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系式作文話題、命題或材料作文論題的表現(xiàn)形式。
所謂關系型作文,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或短語并列組合而成的一種作文形式,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必須兼顧文題構成的各個要素,清楚地點明其間關系。常見的關系有并列、對立、從屬、因果和層進等,而這些關系中,都包含辯證的、矛盾的關系。
⑴從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來看,關系式話題命題形式主要有三種:
Ⅰ、考題明確給出話題,并且這個話題是一個并列式短語。
如2005年全國高考卷Ⅱ作文題“位置與價值”, 2005年江蘇高考作文題“鳳頭、豬肚、豹尾”,2007年四川高考話題作文“一步與一生”等。
Ⅱ、明確給出話題,但話題不是用并列短語,而是用表關系式的詞語組成。
如2005年遼寧高考作文題“今年花勝去年紅”。2005年山東省高考作文題“雙贏的智慧”等。
Ⅲ、沒有明確給出話題,但從所給的材料中可以歸納出關系式的話題。
如從2005年湖北省高考作文所給的材料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出與入”的話題: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一則文字,論述了詩人觀察和表現(xiàn)宇宙人生的態(tài)度和方法。其實,這則文字所含的思想,對我們?yōu)槲摹⑻幨隆⒆鋈艘约坝^賞自然、認識社會,都有啟發(fā)。
請根據你對這則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⑵從材料作文或者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可以歸納出關系式論題的。
例如從2008年全國2卷新材料作文《海龜和老鷹》的材料中,可以歸納出“動機與結果”的論題:
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有很多綠海龜孵化小龜?shù)纳逞āR惶禳S昏,一只幼龜探頭探腦地爬出來。一只老鷹直沖下來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發(fā)現(xiàn)了它,連忙跑過去趕走老鷹,護著小龜爬進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龜魚貫而出——原來,先出來的那幼龜是個“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縮回去,現(xiàn)在它安全到達大海,錯誤的信息使幼龜們爭先恐后地爬到毫無遮擋的海灘。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時機的老鷹又飛回來了,其它老鷹也跟過來了。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做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⑶用并列短語作命題或半命題議論性文章題目的,或者用表示關系的詞語組成命題或半命題議論性文章題目的。
用并列短語作命題議論文或議論性散文的題目的也有很多,如“天才與勤奮”、“理想與現(xiàn)實”等,用并列短語來作半命題議論文或議論性散文的題目也有很多,如“平凡與
運用表示關系的詞語組成命題或半命題議論文或議論性散文題目的也有很多,例如“事實勝于雄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讀書
需提請注意的是,構成關系型話題的各要素間的關系大多呈現(xiàn)出一種開放性,其思維方向、價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如2003年高考作文話題,就可從不同角度作不同理解:①從正面看,感情的親疏有助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由此可談及融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摯的感情引導健康的審美意識(愛憎分明)。②從反面看,感情的親疏有害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由此可談及任人唯親、偏信則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烏及屋等。③全面地看,感情有親有疏,但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不能受情感親疏而左右。
(二)要辨明關系型作文話題要素間的關系。
關系型話題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構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辯證思維的方法,辨清構成話題的詞和詞、短語和短語之間的特定關系。
關系型作文話題要素之間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種:
下面就關系型話題作文的幾種類型略作分析,以期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為了行文方便,筆者把關系型話題中的兩方,一個稱作A,一個稱作B。
1、
【典型例題】2007年高考四川卷作文
以“一步與一生”為題,寫一篇文章。
