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千古一帝,是圣是魔?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這是大秦統一天下的第六年。

東巡途中,秦始皇派遣燕人盧生出海尋訪傳說中的神仙。

盧生沒有找到仙人,回來后卻為秦始皇獻上一本名為《錄圖書》的預言書,其中有一句讖語:

“亡秦者,胡也。”

此時,秦始皇東臨碣石而歸,看到讖語后,以為北方的胡人是秦朝的心腹大患,于是派將軍蒙恬發兵30萬,北征匈奴,將匈奴從河套平原驅逐到陰山以北,鞏固帝國邊防。

方士的一句讖語,竟讓秦始皇大動干戈。

在人生的最后五年,對死亡的恐懼、對帝國前途的擔憂,以及繼承人問題的懸而未決,使秦始皇長期處于愁云籠罩之下。

棄舊開新的大秦帝國,隨著始皇帝的焦慮,走向盛極而衰的命運。

秦始皇畫像。圖源:網絡

01

起初,秦始皇并沒有執著于追求長生,在統一戰爭前后,他的生死觀念比較正常。

公元前221年,39歲的他一統天下后,下詔說,自己以凡人之軀,依托宗廟庇佑,興兵滅六國,遂使天下大定,要更改名號,才能使功業傳于后世。

群臣建議,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為尊貴,秦王應當改稱“泰皇”。

秦始皇采納了一半建議,他將“泰”字去掉,再與上古五帝的“帝”號合并,自豪地開創了“皇帝”這個新稱號。

但是,秦始皇自稱為“皇帝”,特意在前面加了一個“始”字。意思是,從秦始皇開始,“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為此,秦始皇命數十萬勞工在驪山一帶(今陜西臨潼縣東南)夜以繼日地修建秦始皇陵。這座恢弘壯麗的陵園,將成為他百年后的藏身之地。這表明,始皇帝相信人終有一死,他的英魂會在地下世界繼續保佑大秦江山,二世、三世乃至萬世傳承下去。

漢代典籍中,記載了一則秦始皇討論禪讓的逸事。

有一天,秦始皇召集群臣,以五帝實行禪讓制、三王(夏禹、商湯、周武王)行世襲制,詢問他們兩種繼承制的優劣。

由于此事涉及皇位繼承人問題,在場的博士(秦漢時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大都保持沉默,只有一個叫鮑白令之的博士敢于發言,他說:“五帝讓賢,是以天下為官天下;三王世襲,是以天下為家天下。”

秦始皇的稱號有一部分繼承自五帝,他認為自己的德行堪比五帝,就問鮑白令之:“我德過五帝,如果以天下為官天下,誰可以繼承我的事業?”

鮑白令之當場諷刺道,陛下行的是“桀紂之道”,您修筑的樓臺直插云霄,宮殿連綿五里,造重達千石的銅鐘,鑄重達萬石的鐘架,嬪妃數以百計,倡優數以千計,興修驪山宮室,一直修到咸陽雍門。為了自己享樂,費盡天下資財,竭盡舉國民力。這樣偏頗自私而不顧他人,怎么能跟五帝比道德,想要以天下為公呢?

秦始皇聽了默不作聲,面露愧色,從此打消了“禪讓”的念頭。

從這個故事可見,秦始皇自知,生命終有一天會消亡,他才完成統一大業,就已經開始考慮繼承人問題。

《史記》中記載了多次秦始皇求仙的活動。

其中,第一次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齊人徐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面有仙人居住,請求始皇帝派童男童女一同前往探索。

這個傳說從戰國時期就已流行。史載,“自(齊)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

實際上,齊魯之地靠海,航海者有時會看到海市蜃樓,古人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才演變成了三仙山的傳說。

秦始皇也無法理解這一現象,于是掏錢給徐福造船,派出數千童男童女,隨他出海求仙。

這次東渡求仙活動是徐福請奏,而非秦始皇主動下令,可以看作是戰國以來東方沿海尋仙傳統的延續,也是統一的大秦帝國開拓海上航線的活動。

在秦始皇在位期間的五次巡行中,他經常到達海邊,多次乘船與大臣“議事于海上”,所到之處,無不刻石頌其功德。在最后一次出巡時,秦始皇夢見與海神交戰,醒來后親自以“連弩”射海中“巨魚”,還成功捕殺了一只。這只 “巨魚”有可能是鯨魚之類的動物。

