那頂“御冠”上,臨走時來了個“神仙一把抓”,或者叫“順手牽羊”――兩頂帽子一齊拿走了。張璧把那珍珠拿到天津賣了大價錢,發了大財,整天不愁吃不愁喝。
又說,有人親眼看見鹿鐘麟的小孩子,拿了幾件古月軒小瓶在大門口玩耍。古月軒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專供宮廷御用的琺瑯彩瓷器,價格昂貴,外間絕對沒有,可鹿鐘麟家里有,而且小孩子都拿著玩,哪里來的?
還有的說,有一天國民軍總司令部所在的旃檀寺斷絕了交通一兩個鐘頭,那是馮玉祥正在把從清宮盜出的無數寶物,用大隊的駱駝捆載而去,因為要避人耳目,所以斷了交通。其實那是因為擅寺失火。
因為有人造謠,有的人便又湊熱鬧,說,點查物品時,在溥儀居住的養心殿和婉容、文繡居住的儲秀宮、長春宮,常常有點心和酒,這些東西點查人可以吃、可以喝。為此有人特意請問了當年參與點查的單士元先生。他說,夸張了,當時見到有人吃盒里剩下的餅干,也聽說有人喝酒喝暈了,所以不久就規定:不準吃、喝,而且故宮人從此形成一個好傳統:不喝酒。因為搬文物不能頭暈。否則會破壞文物。我又問他皇帝的御膳餅干什么味兒。他說不知道。只知道那牌子跟外面賣的高級餅干一樣。
1926年6月8日,吳佩孚主持政局下的杜錫圭內閣成立,清室加緊了行動,公然以內務府名義發文給國務院和吳佩孚,謀求溥儀復宮并恢復原清室優待條件。恰在此時,善后委員會在點查時,發現了溥儀與金梁、康有為等在1924年春夏間密謀復辭活動的來往文件和溥儀以及“借”、“賞”等名義將宮中珍寶數千件盜運出宮的帳單。大家急了,一方面怕日久生變,一方面擔心文物再度流失;感到不馬上成立博物院,使故宮之事成為公開,清室、政府就不會死心。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員會議定成立故宮博物院。
1925年10月10日,善后委員會同仁在乾清門舉行大會,莊嚴宣告故宮博物院成立。據載,大會當天,北京城“萬人空巷”,“人們無不向此同一日的涌進故宮,一窺此數千年神秘的蘊藏”。會后,善后委員會將故宮博物院成立的消息通知政府及全國各界。
從此,具有五百年歷史的紫禁城,進入了博物院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