【話題分析】
從詞的構成來看,“一步與一生”屬于聯(lián)合詞組,表面上看“一步”與“一生”的位置可以互相置換,實則并非如此。從審題層面來看,這個表面并列的詞組之間還暗含了一個條件與結果的關系。“一步”是條件,而“一生”是結果。選擇怎樣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直接決定了你將收獲不同的“一生”。在立意上可以順向立意。其一、邁出正確的人生起步,收獲人生的黃金。其二、邁出錯誤的人生起步,飽嘗人生的酸楚。當然,亦可反向立意,其一、邁出了人生正確的一步,并不一定能創(chuàng)造人生的輝煌。其二、人生第一步邁錯了,并不注定人生一輩子的天空都陰霾,人生充滿變數(shù),還可以在后天彌補。
2、A、B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典型例題】逆境與順境
【話題分析】
人生在世,總是與坎坷相伴而行,在前行路上沒有溝壑時,暫且偷樂,繼而樂極生悲,一個筋斗讓你四腳朝天也在所難免。在跌倒與穩(wěn)行中,哪一種更能使人促進呢?這個回答是不能絕對化的,這要看處在這兩種情境中人的行為如何。船進退全是由他們自己掌舵的。
順境,逆境,哪種境能出人才?二者皆可。不過,順境比逆境多一點優(yōu)勢就是占有“資本”,而逆境比順境多一點的優(yōu)勢是擁有“動力”。因而逆境是完全不影響成才的,但要看人的行為如何。處在順境中享受,處在逆境中消沉,同樣會夭折成才的信心。因此可見,不論我們處于何種境,都必須正視現(xiàn)實,自己的人生軌跡圖由自己作,只有如此,方能成功。
3、 A比B重要
【典型例題】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位大學校長說過:“今后的學生是走入森林的獵人。我們應該教會他們使用獵槍,而不能只讓他們帶著干糧。”
請以“干糧和獵槍”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話題分析】
哲人說“要授人以漁勿授人以魚”,因為給你魚再多也有吃完的時候,而教會了你打魚的方法,你可以有吃不完的魚。學習也一樣,高明的老師教學生學習方法,普通的教師只傳授知識。不管寫什么問題,都要表現(xiàn)學習方法或能力的重要性。
4、要平衡A與B
【典型例題】2006年高考重慶卷作文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走”與“停”是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其內涵十分豐富,可以引起我們對自然、社會、歷史和人生的種種感受、聯(lián)想和思考。請以“走與停”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話題分析】
當走則走,當停則停。它直接導向了你我的人生,走是奮斗不止的過程,而停是一種歷經大風大浪后的心境。走是停的前提,而停是走累了后時的慰藉。正確的走與停,會讓你用理性的畫筆為自己揮灑出濃重而精彩的一筆!
5、A與B可以相互轉化
【典型例題】2005年高考全國卷一
【話題分析】
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驚喜來自于有備而來的心,人的潛力是巨大的,只看你是否善于發(fā)掘,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驚喜來自于有備而來的心,時刻為成功準備著,天道酬勤,持之以恒,勝利的曙光就會燦然向你招手。一個人可以經過努力或后天彌補把缺點克服,甚至轉化為優(yōu)點。有些事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還沒有做就輕言放棄了,除了后悔之外,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和傷痛。
6、即使A也應(或“不應”)B
【典型例題】2004年高考全國卷作文(吉林、四川、黑龍江、云南、貴州等地區(qū))
某網站“4220聊天室”有這樣一段談話:A:快樂的人生,也會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卻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個雞蛋,放大成失去一個養(yǎng)雞場的痛苦。C:考試失手,競爭失利,戀愛失敗,親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點點,都是無法排解的痛苦啊!請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為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話題分析】
試題選取一段關于遭遇挫折與內心痛苦的話作為材料,由此提煉出“遭遇痛苦和放大痛苦”的話題,讓考生審視社會,審視人生,審視他人,審視自我,展示自己的思想水平、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人生在世誰都有快樂,也會有痛苦。無論在課堂還是在商場,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工廠,無論是在疆場還是在賽場,都可能面臨挫折,遭遇痛苦。面對挫折與失敗,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這是一個心理健康的現(xiàn)代人必須具備的優(yōu)良素質,也是成就事業(yè)的重要條件。
(三)要從不同層面解讀構成話題的諸個要素。