按照五德終始說,秦朝屬于水德。

秦始皇對海洋的向往,不僅僅是為了尋仙問藥,也是一種先進的海洋政治意識,他也許已將統治的目光投向了海的另一邊。

但是,到了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主動派遣燕人盧生出海尋找仙人,已經明確目的是為了“求仙人不死之藥”

可以說,從這一年起,秦始皇的生死觀發生了明顯的轉變。

他任用一批方士為其求仙問藥,甚至不惜為此花費巨資、動用軍隊,還把其自稱“朕”改成了“真人”。他下詔說,我仰慕得道的真人,以后我就自稱真人了。

在人生的最后五年,秦始皇身體每況愈下,愈發懼怕死亡。

秦始皇可能意識到,他的死,將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因而更加執著于追求一種永恒的秩序。

尋仙問藥,只是其中一種表現。

秦始皇陵兵馬俑。

02

秦始皇的最后五年,大興土木、濫發徭役、焚書、坑儒等種種暴政頻繁出現。

很多人將這些現象歸咎于秦朝的嚴刑峻法,認為這是暴秦速亡的原因之一。

但從云夢秦簡里耶秦簡等記載來看,秦法雖然繁雜,卻并非盡是苛刻的律法。

秦朝的法治觀念,可以追溯到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之初,為了樹立權威,曾經“立木為信”

當時,商鞅在國都的城門外豎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并貼出公告,有誰能把木頭移到北門,就賞賜他十兩金,等了半天沒人敢動,又將賞金提高到五十兩金。此時,才有一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言出必行,立刻賞他五十兩金。

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就此展開。之后,商君雖死,秦法不亡。

因此,秦法有“使法必行”、“刑無等級”以及“使民明知而用之”等法治思想。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凡事皆有法式”

云夢秦簡中有田律、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律等二十多種法律文件。那個叫“喜”的墓主人,生前是秦朝的小官吏,他在竹簡上記載了大量運用秦律的實例,并將這些竹簡壓在自己的身體之下,一起帶進了墓里。

里耶秦簡中的文書,則表明秦朝嚴格執法,面面俱到,包括戶口、土地、物產、田租、勞役、兵甲、錢糧、道路等都有一整套完備的法律。

比如,里耶秦簡中記載了多起追討欠款的案件。其中有一則說到,陽陵有個叫“毋死”的士兵,欠了8064錢,現在洞庭郡當戍卒,但不知道在哪個縣。陽陵縣已經派人到“毋死”家中訓責,也辦了一份“錢校券”發給洞庭郡,移交其服役地追討。

這一封書信告訴我們,以秦朝官吏的手段,“老賴”跑到哪里都躲不過。

統一的秦法,代表秦始皇四海歸一的雄心壯志,而他在強行推行法家意識形態時,也要面對不同思潮的交鋒。

于是,在秦始皇生命的最后五年中,出現了焚書坑儒事件。

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圖源:影視劇截圖

03

焚書,發生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

焚書事件的導火索,是秦朝建立后,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的一次沖突。

這一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設宴,在場70余名博士為他祝壽。

宴會上,一個叫周青臣的官員配合秦始皇的演出,帶頭拍馬屁,說秦始皇“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秦始皇聽了飄飄然。

偏偏有人不給領導面子。齊國儒生、博士淳于越是一個推崇分封制的復古派,聽到周青臣對秦始皇阿諛奉承,還給郡縣制點贊,當面就懟了起來,說:“殷周興盛千年,在于分封子弟功臣,相互輔助。如今皇帝一統天下,而子弟沒有封爵,萬一有像齊國田氏奪權篡位一樣的事情發生,誰能來救駕?”

