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默的工業文化概念——
“工業文化”的概念是由霍克海默第一次提出的,并且他把這個概念同“大眾文化”聯系在一起。通過對文化的基本特征,即商品化特征、技術化特征、標準化特征、強制化特征進行深入研究分析,進而對文化工業進行全面的批判。文化批判是霍克海默這一代法蘭克福學派批判實踐的重點,也是他們批判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他們的文化批判是現代文化批判的先河,為現代文化批判奠定了基礎,成為后來一切現代文化批判的寶貴資源。
霍克海默于1930年擔任了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的所長后,曾經在該所工作或在該所工作的部分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學術群體組成了法蘭克福學派,這些志同道合的學者大部分都堅持了黑格爾——馬克思在批判現代性方面的傳統,他們信奉馬克思主義,以包括費羅伊德、尼采以及猶太思想等諸多資源為基礎,全方位地批判現代性和它所表現出來的諸多方面。該派被看成是西方哲學發展過程中的激進派別,對西方思想文化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霍克海默雖然不是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創始人,但他在職期間,奠定了法蘭克福學派的基本發展方向,鑄造了法蘭克福研究所的研究風格,對法蘭克福學派影響深遠。
一、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
法蘭克福學派孕育于1923年建立的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當時,以霍克海默為首的一批具有強烈批判意識的知識分子以這一研究所為理論陣地,組成了對資本主義現實社會批判的力量,以期通過理論上的批判來拯救人類,使人類擺脫當下受剝削、受奴役的“異化”狀態。法蘭克福學派的相關理論也被叫作“批判理論”,它來自于霍克海默在1937年發表的知名文章《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這篇文章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它亮出了“批判理論”的旗號,而在于它闡明了批判理論的性質和根本特征。從這種實踐理論來看,它并非是單純的理論內容嗎,而是以社會生活的相關進程為目標。傳統理論則完全相反,無論存在什么樣的定義,它們的共同點是堅持理論只能是以經驗為前提的帶有普遍意義的自治系統。
傳統理論和現代批判理論主要區別是,前者非常關注事實上根本不可能的永久真理,后者非常強調改善人類具體的生活狀況;后者不像前者那樣將自己標榜為純理論,它宣稱自己是以直覺為基礎的實踐理論;前者通常將事實看作是外在于理論思想本身的東西,而批判理論則看來事實不死外在的東西。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有著不同的邏輯結構,前者只是描述事實并作出推理,它認為必然性和對事物的人為控制沒有關系,只和人們預計會發生的可能事件有關;從后者來看,它的各個部分都是以批判當前秩序為基礎,均是以理論的相關路線與當前秩序斗爭為基礎。總之,傳統理論它是單純理論又不是單純理論,它是力求維持現狀的意識形態的一部分;而批判理論既是理論又不是純粹的理論,它的目的在與把人從奴役中解放出來。
西方學者對大眾文化的批判——
從大眾文化的產生開始,就遭到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的強烈批判。泛濫客服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是最為積累,最為鮮明的。其中表現了法蘭克福額學派的主要成員對大眾文化的興起和發展前景的極度憂慮、不滿和憤怒,并在很大程度上對大眾文化和其文化產業進行了具體而全面的分析和批判。在法蘭克福的成員眼中認為,大眾文化已經不是單純的文化想象和文化反正發展本質,而是受經濟現象、政治現象的影響,而變成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以霍克海默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在文化的基本立場上是維護文化、藝術的自律性變得本質,維護和捍衛文化藝術對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意義,進而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大眾文化的經濟化、商品化、的批判,反對文化與政治對大眾的控制,是大眾喪失頭腦,造成人的異化狀態。
二、文化工業批判
法蘭克福學派對藝術本質的獨特見解是其批判大眾文化市場化、商品化、經濟化的根源。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尤其獨有的特質,是人類認識世界和社會生存的重要方式表現,是人類生產發展實踐的歷史性的產物。最早的藝術萌生在于人類生存活動之中,是與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直接交織在一起的社會活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人分工發達,藝術同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相背離,成為了一種背離人而存在的獨立的生存和發展方式。
