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以后,課后時間安排是個大問題。尤其是公辦學校作業相對較少,自由時間較多,如何讓孩子學得認真玩得痛快有所收獲,更加考驗父母的智慧。
結合我們入學四年多來的經歷,給大家分享一點經驗和踩過的坑。
1
快速完成校內作業是大前提
校內作業是個不得不過的坎兒。對課后時間進行安排的首要條件,就是孩子能快速完成校內作業。
就我們就讀的公立學校而言,一二年級還好,無非就是讀一讀抄一抄默一默,作業量總體不算多。一般來說,孩子放學后1小時左右都能完成。
到了三四年級語文課外閱讀和作文、數學英語卷子等齊上陣,有時候作業量就要超過2小時。而作業越多的時候,孩子越容易拖拖拉拉。在娃幾次做到十點還沒完成,成功引爆老母親的“早睡焦慮癥”之后,我們決定采取措施一定要加強孩子的時間管理。
為此還看了不少書,嘗試了不少辦法,折騰了幾個月。什么任務表、時間表、星星獎勵、禮物兌換等等。在走過事倍功半的一些彎路后,最終用兩個本子,解決了作業拖拉這一世紀難題。
——美言錄和作業登記本。一個加強內在信心,一個強化外在自覺。非常管用、非常省事。
美言錄,既要寫也要說
早在孩子讀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就曾經給她準備過一個“記功本”,專門用來記錄孩子的良好言行——孩子憑此可以獲得禮物,我們憑此可以固化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
“美言錄”與我們以前的“記功本”類似,也是記錄鼓勵孩子的話。差別在于,第一是盡量堅持每天記錄,第二是不僅要寫,還要當面夸。這既是對孩子行為的強化,也是對家長行為的矯正。
其實,家長們看過這么多公眾號文章,哪個不知道孩子是夸出來的,也許還都自以為是激勵高手呢。
可是,落實到每一個陪作業的晚上,能聚起原氣真心誠意地表揚孩子嗎?——能不吼不罵已經不錯了!
我們常常忘了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不知不覺中卻用放大鏡去找出孩子的每一個缺點。而美言錄則是對我們家長的一個提醒。
事實證明,在管娃這件事上,鼓勵比打罵管用多了。
怎么樣才能讓娃一放學就做作業,還一卷拳一尺一寸,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怎么樣才能讓娃變得禮貌、努力、勇敢、樂觀、堅毅、守信、助人、有擔當……?
就是靠夸!
在四年級上學期啟用“美言錄” 后的一個月內,娃的生活節奏就得到了控制,即便是面臨期中考試,作業也都基本在八點前完成,還能每天進行運動、閱讀。
更重要的是,精神面貌也發生了變化。在面對一些小挫折的時候,也變得更勇敢、更自信、更能堅持。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像科學家愛因斯坦、臺灣作家林清玄等名人在成長道路都因為師長的一句鼓勵而奮發向上,譜寫了與此前不一樣的人生軌跡。
雖然我們的良言、美言也許不像那些名人的師長那樣振聾發聵,但是每天寫上一兩句,對著孩子的眼睛真誠地表揚上幾句,總能有幾句讓孩子看對眼聽入心,從而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內心,克服作業壓力和拖拉情緒,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2
用作業登記本記錄作業時間
通常小學里都會下發作業登記本,用以記錄作業以及家長和老師進行留言溝通。
好好利用這個本子,在登記的每一項作業后面寫上孩子開始做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然后算出該項作業的耗時,以及完成當天所有作業的總耗時。
我們一開始這么做的時候只是為了分析記錄娃的作業時間,可是誤打誤撞,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娃每項作業的完成時間開始逐漸減少。比如每天一篇的語文閱讀理解,從原來的23分鐘,逐漸減少到11分鐘,進而減少到7分鐘。作業的總時間從原來的平均2小時縮減到不到1小時,完成學校作業的時間從晚上七點半提早到了晚飯前。
很快,娃就提出自己記錄作業時間。
一段時間以后,娃對于每項作業所需要的時間了如指掌,作業效率大幅提高,很多作業在學校里就能完成,每天晚飯前還能在戶外玩個一小時。
記錄作業時間這件小事能帶來如此多、如此迅速的改變,其實是因為其中蘊藏了一些很微妙的心理因素。
孩子做作業拖延、磨蹭的原因有兩方面,一個是能力問題,另一個是意愿問題。
首先是能力問題。
拖延是一種本能,因為覺得過程很困難,或者結果很糟糕,而不愿意面對。
大部分孩子對于作業往往只有一個模糊的認知??吹阶鳂I本上那么多條目,會嚷嚷“永遠做不完”,“作業太難了!”
