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請置頂 / 星標
這是松刀魚的第78篇原創
作者:松刀魚(songdaodaoyu)
1
最近我的一個朋友情緒低落,看起來狀態不是很好。約他晚上出來一起吃飯,他向我大吐苦水。
年紀輕輕的他,由于工作表現出眾,就成為了他單位某部門的主管。上個月,因為另外一個部門的主管休產假回家,而手下又沒有精兵強將,領導就安排他暫時兼管這個部門。本來自己的主管業務就非常多,加上這個部門的工作,肯定會忙得不可開交。她百般拒絕,卻還是被領導一句“能者多勞嘛”輕松回應。
此刻我能做的,只是給他多點幾個串。因為我的境遇并不比他好到哪里去。
全都是因為這四個字:能者多勞。
類似的場景,你也一定經歷過:
“小李,老劉他們有個表格不會填寫,你幫他們填一下吧!畢竟他們年紀大了,電腦用不好,也不會做表格,能者多勞嘛!”
“小宋,小張他們幾個沒接觸過這些工作,好多都不太懂,這次工作就先交給你吧!你是大學生嘛,上手肯定快,能者多勞嘛!”
“小王啊,你們檔案做的挺齊全的、整理的挺規范嘛,以后咱們單位的檔案就全由你做吧,順手的事嘛!能者多勞,對不?”
熟悉不?我相信大家都被“能者多勞”這四個字綁架過。
2
所謂能者多勞,乍聽起來好像沒有什么問題。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嘛。
但首先,這句話得看是誰說的。
我們想一下,“能者多勞”,通常不是我們自己說的。多么自戀的人,也不會這樣夸自己吧。
“我是能者”,主動告訴別人厲害,這是有多自負呀!
“我要多勞”,你嫌自己的活少嗎?主動攬活,沒必要這么拉仇恨吧。
所以,如果有誰能夠自己說自己“能者多勞”,要么是對自己的反諷與自嘲,要么就想讓自己沒朋友。
“能者多勞”,大部分都是別人說的,而且是別人輕飄飄說的。
你的工作已經本來很多了,別人好像根本沒有看到,依然把更多的事推到你面前,然后輕飄飄的說一句:哎呀,能者多勞嘛。
此刻的你,內心是不是想立刻把他拉出去,槍斃五分鐘?
3
能者多勞,能,是什么?真的單純指的就是能力嗎?
確實,有能力能夠得到領導的重用,領導把事情交給有能力、靠譜的人手中,會放心、安心。
但是,大多時候,與其說是“能者多勞”,不如說是“仁者多勞”。
最近被一位朋友推薦看一部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第一集的劇情,讓我既熟悉又大開眼界。
新恒結衣飾演的深海晶是一家電商網站服務商的銷售助理,待人熱情,工作有能力,是領導的得力干將。雖然是女性,但是一個人可以頂三個人。
領導周五要去鹿兒島出差,讓深海晶幫忙訂機票和酒店。
她問:“社長,新的秘書呢?”
“我還在找,你再等幾天,幫我把機票和酒店定了”。
他的同事上野負責接待洽談業務的代表,要提前訂好餐廳。
當上也野預定餐廳出現問題時,深海晶幫忙圓場“這些我都會告訴店家的,我已經和上野一起確認完成所有任務”。
最后吃飯結賬,上野的卡被凍結了無法付款,依然是深海晶幫忙付款,并且還自費給客人買了小禮物。訂餐廳、敬酒、結賬、叫車,全是深海晶幫他做的。
沒能力的女同事把自己的工作推給深海晶,闖禍了只會打個電話道歉,為了公司的利益,深海卻要替他向客戶下跪。深海晶加班到深夜,作為負責人的同事卻早已回了家。
。。。 。。。
漸漸的,似乎單位所有的事情都和她有關,每件事情都有她忙碌的影子,她忙得失去了自我。
她也曾反省過:“我沒法對別人說出強硬的話來,總是會敗下陣來,要是我能在這一點上有所改變的話就好了”。
深海晶在繁復的工作中越陷越深,無法抽身,也無法專注做好自己本來范圍之內的事。
她的“心好”讓她成了“仁者多勞”,
她的“活好”讓她成了“能者多勞”。
我想,她肯定想過讓自己壞一點、笨一點。可是她做不到。
4
能干,本來是對一個人工作能力水平的褒獎,但是這份“能”換來的卻是更多的“勞”。
不要說什么“能者多勞”,不要講什么“因人而異”,也別美名其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也別聊什么“這是在鍛煉你”。
能者多勞的結果是,越優秀的人干得越多、越累,越平庸的人干得越少、越輕松。
我們要清楚,“勞”到底是什么。
是“勞動力”,干活?
還是“勞務費”,報酬、錢?
大部分的機關事業單位和某些企業,工資都是相對固定的,不會因為事情做的多,付出辛勞多,工資就開得多,某些一天無所事事晃晃悠悠的人,工資照拿不誤。
能者多干活,庸者少干活,會滋生能者的不平衡心理,更會助長“閑人”的僥幸心理和享樂心理。久而久之,工作氣氛就會變成:能者的工作熱情漸漸消磨殆盡,開始學起了閑置者,明明會卻選擇裝作不會;即使不會,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工作不是應該按照工作崗位來分配嗎?怎么變成了能者多勞、因人而異?所以,“能者多勞”會打亂原本清晰合理的工作分配,各部門的職責變得模糊不清,對于單位的管理、運行也是不利的。
能者多勞,“能”并不是天生的,是要從工作中鍛煉的,如果總是強調“能者多勞”,那么,“不能者”總是得不到工作鍛煉的機會,會一直“無能”。
這種無能,不是沒有能力,歸根結底,就是:懶!
