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雅智航《與父母關系療愈》課堂上的很多學員都說,小時候父母的一些拒絕的言行、執拗的觀點、厭煩的神情,甚至是厚重的巴掌,粗糙的笤帚疙瘩,都曾經給他們造成過很多很多的傷害,如果要深挖細數,用罄竹難書來形容也不為過。
那些小時候給我們造成的傷害,好像隨著歲月流逝早已痊愈,但不經意的一句話、偶遇一個熟悉的場景,那些曾經的創傷依然會被觸動,隱隱作痛。
最新的心理學研究認為有心理問題的咨詢者,90%緣于他們的父母,而他們父母的問題,又有90%緣于他們本人小時候自己父母的問題。承接上一代父母的行為模式,也可能會把這種模式延續到的下一代,這是心理學上一直在研究的代際傳遞理論的一部分。這是一門可能性學科,如果當下不調整、不改變,這種可怕的輪回有可能會代代繼續傳遞下去。
改變過去,甚至是試圖改變上一代的父母,是一件永遠也不會成功的事情。
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父母,幾乎每個來訪者都能列出一張被父母曾經傷害過的清單。比如父母偏向哥哥或者弟弟、忽視自己的感受、犯錯后過度的責備、過高的期待,不適當的教養方式,當著大庭廣眾的打罵等等,這些父母無意的行為對童年的自己,無疑是一種莫名的傷害。也許父母覺得習以為常,因為他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遭遇。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卻給我們的內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以至于成年后都深受其害。
我的母親曾經就想讓我以后和她一樣,當一名小學老師,每當我去畫畫或學跳舞就免不了被媽媽一頓訓斥,她認為學這些就是不務正業。雖然我很清楚她這樣做的目的,但卻忽視了我內心的需求,所以,媽媽的不斷的訓斥和管教不但沒有讓我按照她的期望做,反而讓我心生厭惡,更加癡迷于自己想當一名模特的興趣上,結果可想而知。
現實中,類似我母親這樣的中國式的父母實在太多了。
很多因來華雅智航這里做一對一療愈的個案,在我引導他們探索到父母層面的時候,對父母給他們造成的傷害并不理解、也不原諒,有的在言語中甚至是帶著對父母的憤怒和怨恨。他們埋怨因為自己的父母,造就了今天的自己。把婚姻的失敗、職場的不順、孩子的叛逆、人際的淡薄等等問題都歸咎于自己的父母。
他們不肯原諒父母,實際上是不愿意為自己的現在和將來負責。他們的心理能量仍然被羈絆在幼年時對父母的依賴關系中,并且堅持用不原諒的方式維護這一關系,把自己的問題合理化,責任都推給自己的父母。
實際上,通過引導來訪者繼續向后探索,這些創傷嚴重的個案,他們父母輩在當子女的時候也體驗過非常類似的痛苦和埋怨,他們的成長環境和資源條件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艱難,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去要求他們以什么樣的方式相處或者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教養我們。
如今,我們也為人父母,應該體驗過在養育過程中,我們自己也會犯錯,會煩躁、會焦慮,甚至情緒失控對孩子責罵,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很容易自我原諒?我們自我解脫,暗示自己不是超人,總會有無法承受的那一刻。而對于自己的父母,為什么做不到原諒?(當然,出格的父母,當另行探索)
華雅智航的一位學員,這里暫且隱去她的名字。在幼小的時候,她的父母經常吵架,甚至打架,給她的心理留下了陰影,以至于現在不論在身處什么場景,只要聽到高聲說話就會害怕,更懼怕看到別人爭吵,別人對她大聲說話都會心跳加速,有心臟承受不了的感覺,來華雅智航學習前的一段時間,有好幾次做夢都會夢見她對父親大聲斥責、辱罵,醒來之后覺得很可怕。
在她小的時候,因為工作緣故,父親很少能陪伴她,基本上是由母親帶大。所以她和母親感情很好,母親常會把她對父親的埋怨傾訴與她,也使她對父親產生了不好的印象。有記憶開始,父母一爭吵,她就會站在母親一方指責父親。導致現在和父親的關系緊張,她甚至希望沒有這個父親。
好在她跟父親一方面并沒有原則性的矛盾,另一方面父親對她其實并不錯。經過多次的溝通疏導、一對一創傷印痕清理,現在基本上已經走出心理的困擾,能夠敞開心胸與父親交往,自己也能快樂地生活。
學會理解和認同自己的父母,療愈自己與原生家庭和諧相處。
不管你的父母曾如何對待你,而你是如何的不認同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對待你的方式并非出于他們的意愿,他們做那些事背后有著很多的因素。他們對待你的方式緣于他們在原生家庭中最初被對待的方式,以及過去的生活經驗和當初的環境影響等等因素。他們其實已經做到了能夠做到的最好。
雖然那些來自原生家庭父母的傷害確確實實的存在著,我們也不能逃避,只能選擇面對,療愈自己、原諒父母。否則,這些創傷會逐漸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以不斷重現的方式消耗著我們的生命。
原諒父母,并不是父母需要我們這樣做,而是我們自己需要,我們的新建家庭需要,我們的下一代需要。
追本溯源,尊重自己生命的源頭,我們的父母,會為自己的生命帶來意想不到的豐富。即刻起,放棄自己受害者的想法,面對與父母的關系,療愈自己,與父母和解,這是自我救贖亦或是解脫。
以愛為名,陪你一路成長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