淳于越緊接著慷慨陳詞:“我沒聽過做事不遵守古訓,還能長久的。現在周青臣又當面奉承陛下,加重您的過錯。這人肯定不是個忠臣。”

關于分封制與郡縣制的辯論,在大秦不是新鮮事兒。最經典的一場,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六國后,丞相王綰與廷尉李斯之間的論戰。王綰是復古派,主張分封制,李斯則是郡縣制的支持者。

當時,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不再進行分封,依靠郡縣制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

淳于越在咸陽宮宴會上舊事重提,再次挑動了李斯敏感的神經。

在聽到淳于越的言論后,時任丞相的李斯,決定對復古派進行徹底打擊,從根源上斷絕這股復古思潮。

李斯向皇帝指出:“歷史是不斷發展的,上古三代有什么可效法?時代變了,治理天下的方法也應該不同。現今陛下開創萬世大業,非愚儒所能理解。天下已定,法令一統,百姓應當努力耕作,讀書人就要學習法令禁條。”

李斯一針見血地指出,儒生“不師今而學古”,是在否定現行制度,擾亂老百姓的思想。

在他看來,知識分子讀了《詩經》、《尚書》、諸子百家典籍,常借古書非議當朝,只有燒毀這些在民間流傳的古代典籍,才能斷絕此現象。

因此,李斯冒死向秦始皇提出了“焚書”的主張(“丞相臣斯昧死言”)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的回答,史書上是簡潔明快的3個字——“制曰:可”。

焚書令的處罰異常嚴酷。

法令頒布后,如果有人談論《詩經》、《尚書》之類的書被發現,就要被斬首棄市;引用古代典籍非議時政的人要滿門族滅;官吏知情不報的與犯者同罪;法令頒布后超過三十日留書不燒者,要臉上刺字送去修筑城墻。

焚書的目的,是禁止民間閱讀如《尚書》、《詩經》等復古學說。但現在很多人認為秦始皇“焚書”,是把天下所有書籍都燒掉,實際上,并非如此。

《史記》就說“《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官方與民間還是留存了許多儒家經典。秦末戰亂之后,這些書籍重見天日。除此之外,其余類型的書很多也留下了,如醫藥、農學、卜筮等實用書籍。

上世紀30年代,二戰前夕,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臭名昭著,發起“柏林焚書”事件,有些中國學者認為他是大獨裁者,就把他比作秦始皇。

魯迅先生得知此事,表示你們可以罵希特勒,但別把他比之于秦始皇:

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閑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并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種的思想的……

在這場辯論中,淳于越是齊國人,李斯是楚國人,秦始皇博采眾長,沒有盲目鏟除異己,但次年的一次事件,讓他憤怒地大開殺戒。

李斯劇照。圖源:影視劇截圖

04

焚書后的第二年,發生了“坑儒”事件。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深得始皇帝信任的方士盧生侯生聚在一起議論秦始皇。

他們說,秦始皇這人剛愎自用、專任刑殺,自從兼并天下后,以為自古以來無人能比得上自己,朝中雖然有博士70人,其實都是擺設,全是皇帝一人說了算,沒有人敢跟他提不同意見,只有執行嚴刑峻法的獄吏得到他的信任。

這兩個方士說,長此以往,上位者聽不到不同意見而日益驕橫,下位者為了博取信任,只會欺騙皇帝,這樣遲早要完。

這一番話,很快傳到了秦始皇耳中。盧生與侯生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跑路卻飛快,等到秦始皇下令追捕時,他們已不知逃到何處。

惱羞成怒的秦始皇將氣撒在自己曾經最信任的方士身上,于是將此事上升為政治事件,指責京城咸陽諸生“或為妖言以亂黔首”,這是極其嚴重的罪名。

既然搜捕不到盧、侯二生,秦始皇就拿咸陽的諸生(包括方士、儒生等)開刀,經過審訊之后,牽扯出460人,將他們盡數坑殺,以威懾天下人。

坑儒事件對秦始皇晚年最大的影響,是導致他與長子扶蘇的不和。

扶蘇反對這一極端暴力的做法,而且尤為同情與方士一同遇害的儒生。他上書勸諫道:“天下初定,邊遠地區百姓尚未歸附,儒生皆誦讀、效法孔子的主張,現在陛下用嚴刑峻法處置這些人,臣擔憂此后會天下不安。”