實際上,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都跟課上教過的內容有關,并不會有太大的難度,所需要的時間也不會太多。
通過記錄作業時間,孩子對于完成作業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原來,作業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原來,完成作業最多也就需要2小時。
認知帶來了掌控感,帶來了信心:自己有能力及時完成作業。
如果,在孩子心中,完成作業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難度就跟打游戲差不多,那他干嘛要拖延呢?
當然,對于一部分靠自己能力的確無法完成作業的孩子,父母應該及時給予幫助,先把孩子的作業能力提高起來。
其次,是意愿問題。
通過“美言錄”的持續鼓勵表揚,固化孩子的良好行為從而形成習慣,并且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因為更高的自尊水平,意味著更高的自我要求。
孩子天然都是有上進心的。當她每天記錄下作業時間的時候,她自己也會在意,今天這項作業做了多久,有沒有進步。
父母再一表揚,今天做語文速度提高了,明天書寫質量進步了,孩子心里就更會攢起勁兒來快快做,好好做。
一旦孩子嘗到了快速完成作業的甜頭:晚飯前的戶外玩耍,晚飯后的輕松時光,再也沒有因作業而引發的緊張家庭氛圍,以及良好的自我感受“我是棒棒噠!”……
快速完成作業的意愿會變得更強烈,推動她在學校的自習課、甚至課間抓緊時間奮筆疾書,推動她回家后專心致志快速完成所有作業。
孩子的作業管理跟保養皮膚類似,由外而內往往是徒勞,由內而外才是根本辦法。
再貴的面霜也抵不過睡眠充足、定期鍛煉,再誘惑的外在獎勵,也比不上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這兩招既治標又治本,推薦大家試試。
陷阱:不可全管,也不可不管
如果你像我一樣盲目信任,以為孩子能獨立快速完成校內作業了,家長就可以當個撒手掌柜的話,那就糟糕了!
孩子為了做完作業早點玩,在做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偷工減料”,比如該朗讀三遍的沒讀,該默寫的沒默,老師不檢查的就不做——沒錯,這些我家孩子都干過!
雖說隨著娃的年齡增長,家長應該逐漸學會放手,但在小學階段還是不可全放。事無巨細都要管的直升機父母固然做不得,但是當撒手掌柜也是不行滴。
孩子畢竟是孩子,偷懶幾乎也是種本能。適當時候還是要查一下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效率高是值得追求的,但是作業也是得踏踏實實完成的。
2
放學后的項目安排
接下來談談孩子做完學校作業后,我們可以安排的項目。
運動/玩耍,戶外為上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什么都是白搭。
中小學生每天至少需要一小時以上的鍛煉?,F在大部分學校課間或午休時都不允許孩子去操場上玩,光靠一節35分鐘的體育課是肯定不夠的。
因此,孩子每天做完作業后,只要天氣允許,我們就會鼓勵孩子出去找小伙伴玩。
不要以為在戶外瘋玩就不是學習,其實孩子從戶外活動中能夠獲得很多。
首先是體鍛。跑來跑去你追我趕的抓人游戲是孩子的最愛,變速跑長跑都能練到,滑板車自行車短繩長繩,可以鍛煉身體的靈活性。(真可惜最能全面鍛煉的跳橡皮筋已經失傳了)
戶外活動中獲得的足夠光照,可以幫助補鈣,還能預防近視。
其次是與人交往能力。跟小伙伴一起做游戲能夠促進孩子的情商發展,怎么商量制定游戲規則,有人耍賴了該怎么辦,大家游戲意愿不同的時候怎么妥協……說起來,娃的兩輪自行車還是小區里的兩個同學幫忙教會的呢。
有時候同學沒空,娃一個人玩沒意思,不得不學會去結識小區里的陌生小朋友,然后一起玩,由此認得了不少住在某號的姐姐住在某號的妹妹。有時候,還會跟推著嬰兒車出來遛娃的大人聊天。
那些自由玩耍的時光,跟小伙伴一起照顧被遺棄的小貓咪,爬到樹藤上坐著“看夕陽,思考人生”(娃原話?。?,幫同學圓謊逃避摔破了皮可能遭到的責罵……
大概會成為孩子長大以后難以磨滅的童年記憶吧。
天氣不好的日子,室內的跳繩、乒乓球、xbox體感運動類游戲,也是不錯的運動項目。但須以不打擾鄰居為原則。
每周定期去參加一個體育類訓練也十分有益,我們參加過的是游泳和籃球,安排在周一至周四的話,比較考驗孩子的作業完成能力,但周五和雙休日完全可以安排一個。
陷阱:玩亦有度!