在什么崗位上就得什么事,輕易說年齡大、學不會,不是借口。偶爾幫助一兩次是出于工作上的情分,不幫助那是本分。別人沒有義務要為他人這樣的懶惰買單。
這種冠冕堂皇的說辭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發揚光大。它會像一場瘟疫一樣,把能者拉下水,讓閑置者更閑。
為什么我們經常看到反對年輕人進入體制內工作的文章?因為,很多年輕的干部進了機關事業單位,并不是不想干活,并不是不想大展拳腳、施展抱負,只是在“能者忙死,庸者懶死”的氛圍下,不得不逐漸學會了“生存”,從而變成了溫水里的青蛙。這很大程度上就是“能者多勞”思想在作怪。
5
那遇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辦?
開篇中我的那個朋友想發朋友圈訴說自己的心情并告訴大家:
以后拒絕喝“能者多勞”的毒雞湯,不是能力強,不是啥都會,只是對待工作認真,僅此而已。別再相信“能者多勞”,別人對你說,是想要剝削你,你對別人說,是想要剝削別人。
說的沒錯。不過,我勸他,還是刪了吧。畢竟這些內容讓單位那些“無能者”看了也無濟于事,只會讓看笑話的人更高興。
工作上的不良情緒還是別發朋友圈了,在工作中長經驗吧。
多勞不一定是能者,本職業務做好才是能者。
所以,想要化解別人說的這句輕飄飄的“能者多勞”,我們可以用一些套路去拒絕他們。比如,自己工作忙,無法脫身幫助他;比如那件事情,你也同樣不會。
但是,畢竟工作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提升自己能力,但是還不能被別人綁架牽著走,除了套路,我們最好還是要走心,主動給自己的時間安排優先級。
《精要主義》提到:
如果你不給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安排優先級,那么別人就會替你來安排。
能者不單單工作干得好,也會把時間安排好。明確自己本職工作的目標、任務,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細節需要注意,本職工作能給自己帶來多少成長和收獲。
而后,如果有人給你甩了一個你并不愿意做或者對你成長沒有價值的工作,又輕飄飄的對你說“能者多勞嘛”,你完全可以拿出自己的安排表,告訴他我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多么復雜、多么耗時耗力,然后也輕飄飄的回他一句:你看我現在的工作是這個樣子,我確實沒那么多時間幫你做,如果你愿意等我也無所謂,反正你看我這么多事,而且這些事還挺重要。。。”
這樣的回答,需要對自己的工作內容有清晰的認識。這并不是靠我們的吐槽、抖小機靈、找借口就可以完成的套路,而是真正用心、用腦、用邏輯。
你的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如果他還跟你強調“能者多勞”,這樣的人,既不用使用套路,也不用和他走心了,直接拒絕吧。
6
能者多勞,后面應該還有半句,多勞多得。
有人像是個大杯子,容量大,能力強;有人是個小杯子,容量小,能力弱。在設置非常清晰的崗位責任同時,組織內部有時還要考慮根據現有的人員情況及時調整在每一個大小不一的杯子里裝上最適當的任務,進行工作流程的適當調整。
讓大杯子多裝水,承擔更多的任務,就變成了能者多勞。而那些小杯子就會少裝水,甚至更嚴重的情況是,有人本來杯子就像能裝七成,但實際上卻只裝了三成,他對于組織的更貢獻更小。這就會造成苦樂不均,累的累死閑的閑死。如果在報酬體制上,不能有效的解決多勞多得的問題,很多組織就會劣幣驅逐良幣,最后有能力的人要么不愿意多干活,要么就會流動掉。
多勞多得,一方面是多獲得更多的報酬,另一方面也是讓優秀者少一些職業倦怠,多一些成長。
馬特·普盧默在《哈佛商業評論》給一篇文章中,給出了幫助優秀員工擺脫職業倦怠的三種策略:
第一個策略是,偶爾讓優秀員工自主選擇項目。
自主選擇工作,可以讓他們重新找到工作的動力,忍受工作中的倦怠和痛苦。
第二個策略是,讓優秀員工與水平相同的人一起工作。
優秀員工經常被安排去跟第一技校的員工一起工作,這樣反而會增加工作量,削弱士氣,限制發展。優秀的同伴能夠推動他們的思考獲得成長。
第三個策略是,關注他們在工作時間內的其他工作要求。
與核心工作無關的其他工作要求,是讓人產生倦怠的原因,每個小要求看似無足輕重,但聚集在一起卻難以想象。一位管理者就會幫助自己團隊平衡各個工作要求的重要性,確保他們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留給最重要的事。
通過以上三個策略,優秀者在工作中擺脫職業倦怠并獲得成長,這也是“多勞多得”的一種實現途徑。
多得,要么多得錢,要么多得成長。
如果“多勞多得”只是你偷懶的爛借口,我果斷Say No!
注:"擺脫職業倦怠"部分參考《李翔知識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