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
十步殺三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收獲功與名!
在除掉江家三個兒子后,桓溫名聲大噪——晉朝倡導以孝治天下,對儒家經典里“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的原則極為推崇,所以桓溫這種為父報仇、手刃仇人之子的做法,非但沒有被治罪,還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贊揚!
這個小伙子,有勇,有謀,有追求,有能力,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四有好青年!
更何況,桓溫還是根正苗紅的烈士子弟!
這樣又紅又孝的先進典型,朝廷當然要大力表彰。
不僅“大晉十大杰出青年”、“感動大晉人物”、“大晉好孝子年度總冠軍”等各種榮譽紛至沓來,他還被選為了駙馬——皇帝將南康公主司馬興男嫁給了他!
南康公主是晉明帝司馬紹的長女,當今皇帝司馬衍的姐姐,通過這門婚事,桓溫一下子成了皇親國戚!
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由于東晉帝國皇權不振,一直以來都是權臣當家,所謂的皇親國戚其實就和月餅的包裝一樣——華而不實,沒啥大用處。
真正重要的是,靠著妻子司馬興男,桓溫和其父桓彝當初的靠山——以庾亮為代表的穎川庾氏家族進一步拉近了關系。
因為司馬興男的生母是晉明帝的皇后、庾亮的妹妹,也就是說,庾亮是她的親舅舅!
當時庾亮雖然已不在朝中執政,被外放為豫州(治所今安徽蕪湖)刺史,但庾氏家族在朝中依然有著莫大的影響力。
庾亮的弟弟庾翼和桓溫尤其投緣,兩人都是胸懷大志之人,雖然輩分不同,年齡相差卻并不大——庾翼只比桓溫大了七歲,一來二去,竟然成了莫逆之交,《晉書》中記載說,他們甚至還“恒相期以寧濟之事”——一直相約共同安定天下。
為了提攜桓溫,庾翼在皇帝司馬衍面前往往不吝贊美之詞:桓溫有英雄之才,希望陛下不要用常人的禮節來對待他,應當讓他獨當一面,必能建立奇功。
有了庾翼等人的大力推薦,桓溫的仕途走得非常順遂,他先是被任命為瑯琊(今江蘇南京棲霞區)太守,幾年后又升為徐州(治所今江蘇鎮江)刺史。
這兩個地方距離京城建康都很近,所以在這段時間,桓溫與建康城中的那些名士往來頗多。
他雖然以豪爽著稱,可那時貴族階層最流行的是清談,不懂這個就無法融入高端圈子,因此在處理政事之余,桓溫也在這方面也頗為用心。
對自己的清談水平,他自認為還是相當可以的。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
有一次,以清談著稱的大名士殷浩來建康,丞相王導親自與他對談,桓溫以及謝尚、王濛、王述等幾位名士也都在座。
由此可見,在桓溫眼里,他的清談水平雖然比王導和殷浩兩位名家略有遜色,但至少和謝尚相當,比王濛、王述這兩個出自太原王氏的公子哥要強多了。
這點自信,他還是有的。
他覺得,自己對于清談,可謂是如魚得水,如鴨得烤——完全是游刃有余啊。
可惜,這只代表他本人的看法。
別人可不這么認為。
劉惔是當時的頂級名士之一,娶了晉明帝司馬紹的另一個女兒廬陵公主,與桓溫算是連襟。
一次,他和桓溫兩人一起聽人講《禮記》。
桓溫認為此人講得很好,說自己聽了內心時有領悟,覺得離高深境界不遠了。
然而劉惔卻對此嗤之以鼻:這人這算哪門子的高深境界,老生常談而已。在我看來,這只不過是,癩蛤蟆硬裝小青蛙,長得丑來玩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