霍克海默認為藝術是涉及人的本身的私人領域,是獨立的、不可替代的、不可重復的。文化工業批判是霍克海默這一法蘭克福學派批判實踐的重點,也是他們批判理論影響最大的一方面。法蘭克福學派有很多人在藝術方面相當有造詣,霍克海默也不例外,他對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并且愛好喜歡寫小說,他對藝術和與藝術有關系的相關內容高度敏感。
在他看來,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導致了藝術性質的重大改變,美感具備了獨立地位,成為了非常純粹的東西,只與個人的主觀興趣有關。但在霍克海默的眼中,藝術這個“審美對象”和個人、社會以及人生有密切關系,它體現了人類的自由,藝術很好地表現出人類要否定、超越現實的強烈愿望,代表著人類迫切地否定現狀的需要。藝術確實有它的獨立性,藝術作品通過其自身的本質和特征使被踐踏的人們強烈感受自己已絕望的同事,還使他們感到義憤填膺的自由,人們憑借藝術品將自己的對現實的憤怒和反抗表達出來。在資本主義生活的條件下,人們已經失去了構造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只代表人類希望的藝術世界的能力。不管是“精英”抑或是大眾,在給定的具體條件下都只能服從,只許可他們形成單一的反應機制。自由的本質變成了復制文化工業,在這種情況下扼殺了藝術自由的本質。
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背離其本質,變成為了社會文化工業的生產品和消費品,控制著人們的頭腦。藝術變為商品和消費品已是不可更改的事實。藝術產品在社會的發展下已成為一里如何效益為目的,藝術也由于涉及了商品工業生產而成為了獲取利潤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藝術也就必然服務于市場機制、商品價值和經濟規律的發展和制約。
文化工業,在當代中國文化語境中,即文化產業。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商品化已經進人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文化的工業化是現代社會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它不等同于藝術的商業因素。在資本主義的生活中藝術拋棄了其本質和其獨立性處心積慮的承認它是商品。值得人們注意的新現象是藝術背棄了其獨立性而甘愿的與一般消費商品為伍。文化產品工業將藝術的自由是以商品經濟為前提聯系在一起的。文化工業的特殊之處就是將藝術完全納入市場的規則和發展之中,再沒有別的原則。資產階級藝術的獨立性與市場本事對立統一的,但從當代社會藝術品來看,它們已從根本上不具備藝術的獨立性特征。和其他產品一樣,藝術品變成了工業生產中的門類之一,可以購買,可以替代,成為一切商品的共同目的,除消遣外,還有利潤。法蘭克福學派的立場認為,藝術失去了其本身的自由與超越性的本質,墮落為大眾文化,并陷于異化的狀態。文化工業體系是由于國家需求而建立起來的,并由國家制造生產的先進技術文化手段所控制生產,如:電影、廣播,音樂、雜志等。
文化工業除了其經濟目的外,還有其意識形態意味,還有其維護現存社會秩序的社會功能。消遣和工業商品生產的真正意義就是在為社會辯護,因為快樂就是贊同。消遣就不去思考,就忘記痛苦和憂傷,這就是一種逃避社會現實,實在逃避最后一點反抗的思想。
霍克海默認為文化工業打造出的世界是虛幻的,看起來似乎消除了所有的不平等現象,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成為了社會的本質,然而真實的痛苦都被掩蓋起來或暫時治愈了。所有辛酸都轉變成了微笑,這是個十分美好的世界,明天充滿了很大的希望,這就是所謂的工業文化的終極目標。然而從事實上來看,每個消費者都被它欺騙了,它向人們許諾了無論何時也兌現不了的謊言。處在工業文化中的社會成員也是幻相,工業文化能夠規劃、制造以及控制社會成員的需求,人不再以自我為單位,而變成了向鴿子一樣傾向匯聚的中心。
人表面上是自由的,但實際上工業文化證實的是某種匿名方式,受到了它的強烈控制,人們失去了自己的感覺以及理智,心甘情愿地被改造為文化產業的特定消費者。霍克海默對大眾文化的批判表現出大眾文化的欺騙性、操控性和統治性的特征,大眾文化的消遣功能也促成了人們的逃避主義和遵循注意的傾向。
文化工業為大眾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娛樂消費品,從而給人們帶來滿足而忘記一切痛苦,造成了人們嚴重的享樂主義、功利主義,而變成了一種逃避。文化產業所生產出來的大眾文化壟斷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人們在大眾文化產品的們蒙蔽下逃避現實,開始喪失內在的維度,麻木地習慣了與大眾文化的共生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