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喝巖茶,避不開對于山場的討論。巖茶韻味中最迷人的“巖骨”,便是源于山場!
關 于 山 場
武夷山之所以能夠成為巖茶產地,離不開它天然的好水土:千姿百態的丹霞面貌,舒適宜人的氣候,清透的空氣,九曲溪水清澈見底,峰巒疊嶂里綠蔭遮蔽……當你明白了水土對于茶葉的重要性,自然也就能明白在這武夷山整個的大環境中局部的土壤、水源、氣候差異,會在茶葉中形成怎樣的影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山場的重要性。
按照傳統的分法,2002年武夷巖茶國家標準將武夷風景名勝區內的產區歸為名巖區,其余的在武夷山行政管理區域內的產區歸為丹巖區。其中名巖區有正巖、半巖之分,丹巖有洲地、外山之分。
而劃分這些區域最核心的標準,在于土壤。
正巖區,茶園土壤成土母巖絕大部分為風化火山礫巖、紅沙巖、頁巖組成。
半巖區,茶園土壤成土母巖風化程度類似正巖區夾有半風化母巖及石礫。
洲地,茶園土壤大多為三條溪流(崇陽溪、黃柏溪、九曲溪)靠武夷巖兩岸的沖擊土。
外山,茶園土壤大多為紅壤土、黃壤土。
正巖土壤含砂礫量較多,土層較厚、土壤疏松,土壤通氣性好,有利于排水,且巖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擋冷風,谷底滲水細流,周圍植被條件好,形成獨特的正巖茶的“茶土”,這些地方出產的巖茶素來是武夷巖茶里公認的最優品種。
三 坑 兩 澗
名巖區最能代表好山場的是眾所周知的“三坑兩澗”。“三坑兩澗”茶園,除了最核心的土壤優勢,往往還具備“微域氣候”的優勢。它們處于兩座山峰形成的狹長山澗中,兩邊有遮風擋雨的高巖崖壁,這樣的地形夏天日照短,冬天擋冷風,茶園旁往往還有涓涓溪流,讓茶園的茶葉備受山泉水滋養,周圍植被條件好,光照以漫射光為主。
關于“三坑兩澗”代表的具體山場,業內現在流傳著兩個版本。百度上可查到的說法是——正巖產區的代表為“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流香澗和悟源澗”。但另一個版本里的“三坑”,指的卻是牛欄坑、慧苑坑和大坑口。例如張天福在其1994年主編的《福建烏龍茶》一書中就記載道:“武夷正巖茶,產于武夷山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流香澗、悟源澗等地。”
不過不論是大坑口還是倒水坑,都符合巖茶核心產區的特征——巖谷陡崖,遮蔭條件好,谷底滲水細流,夏季日照短,冬擋冷風,氣溫溫差較小。并且,現在的流香澗與倒水坑確實是連著的,所以不論“三坑兩澗”是哪個版本,所生之茶都為極品。
除了“三坑兩澗”是正巖代表之外,正巖產區還包括天心巖、馬頭巖、竹窠、燕子窠、九龍窠、御茶園、玉花洞、水簾洞、佛國、三仰峰等區域山場,它們與“三坑兩澗”共有著幾乎一致的“先天優勢”。
巖 茶 極 品
武夷巖茶首重“巖韻”,而“巖韻”在生態環境方面的主要成因,就是土壤+氣候。正如前面所述,正巖產區獨有的先天條件,決定了此地區出產的巖茶必為極品——香高幽遠、味醇鮮活。
隱廬巖茶系列,共有肉桂和大紅袍兩款,均采自武夷正巖產區燕子窠山場,且這些茶樹平均樹齡在20年以上。此山場位于武夷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位置,空氣含氧量高。海拔700-800米,云霧多,空氣濕度大,漫射光強,光照時間合理。
這些優秀的“微域氣候”,加上厚實的紅色硅鋁質土壤,對于茶葉里氨基酸的積累非常有利,才造就了最終形成的那一口茶湯里,“巖韻”明顯、茶質鮮爽、沁人心脾。
除了巖茶,還可隨心搭配飲茶佳皿——建盞。建盞,作為宋代皇家御用的茶器,其獨特的礦釉材質能夠充分激發茶香,使茶湯甘潤順滑,茶性十足,是巖茶的一大良配。
注: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文整理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仙子刪除,謝謝! 建盞名家作品賞析 · 交流 歡迎關注公眾號:建盞仙子 咨詢 · 購買正宗建陽精選建盞 請添加個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