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家長教育的重要性的時候,泰曼·約翰遜的這句:“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總是被常常提起。對于孩子來說,父母不僅是自己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小時候下意識行為、思維模仿的對象。所以家長的行為舉動帶來的不僅是讓孩子懂得道理、明白是非,更多的是形成習慣、意識獨立。
清華教授任教授認為,在很多方面并不是管得越多越好,在3方面上懂得“偷懶”的家長,往往能夠少讓孩子走彎路,能夠教育出更加優(yōu)秀的孩子。過于冗雜的教育方式,往往會磨滅掉孩子的靈性以及天賦,甚至是起到某種意義上的反作用,學會“放手”是一種更高級的教育方式。
孩子不愛寫作業(yè)怎么辦?家長在一旁陪著一直到寫完;孩子不想學習怎么辦?家長在旁邊火急火燎地督促,甚至是出手幫助孩子完成學習任務。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完不成,而是家長的焦慮讓孩子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
任教授指出,家長需要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他們自己的任務,而不是家長的任務。即便一次兩次可以完成,但是時間一長,孩子就會產生過多的依賴心理,甚至會出現(xiàn)“反正你比我著急”的不慌不忙的不負責心理。讓孩子去學著自己承擔學習任務,在任教授看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
很多時候,站在家長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的時候,會覺得孩子的想法過于幼稚或者是不符合自己的要求,那么一旦形成了這個立場,那么之后即便是走流程去詢問孩子的想法以及意見,也只會出現(xiàn)“最終只由家長來決定”的結果。
學會讓孩子自行去做出選擇決定,家長可以進行引導,但不是橫加干涉,學會去尊重孩子的想法,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思維模式,在任教授看來更為重要。
任教授直言,在很多時候,家長們往往呈現(xiàn)出兩種極端的教育態(tài)度,一方面是認為孩子犯錯沒有什么大不了,另一方面認為孩子犯錯是天大的問題。
學會客觀地對待犯錯失誤,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去直面犯錯,去學會吸取經驗教訓,減少犯錯幾率,在任教授看來對于孩子的成長更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