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年級的曉雯,每天哭著鬧著,不想上學。即使放學后,也不想寫作業,總是說“想回幼兒園”。媽媽表示很頭疼,這孩子,怎么剛上一年級,就開始“厭學”了,后面還有五年呢,怎么辦?
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也出現過一段時間,這樣的情況。起初我也束手無策,好在跟老師深入溝通了一下,還入了一本小學生家庭教育寶典書籍,才在之后,慢慢做了調整,讓孩子也喜歡上了小學。
我們都知道,一年級跟幼兒園不同,教學模式也發生了轉變,以前在幼兒園,做做活動、唱唱歌,一天很快就過去了。但上了一年級,老師每天站在講臺上講課,孩子要主動吸收書面知識,一下子很難適應。有些家長又沒有耐心,總覺得孩子到了年紀,就該上一年級了,有什么好不適應的?
其實,一年級是存在“潛規則”的,沒關注到的家長和孩子,都會被搞得很被動,不愛學習,不愛上學,每天情緒都不是很好。如果家長能提前了解到,就能幫孩子愛上一年級,也能讓老師和同學,更喜歡孩子。
潛規則一:按時接送,孩子更愛上學
上幼兒園的時候,父母有時候忙,就讓老師多照顧孩子一會兒,孩子也貪玩,在哪里都無所謂。
但上了一年級,就要安排好時間,家里誰送孩子,誰接孩子,都是很關鍵的。因為小學生放學,是一個班級一個班級的,老師護送孩子到校門口的指定區域,家長就要去接了。如果不接,老師帶著剩下的幾個孩子,站在門口干巴巴地等,想想那種感受吧,能好嗎?
剛進入一年級,上了一天的課程,也算是克服了種種困難,充滿期待地等待孩子放學,結果到了門口,別的孩子,都被接走了,只剩下自己,孩子該多難過啊!
如果父母能準時接孩子,看到父母的一刻,孩子所有的堅持,也就變得沒那么困難了。放學了,有父母在等待,孩子也會有一種被鼓勵、被安慰的感覺,爸爸媽媽對我是重視的,對我是有愛的。
說到這里,曉雯媽媽就是沒做好,她因為工作關系,每天要很晚下班,去接孩子的時候,每次都是剩下她最后一個。曉雯不想上學,和這個也有一定關系。
潛規則二:關心孩子的學習
進入一年級后,孩子的學習情況,家長要格外關注。我有個閨蜜,經常跟我聊,孩子的學習情況,我都沒她知道得清楚。
孩子今天學到第幾頁了?認識了幾個生字?數學學到哪一課了?這些她都了如指掌。晚上孩子放學寫作業,她就在一旁看書。
孩子遇到不認識的字,讀不懂題意的,就會問她。只要孩子不開口說話,她就不打擾,安靜地看書。
她家孩子沒上過幼小銜接,但進入一年級后,幾乎每次都能拿到第一名,也經常被老師表揚,大大小小的獎狀,拿了十幾個。
閨蜜說,上小學孩子識字能力有限,你關心他的學習情況,就等于跟他并肩作戰,這點就是她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上看到的。但不建議把自己臆想成老師,總是批評孩子,這里不對,那里不行。要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不會規劃時間,不會做題,可以給建議,不要太嚴厲。當孩子做對了一道題,也要及時鼓勵,夸贊孩子。
潛規則三:注重跟老師的溝通
一年級的孩子,很多事情上,還需要老師特別照顧。比如忘了帶水杯了、忘了帶文具等。這些當然也要跟老師溝通,但不建議群里直接喊,可以私信給老師,方便針對性處理。
但更重要的,是跟老師溝通孩子的情況,比如放學接孩子的時候,簡短問幾句,孩子一天的學習情況如何,有哪些需要家長重視的?不建議問太多,接送孩子的人多,都來問老師,會讓整個隊伍很擁擠,給老師添麻煩。
還有就是,家長會之后,可以跟老師聊聊,或者是打電話,或者是當面溝通。這樣,深入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也知道回家后,如何跟孩子溝通和調整。
這點上,老師和家長能達成一致,對孩子的成長,自然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前提是,家長知道孩子自身有什么特點,有哪些優缺點,才好跟老師說。也就是,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與老師建立連接。
閨蜜說,她是看《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從孩子上大班,就開始看了,現在上一年級,剛好能用上。還說,她家孩子之所以剛上一年級,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和她看這本書有很大關系。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我家也有一本,聽說重點小學家長人手一本。作者于敏老師有20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對學生心理、生理變化,以及家長棘手的問題,都有獨到見解和實操經驗。她把孩子在小學六年每個學年的變化,以及家長要重視的問題,都做了詳細的介紹。
就像一年級,是幼小銜接的關鍵期,如何讓孩子喜歡上學校的環境,如何適應小學時間,以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于敏老師都有詳細的介紹。
閨蜜說,這本書帶給他最大的啟發是“小學階段是親子關系基礎的關鍵期”,要重視關注孩子的實際情況,包括心理、情感以及生理上的感受,不能只顧著學習。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內容橫跨小學1-6年,每個學年都有詳細的內容和針對性指導。如果你娃在上小學,或者準備上小學,建議入一本,放在床頭,經常翻看,相信會有不小的幫助。
凌晨媽媽來叨叨:
上一年級是新的開始,小學階段也是打基礎的關鍵期。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還有平時的心理變化。小學打好基礎,以后會越走越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