安全問題和時間問題必須先給孩子約法三章。
天黑前必須回家,是我們最早定的規則,但是考慮到夏季天黑都快七點了,后來改為6點準時回家吃飯。遲到十分鐘以上,則取消第二天出去玩的資格。受罰過兩次以后,孩子的時間觀念就比較強了,爺爺奶奶再也不用滿小區亂轉找娃回家吃飯。
安全問題更要強調,不要去危險的地方,不要做危險的活動,不要到陌生人家里去。出門時帶上可定位的兒童手表。
2
親子閱讀和自主閱讀
閱讀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投入時間和精力最多的一個方面。因為,閱讀不僅是最容易獲得的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最重要的自學途徑。
我們給娃安排的閱讀時間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塊,親子閱讀和自主閱讀。
一二年級以親子閱讀為主。通常都是在上床后睡覺前的一小時。低年級親子閱讀中文書目主要包括學校生活類、童話幻想類和通識百科類,比如《窗邊的小豆豆》、《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德國少年兒童百科知識全書:什么是什么》等。
英文書目主要是各種繪本和分級讀物,比如FLY GUY、牛津樹、RAZ等。
為了鼓勵娃盡早進入自主閱讀,我們在親子閱讀時經常會讓她嘗試讀個一小段。
具備一定識字能力后,讓她錄制《小屁孩日記(拼音版)》的朗讀音頻,錄制《海尼曼》的雙語講解,每錄一個給一塊錢獎勵。孩子既賺了零花錢,又建立了對閱讀的自信心。
經過了一些橋梁書的過渡后,娃在二年級下學期徹底走上了自主閱讀的道路。每天放學回家后第一件事必定是邊吃點心邊閱讀。晚上做完作業后的很多自由時間也會花在閱讀上。基本上是一周一本的速度。
三年級開始親子共讀國學歷史和名人傳記類,時間通常放在晚飯前后,約半小時。除了輪流朗讀之外,也會跟孩子一起展開討論。
比如跟孩子精讀160首古詩時,補充歷史背景和詩人生平,從字詞意思討論到詩詞意境。一起閱讀《上下五千年》和《中外名人傳記》的時候,討論歷史人物的不同選擇和不同結局。通過討論,讓孩子掌握更多的分析閱讀的技巧,同時形成自己的思考。
還有差不多每月一次的家庭讀書會,一家三口輪流到小白板前介紹自己喜歡的書。請孩子講述最近看的書,一方面鍛煉她的歸納和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對書的理解。父母通常會分享孩子能夠理解的非虛構類書籍,例如《人類簡史》、《如何閱讀一本書》等。
陷阱:親子閱讀,再堅持得久一點
部分家長可能存在一種誤解:孩子認字后可以自己看書了,家長就可以“解放了”!實際上,孩子對字雖然認識,但理解能力還不一定跟得上。
孩子的閱讀能力和聽力通常要到八年級才會達到相同的程度,在這之前,通常聽力比閱讀能力強。所以,小學畢業前堅持親子閱讀還是很有必要。
當大人讀書給孩子聽的時候,有3件重要的事同時發生:(1) 孩子和書之間產生一種愉悅的聯結關系;(2) 家長和孩子同時從書里學到東西;(3) 家長把文字以及文字的發音灌輸到孩子的耳朵里?!独首x手冊》
我們有時候累了煩了,難免想放放羊,但是跟孩子一起讀本書,本身是件非常愉悅非常充電的事。還是要克服惰性,有計劃有堅持。
3
聊聊天談談心
很多父母會遇到一個困難:不知道孩子學校里發生了什么,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但是我們家遇到的困難是——“話癆”該怎么治?
有兩塊時間是留給我家的小話癆的,一個是晚餐時,一個睡覺時。嗯,就是食不言寢不語的反面。
晚餐的時候的傳統項目是:三件事,猜真假。
飯桌上大人和小孩會各自描述今天發生在我們身上或者周邊的三件事,其中兩件是真,一件為假。然后讓大家猜哪件是假的。
比如,娃會告訴我們,一,今天A同學和B同學又打架被老師批評了;二,班主任蔡老師午飯的時候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們吃;三,C同學考試考到89分哭著鬧著要老師給他加1分,因為不到90回家會挨打。
然后,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各自投票,最終由娃宣布選一的人獲勝。因為今天A和B沒打架,是昨天打的。然后,娃又會順道說上一車學校里發生的事。
晚上熄燈后,是親子聊天時間。娃會把自己的各種壓力煩惱不開心說給我們聽,有的時候是花式吐槽,有的時候是痛哭一番。
你絕對不會想到,娃咬死了不想去參加春游,是因為擔心到了歡樂谷后因為身高不夠而不能玩。如果只能眼巴巴看著其他同學玩,還要受嘲笑,那還不如不去。
坐在她前面的男生,總是未經同意“借”她的東西,真是煩死了!
