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切的連接,都始于與自己的連接。
如何與自己連接?如何創造一個抱持自己情緒的空間?如何在親密關系中建立真正的連接?
父母、伴侶、孩子都是我們最親近的人生盟友。或許,催眠能夠帶你深入自己和他們的內心,建立互信的同盟。
本期,我們將繼續跟隨黃仕明老師,探討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的本質是什么?通過催眠,找尋現象背后那些可以被發現和改變的力量。
黃仕明
第三代催眠師和培訓導師/生命教練/心理咨詢師
跟隨斯蒂芬·吉利根博士13年,
吉利根“生生不息催眠體系”最重要的傳承者,
國際IAGC協會中國代表和培訓師
從事企業培訓、教練、心理咨詢十多年
睿智人生·身體智慧學院創辦人
《生命·成長》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01
親子關系就是自我關系
黃仕明:你和孩子的關系,就是你和自己的關系。如果你不喜歡自己,那么就很難喜歡你的孩子。
為什么我們會有情緒?當我感覺到我的期待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情緒就來了。
我的老師斯蒂芬·吉利根常常說“在我生命里面,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老師,對我一生影響非常大。這些老師從來沒有跟我說,哪方面做得不夠好,但是只要我做得好一點點,他就會為我高興。”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期待沒有被滿足時,應該問問自己在渴望什么?這是你的渴望,不是孩子的渴望。
作為家長很難放下對孩子的期待,這就造成了焦慮和缺乏安全感。所以要照顧自己的安全感,認識到它是個人經驗里的一種感受,也是家庭、父母的一種感受,甚至是社會共同的感受。現在,它透過孩子,在我的身體里被激發了。
02
如何放下關系中的不安全感
黃仕明:人們感覺到不安全,一般的反應是歸咎于別人——「你不這樣的話,我就感覺好一點」,所以你想去操控外在的情況。但是外在的情況有時候是沒辦法去改變和控制的,真正的不安全感是來自于自己。
下面的方法可以緩解不安全感:
?首先問自己:現在我身體的哪個地方感覺到了不安全感?
? 其次,把手輕輕地放在感覺到緊張和擔憂的地方,做一個呼吸,放松。
? 然后,告訴自己:這個不安全感在這個時候、這個年齡,來到我這里。我確信它是有道理的、有意義的。它需要我聆聽它,把呼吸、療愈帶到這個地方,跟它說“我看到你了、感覺到你了、我接納你了,歡迎歡迎!”
?最后,跟它待一會兒,調整一下,打開眼睛。
此時,大部分的人都會說,我感覺放松了。
通過這樣的行為和自己產生連接,讓自己變得更完整。以這種狀態去面對他人,我們才有能力跟他人建立連接。如果跟自己沒有連接,卡在頭腦里,也不會得到有效的反饋,而是深陷其中。那我們就沒有辦法在一個空間里,有連接地討論一些事情。
03
創造一個抱持情緒的空間
黃仕明:當我能夠完整,完整才會有愛。分裂對抗,不會有愛。當我帶著完整的自己進入與孩子、伴侶的關系,才有能力去感受對方、同理對方,慈悲地跟對方在一起,讓關系中有愛。
永遠是從自己開始,先和自己的情緒有連接,但連接并不是成為那個情緒,也不是遠離那個情緒。就像我剛才介紹的,在這個地方,有某個存在來到。有時候我們不給它名字,是因為一說有焦慮,馬上畫面會顯示焦慮不好。
此刻,只是一個能量到來了,它需要我去聆聽,給它一個空間,歡迎它的到來。這樣去做,我們就跟它創造了一些距離。沒有成為它,也沒有遠離它,而是抱持它。在不安全感存在的地方,有一個抱持的空間。
當情緒極大時,或許還是控制不住,這是因為你控制的能力也需要很多的練習。如果你發現生氣不好,不應該生氣,而沒有把呼吸帶到能量升起的地方,與它產生良好的互動,這實際上是一種壓抑。因為,你也沒有讓認知的頭腦和你的情緒產生合一連接的關系。
一旦這種連接產生,你再去跟孩子溝通,或許會更有耐心,也能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在哪里。
比如,“我起碼發現這個單詞有一個字母是對的,還差三個,我們努力一下,看看能否把它做對”——那我們就能夠推動孩子總是朝向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打壓。
他可能自己也感覺到挫敗,但家長給他的負面催眠,會更強化他對自己挫敗的認同——我就是一個很笨、沒希望的人。
在身份層面上,他如果有這種感受、畫面來自父母眼睛的那種凝視,他慢慢就會形成一種自我認知。長遠來講,就會進入一個惡性的循環。
04
父母絕不能做的事
黃仕明:父母最應避免的是表達身份層面的負面信息。比如,如果有人找我做心理咨詢說,“老師,我是一個酒鬼,我沒辦法成功。” 這是他對自己身份一種的認同,我不同意。我會說,“你是說你有喝酒的習慣嗎?”
習慣是一種行為,行為更容易改變。
如果有人說,“我是一個抑郁的人”,我會問他,“你是說你笑得比別人少一點嗎?”
如果我的孩子說,“爸爸,我肯定會失敗,不可能成功”,我會說,“你是說這一次你會失敗嗎?”
通過這樣的表達,讓那個繃緊的地方打開一個放松的空間,新的東西才可能進來。
當然明天考試可能還是會失敗。但是我們之間有一個同盟,有一個共同的意圖,看到未來如何可以做得比現在好一點點。
我成為了孩子眼里的那個同盟,成為了相信他的那個人。
結語
我們與孩子互為鏡像,就像父母與我們互為鏡像。
渴望更好的親子關系,期盼孩子美好的未來,還要先看到自己,讓自己與自己產生連接。心態平和、有愛的家長,才能看到孩子更多的閃光點。練習回到和抱持中正的狀態,才有可能建立良性的親密關系。
此念對話黃仕明 直播預告
先點亮自己,你發光時,才會照亮身邊的人。被點亮的燈,也會映照你的臉龐。
「此念」將邀請黃仕明一起探討「三個維度,讓家庭關系從消耗到滋養」,5月11日,此念視頻號19:30-21:30 開播,歡迎大家預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