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代帝王死后都要舉行隆重的安葬儀式,并且都要建造陵墓。可是,截止到今天為止,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哪座元朝的帝王陵墓被盜或者被發掘,這是為什么呢?
在蒙古民族的葬俗中,較多地采用土中深葬的方式。馮一鵬《塞外雜記》載:“元人于陵墓所在,不令人知,葬后必驅萬騎踏之使平,至草長無跡乃已”。一般平民秘密地選擇一處合適的空地,挖一地穴,將死者置一墓帳中,埋葬于地下。隨葬品有一匹母馬,一匹小馬,一匹供死者騎乘的馬,以滿足死者在另一個世界的需求。
如果死者是大人物安葬時就更加秘密了。葉子奇《草木子》載:“歷代送終之禮,元朝宮里用梡木兩片鑿空。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送至北圓寢之地,深埋之,則以萬馬僦平,俟青草方解嚴,則已漫如平坡,無復考其遺跡”。apple維修
《草木子》對元代宮廷深葬儀式的記載中還說:“蒙古諸汗葬時,以陵無表識,難以尋覓,乃于葬后屠一稚駝陵前,使母駝視之,將來謁墓時,引母駝與俱,母駝必尋其稚駝被殺之地,昂首哀鳴,即可因以知陵之所在”。
《馬克波羅游記》說:“大汗葬時極秘密,沿途見人,皆殺之殉”。蒙古大汗、元代皇帝死后的葬地是極秘密的,不讓任何人知道確切的葬地。前往墓地時,遇行路之人即殺之。到了陵地,開穴起土成塊,依次排列,棺既下,復依次掩埋,并將所剩之土運至遠處。送葬官員三名,居于五里以外。葬畢,“則用萬馬僦平”,來年草長,“無復考其遺跡”。若干年后參加送葬之人一死,再也無人知道葬地的確切位置了。
相傳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子孫為他舉行了一個很特殊的葬禮--萬馬踏平。什么是“萬馬踏平”的埋葬方式呢? 根據史料的記載,成吉思汗是在即將攻克西夏都城的緊要關頭去世的。因為他去世的消息傳出去會動搖軍心,給強敵以喘息和反攻的機會,所以,成吉思汗當時為了騙取西夏早日投降,留下“秘不發喪”的遺囑。西夏投降之后,一支秘密的騎兵部隊護送著成吉思汗的靈柩到達預定的墓地。他們把靈柩深埋后,把原來地面上的草、木、石等還原,不留一點兒的痕跡。這就是史料記載中的“萬馬踏平”。然后讓士兵守著,等到墓葬上長出青草,看起來跟周圍環境一樣,然后把守墓的兵全部殺掉,就沒人知道墓葬在哪了。因此直到今日,都無人知道成吉思汗的墓葬究竟在哪里。而現在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成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從成吉思汗下葬以后,后世的子孫拜祭就只能去衣冠冢了,成陵也經歷了多次變遷,直到1954年在鄂爾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草原上安定下來。
還有一點,那就是因為元朝的皇帝一般喜歡薄葬,在下葬的時候,不會隨葬太多的陪葬品,因為這個原因的存在,那些盜墓賊對元代皇帝陵墓更加沒什么興趣,這樣就極大降低了元代皇帝陵墓被發現的概率。
元朝皇帝之所以這樣做有著民族習俗在內,更是有著怕遭報應的成分在內,元朝成立之初,大肆挖掘破壞宋陵,其中的宋理宗頭骨更是被做成酒杯,后成為元朝宮廷之物,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得知此事親自過問下,才將宋理宗頭骨尋回重新安葬。
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元朝如此大掘宋帝陵,自然知道被盜墓的滋味不好受,不過后來者元朝就聰明多了,至今讓人找不到他們的帝陵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