法家粉絲秦始皇不以為然,他決定給這個宅心仁厚的長子一點教訓,把扶蘇貶到了上郡(今陜西北部),給蒙恬的軍隊做監軍。

相比扭曲的生死觀,秦始皇對權力與秩序的執念,更使他晚年處于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他頻繁東巡,不辭辛苦地親自帶著“大秦中央巡視組”到關東六國地區辦公,都是為了加強對關東的震懾。但是他的高壓政策非但沒有壓滅反秦的暗流,反而讓這股勢力愈演愈烈,最終在他死后迅速爆發。

為了尋求政治上的安全感,秦始皇將咸陽二百里內的道路相連,強制每天自己每天批完60斤的公文,否則不得休息,身心俱疲的情況下還服用方士煉制的丹藥,身體大不如前,脾氣也變得更加暴躁。

扶蘇反對坑儒,遭到貶謫。圖源:影視劇截圖

05

那句“亡秦者,胡也”的讖語還在耳畔縈繞。到了秦始皇去世前一年,公元前211年,發生了一連串怪事,更讓秦始皇心不自安

古代的皇帝大都迷信天象,偏偏在這一年,出現了“熒惑守心” 的天象。

“熒惑”指火星,當火星運動到了天蝎座中被稱為“心宿”的三顆星附近,并停留一段時間,就稱作“熒惑守星”

熒惑守星的寓意極不吉利。古人認為,心宿中三顆星分別代表皇帝與皇子,是爭奪皇權的象征,表示帝王恐有亡故之禍。

另外,據史書記載,這一年有一顆隕石掉落到了東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陽市),人們上前觀察時,發現隕石上刻著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隕石墜地不是大事,但這句話問題就大了。

秦始皇大為震驚,派人到東郡逐戶排查,看是誰刻了這行字,結果無人承認。秦始皇當即下令,處死了隕石周圍所有的居民,并焚毀了這塊刻字的石頭,此事就此作罷。

不久后,另一件詭異的事讓秦始皇驚出一身冷汗。

這年秋天,一個使者經過華陰(今陜西華陰市),被一個手持玉璧的人攔住,對方說:“請你替我把這塊玉璧送給滈[hào]池君。”

臨別前,他還對使者說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今年祖龍死。”

使者回到咸陽,跟秦始皇匯報此事。皇帝一聽,心情估計更郁悶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踏上最后一次東巡的旅途。

此次隨行的人,有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上卿蒙毅和秦始皇少子胡亥

半路上,秦始皇突然發病,到沙丘(在今河北邢臺市)人已經快不行了。

秦始皇病重時,占卜結果顯示有山鬼作祟,蒙毅臨時被派往各地祭拜名山,為皇帝祈求消災。

如此一來,趙高有了可乘之機。趙高是一個頗具才華的大臣,曾教皇子胡亥書法、法令,并掌握皇帝符節、印璽,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他決定利用職權之便,為自己撈取最大的政治資本。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一向忌諱談論生死的秦始皇,放棄長生不老的幻想,開始安排后事,他給遠在上郡的長子扶蘇留下一道詔書,具體內容已不得而知,只知其中有一句“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即詔令扶蘇回咸陽主持喪事,為他送終。

我們不知秦始皇賜書扶蘇時心情如何,但從他命兒子直奔咸陽,而非趕往沙丘可推測,他心里明白,自己是見不到長子最后一面了。

或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始皇帝不再埋怨宅心仁厚的長子,而是欽定他為繼承人。

但這道關鍵的詔書,被趙高伙同李斯扣壓下來。

之后,50歲的秦始皇在沙丘病逝,趙高與李斯共同擁立胡亥繼位,并篡改遺詔,讓扶蘇自盡。史載,扶蘇接到“偽詔”后大哭,不顧大將蒙恬阻止,拔劍自殺。

這一撲朔迷離的遺詔事件,史稱“沙丘之謀”

秦始皇崩后,趙高與李斯秘不發喪,沒有讓其他官員得知皇帝的死訊。他們用咸魚的臭味掩蓋尸臭,載著秦始皇的遺體經過秦直道,運回了咸陽。

一心想永遠執掌帝國的秦始皇,最后竟連自己的遺體都無法掌控。

隨后,大秦的國運在秦二世胡亥在位時期急轉直下,僅過三年就走向滅亡,正應了那句弄假成真的讖語:“亡秦者,胡也。”