一想到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足夠她連續哭上一周,每次一小時?!鞍职謰寢屇銈兲珘牧?,小時候騙我說有什么天堂……”
成長中的煩惱,雖然家長并不能給她一一解決,大部分時候只是出出主意,但是我們的傾聽和理解,應該給了她恢復的力量。
因為跟學校老師一交流才發現,在我們眼中敏感脆弱動不動就哭的娃,在學校里要強著呢,完全可以再給她點壓力。
敢情情緒垃圾在我們這里都卸完了。
雖然有的時候跟娃聊完,尤其是勸了半天還照哭不誤的時候,會讓父母覺得很郁悶。但是,花在跟娃聊天上的時間還是很值得?,F代社會,養育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有多么不容易!
陷阱:聊天不能影響睡眠
話癆的煩惱當然就是聊起來沒完!從九點熄燈能聊到十點還不睡,嚴重影響睡眠。所以,我們現在制定的規矩是:超過九點半,閉嘴。
4
課外班/自主學習
談到課后時間安排,課外班這頭房間里的大象又怎么能不提呢?
關于課外班的安排大家見仁見智。我個人是不贊同在周一至周五給孩子安排太多的課外班,讓孩子和接送的大人都疲于奔命。
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奧數或者英語、語文不錯,可以自己雞。但是有一個問題,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父母,能懂不代表會教,會教不代表教得好。
不講方式方法,不懂循序漸進,講著講著就容易吼起來——不僅吼沒了孩子的學習興趣,還自傷了心肝脾胃肺。中年人,傷不起??!
相對而言,某些科目的在線課是個不錯的選擇。更推薦的辦法是選擇好的教材后,讓孩子自學。
在完成校內作業后,每天安排固定長度的自主學習時間,比如一個小時。剩余的時間就交給娃自由支配。
而當娃在學的時候,父母也放下手機,在一旁看看書寫寫字,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陷阱:課外班忌走馬觀花
通常在公司里,每一項工作領導重視不重視,結果完全是兩個樣。試聽課可以廣撒網,但一旦跟娃商量好了要報課外班,父母就應該像校內功課一樣重視。
必須對娃提要求,上課認真聽,筆記認真做,作業及時完成,該每天訓練的就得練。沒有要求,就學不出質量。否則,白花花的銀子和寶貴的時間都等于是扔在了水里。
5
做家務
培養一個有責任心,不自我中心的孩子,幫忙做家務是必不可缺少的一環。課余可以適當給娃安排一些做家務的時間。
只是我們家做得還很不夠。交給娃全權負責的,就是收拾她自己的書桌,喂養她的寵物,打掃龍貓籠子,給龜缸換水。公共事務上只偶爾掃個地,偶爾洗個碗,偶爾打個雞蛋,偶爾洗個襪子,偶爾給家里的植物澆水。
我表姐家讀中學的兒子,溫文有禮,進退有度,學習成績也相當不錯。我請教教子秘訣,才得知家里洗碗的活都是他包干的。
陷阱:要舍得“用”孩子
我們通常會記得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往往忘了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家務勞動他也應當有份。舍得“用”孩子才是愛孩子,因為學會做家務是掌握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讓他感受到自我價值和責任感。
最后,在孩子的課后時間安排上,還有一個大坑要小心避讓:夫妻必須分工合作。
孩子年齡越小,課后時間安排上父母需要搭進去的時間越多。不能全靠娃媽 一個人全力承擔, 娃爸工作忙沒時間指導學習,那就參與晚上的親子閱讀或者睡前的聊天,最起碼要參與一項。
一方長期不參與,另一方就會有怨氣,而且雙方會互不理解,無法溝通。
老父親如果沒親自被娃氣得七竅生煙,見識娃不講道理亂發脾氣的熊樣,怎么能理解老母親的不易,建立夫妻統一戰線呢?
如果不親自陪伴孩子,了解孩子成長的煩惱和進步的喜悅,感受教育的焦慮,怎么能和老母親統一教育理念,鞏固同志情誼呢?
以上就是我們家在課后安排上的一些經驗和教訓,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借鑒。
祝每個有學齡娃的家庭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過上父慈子孝和和美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