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主、戰(zhàn)神、蚩尤大帝、九黎之君......蚩尤在歷史上有著許多稱號。
而這些稱號不僅反映了蚩尤的累累功績,更給他的身份添上了神秘色彩,其中“戰(zhàn)神”便是對他勇猛善戰(zhàn)表現(xiàn)的美稱。
相傳,蚩尤雖然是人,臉卻像牛一樣,怒目圓睜,棱角分明。背后長出兩只大翅膀,戰(zhàn)斗時英姿颯爽。
也有科學家稱,蚩尤是神話人物,可能僅僅是虛構的。
但現(xiàn)在有許多歷史資料可供解讀,歷史的學術界一致認為蚩尤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蕩兵》、《戰(zhàn)國策·秦》高誘注,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
相傳上古時期,蚩尤帶領九黎一族,在中原地區(qū)躬耕農桑、冶煉兵器、明辨事理、創(chuàng)辦五兵、發(fā)明百藝,有力推動了中華文明早期的發(fā)展。
在這樣欣欣向榮的景象中,九黎族越來越強大。那究竟是為什么,皇帝要對蚩尤趕盡殺絕?莫慌莫忙,繼續(xù)看,跟著我一起探秘歷史真相。蚩尤的身世居然是......?
九黎族之所以叫九黎,就是因為它由九個部落組成。
而這九個部落又開枝散葉,各有九個小的兄弟部族。
而蚩尤就是統(tǒng)領這81個部族的首領??梢韵胂?,只有蚩尤這樣非常勇猛有膽識的人才能成為首領。
在九黎族長驅直入中原后,炎帝的部族也相繼到達中原地區(qū)。
一山容不得二虎,九黎族與炎帝族爆發(fā)了沖突。九黎族憑借強大的實力打敗了炎帝一族,并將其驅逐至逐鹿。
《史記》中寫道:“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
炎帝當然不服氣,便痛定思痛。他意識到炎帝族相比九黎實力弱,便聯(lián)合黃帝,對九黎族在逐鹿展開聲勢浩大的部落之戰(zhàn),史稱逐鹿之戰(zhàn)。
在戰(zhàn)爭初期,黃帝由于部落人口少,兵力缺乏,且不了解逐鹿的地形與氣候條件,導致作戰(zhàn)陷入困境。
蚩尤率領81個部族進攻黃帝部族,黃帝僅率以熊、羆、貔、貅等猛獸為圖騰的氏族和炎帝族殘部應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
在這樣的不利條件下,甚至“黃帝與蚩尤九戰(zhàn)九不勝”。
后來,也許是黃帝的所作所為感動了上天,也許是九黎族對炎帝族的驅逐太過粗魯,神仙都看不下去,黃帝得到了上天的眷顧。
傳說他后來得到九天玄女的幫助,學會在各種地形布陣的方法,并用擊鼓、吹號角助威,響聲驚天動地,蚩尤聽了內心惴惴不安。
并且,黃帝經過點撥理解并研究出了指南車,用來識別方向,成功降低了在逐鹿作戰(zhàn)的難度。
有了這些幫助,黃帝痛定思痛,不斷增強兵力,最終與炎帝聯(lián)手大敗蚩尤,并將其斬殺。史稱“逐鹿之戰(zhàn)”。
九黎族在逐鹿之戰(zhàn)大敗后受到重創(chuàng),但好在他們底力雄厚,還占有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廣闊地區(qū)。
到堯、舜、禹時期,他們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lián)盟。
直至今日,九黎族仍或多或少存在于我們生活中,比如“黎”的姓氏,傳說就是蚩尤的直系親屬。
而“黎民百姓”中的“黎民”就是來源于蚩尤率領的九黎族。
逐鹿之戰(zhàn)大敗后,九黎族被黃帝奴役,被蒙羞看成了下等人,衍生出了黎民和百姓的說法,后來逐漸被用來指代地位卑微的人。
遠古時期,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在他的領導下,九黎族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一段繁衍生息。
通過躬耕農桑,冶煉金屬,制造武器等活動使得九黎族日漸強盛。
他們借助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不斷開墾農田,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成為那一帶地區(qū)的佼佼者,并且最早進入了中原。
在九黎族進入中原后,炎帝族也不甘示弱,從西部方向進入了中原。
但是九黎族并不想和平發(fā)展,他們不愿意平分土地,攻打了炎帝族,并取得勝利,將炎帝族放逐到逐鹿。
炎帝求助于黃帝,雙方結盟,并與九黎在逐鹿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大戰(zhàn)。
一開始黃帝因為不熟悉逐鹿的地勢,不習慣它的氣候條件,接連失敗。
在即將敗北的危急關頭,黃帝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學會了能讓蚩尤膽戰(zhàn)心驚的陣法和指南車。
于是黃帝轉敗為勝,九黎族戰(zhàn)敗,首領蚩尤被殺。史稱逐鹿之戰(zhàn)。
如果想了解更多不妨點個關注,您們的支持是我更新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