始皇帝之死。圖源:影視劇截圖

06

明代思想家李贄認為,秦始皇是“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的千古一帝,卻又耐人尋味地說,始皇帝“是圣是魔,未可輕議”

“圣”的方面來看,秦始皇繼承秦孝公以來六位秦國國君的基業,東出滅六國,結束500多年的諸侯紛爭,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王朝。

他廢分封、行郡縣、統一度量衡、修馳道、修長城、書同文、車同軌,每一個都是順應歷史大勢的抉擇。

滅六國后,秦軍北征匈奴、南平百越,將帝國延伸到前所未有的遙遠邊境,如秦始皇東巡泰山刻石所說:“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秦始皇為后世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拉開序幕,而他為中國開創的大一統格局,影響至今。

秦朝全圖。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魔”的角度來說,秦始皇創建的秦朝僅存在15年就短命而亡,在歷史上留下“暴秦”的罵名。

有學者統計,秦朝時,全國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派去服徭役。為了征集錢糧,秦朝向百姓征收了二十倍于古的田租賦稅。為了修建秦始皇陵,秦始皇前前后后動用了70萬人力。

秦代有一首民謠:“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

這是說,生了男孩不要養活,生了女孩要好生撫養,君不見長城之下,是無數尸骨在支撐。中國古代往往是重男輕女,可當時的人們寧愿多生女孩,也不愿男孩長大了去服苦役。

秦始皇去世僅過去一年,一群無法及時趕往漁陽的楚地戍卒為了逃避處罰,揭竿而起,吹響反秦的號角。

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喊出響亮的口號:“天下苦秦久矣!”

他們在反抗秦二世時,不忘抬出扶蘇的名頭,說秦始皇死后,即位的應當是賢明仁德的扶蘇,可他因為多次進諫被派到外地帶兵,最后竟無罪被逼自殺。

秦朝基層干部劉邦起兵時,給沛縣父老鄉親送去的一封帛書上也是寫著:“天下苦秦久矣!”

即便如此,漢高祖劉邦仍繼承了秦始皇的帝制,并自詡為秦始皇的繼承人。

劉邦終其一生,都對年長自己3歲的秦始皇懷著仰慕之情。

年輕時,劉邦不過是其家鄉沛縣的一介亭長。有一次到咸陽出差,看到秦始皇的車馬出行,他不禁發出感慨:“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漢高祖劉邦畫像。圖源:網絡

劉邦打敗項羽,開創大漢王朝后,延續秦朝的政治制度,并在臨死之前,下了一道派守墓人祭祀前代君王的詔書。在劉邦的安排下,漢朝對秦始皇的祭祀待遇一度高于其他前代君王。

漢承秦制,漢朝君臣在多次總結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時,也不忘審視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功績。

盡管秦始皇生前已意識到,自己注定將成為史書中獨一無二的人物,但他終究看不到,后世對自己功過是非的評價。

千古一帝,最后也不過是歸于塵土。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6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9年

(英)崔瑞德、魯惟一:《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開元:《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

辛德勇:《生死秦始皇》,中華書局,2019年

王子今:《“焚書坑儒”再議》,《光明日報》,2013-08-1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帝王遺囑之謎:秦始皇遺囑被篡改是咎由自取
大秦帝國走向滅亡的大事件:始皇之死和沙丘政變(1)
心術、權術、人術 3
秦始皇為什么不立太子?
第三章 秦始皇并未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之真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东县| 商城县| 桂东县| 乌恰县| 北票市| 正安县| 杭锦旗| 广德县| 铁岭市| 甘泉县| 陆河县| 成武县| 施甸县| 清流县| 宁南县| 兰溪市| 灵寿县| 中山市| 泸水县| 滨海县| 新沂市| 咸阳市| 玛沁县| 海原县| 呼图壁县| 泌阳县| 综艺| 板桥市| 花莲县| 新津县| 五台县| 饶阳县| 新干县| 巫溪县| 平昌县| 颍上县| 驻马店市| 尉犁县| 威宁| 抚远县|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