有些話題的構成要素較為簡單,一目了然。如“文憑與水平”談的是學歷與能力;“名師與高徒”談的是條件與結果;“痛苦與成功”談的是過程和結果;“我與地壇”談的是人與空間;“平凡與偉大”往往指具體的言行與抽象的精神品質。
而有的話題則比較復雜,即使是同一個話題,若從不同層面去解讀,那么其關系類型也就會隨之變化。如“冷與熱”,若從待人態(tài)度冷漠與熱情的角度,其關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關系”;若從處事的冷靜與待人待事的熱情上看,其關系就成了“相容并存關系”;若從一般意義的天氣溫度或對人愛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關系則又成了“對立統(tǒng)一關系”。另外, 針對這個話題要素的本義和比喻義,其關系又可衍生出肉體的冷(熱)與心理的熱(冷)、過程忍辱負重甘受清貧的冷與結果成就斐然聲名鵲起的熱……
因此,我們在面對一個關系型話題作文時,一定要進行合理的發(fā)散思維,審慎解讀。 (四)要選取最佳角度構思行文。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雖然同一話題關系不定,多種多樣,但考生在一篇考場作文中不可能也絕不允許同時關照話題要素間的幾種關系。否則,極可能弄巧成拙,出力不討好。因此,考生作文時一定要根據自身實際,選取那種自己最熟知、最易駕馭、最有把握、最有話可說的關系,進行精心構思、成文。
(五)要有符合文體基本思路的構思。
近年來,高考話題作文要求“文體自選”,這是對文體的一種淡化,但這決不意味著不要文體。事實上,每年的高考作文閱卷,各省都毫不留情地將文體不符的“四不像”作文視為“嚴打”的對象。因此,考生的考場作文更應彰顯文體特點。
應試訓練中,可供選用的文章體裁多種多樣,或記敘文或議論文,或小說或散文,或寓言或童話,或詩歌或戲劇,或書信或演講,或辯論或報告……但粗略來分,主要有記敘、議論兩大類。
假如你要寫記敘類文章,你就得先將關系具體化,再將具體化的關系化為一個具體生動的故事進行描述,文章一定要注重以細節(jié)傳情。假如你要寫議論文,你也要先將關系具體化,再把具體化了的關系作為論點展開論證,文章一定要符合“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結構模式,并注意論證的層次,切忌平面化展開。
對于關系型話題作文的寫作,你不管怎么寫,從哪個角度寫,都要根據實際兼顧構成話題的各個概念要素,明確其間關系。千萬不可因關系不清而改變話題,或只關照一方搞單打一,也不能將關系絕對化,表述過頭,失之嚴密。而一定要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進行科學解讀。
二、關系型作文如何準確審題立意
人們一般把話題作文分為四部分:一是材料語,二是提示語,三是話題語,四是要求語。構成話題作文的四個部分中,“材料”和“提示語”不必兼?zhèn)洌?#8220;話題”和“注意”是不可少的。其中“話題”是核心,是審題立意的對象;“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話題,同時對話題起注釋和說明的作用;“提示語”的作用是啟發(fā)審題、立意和明確寫作的范圍。“注意”則是寫作時的注意事項。
(一)審材料語
話題材料與寫作立意之間有什么關系,起什么作用,不必一概而論,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材料與立意關系不大,就可以脫離材料去立意。如果材料與立意關系密切,就絕對不能脫離材料。這就要,審題時就仔細推敲材料。讀材時不能匆匆“掃描”,應該一個字一個詞的在心中默讀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句,因為關鍵詞句往往就是命題者下達指令的最主要載體,抓住了它,審題就有了依托。
2004全國四卷作文的材料是:“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么自己有錢以后很多人不喜歡他了。哲學家將他帶到窗前,說:‘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說:‘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學家又將他帶到鏡子前,問:‘現(xiàn)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學家一笑,說:‘窗子和鏡子都是玻璃做的,區(qū)別只在于鏡子多了一層薄薄的白銀。但就是因為這一點銀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了。’”很顯然,哲學家的最后一句話是理解材料的關鍵句子,好好揣摩它,才可能對材料有個準確的把握和理解。
(二)審提示語
一定要注意這些提示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這些提示信息,可以幫助我們輕松地理解話題,從而寫出切合題意的作文來。如2004年廣東考題的提示語是:“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語言溝通問題,彼此一再產生誤解,以致馮婦葬身火海。由此可見,語言上的溝通成功與否,有時影響巨大。”這個提示語就暗示了“語言與溝通”的立意方向:溝通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溝通的橋梁,也是溝通的障礙。
(三)審要求語
命題人對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考生寫好文章的前提條件。必須按要求去寫,不能有任何的隨意性。近年來要求越來越寬泛,大多堅持“三自”的原則,但也有作一些限制的,諸如寫作范圍、角度、文體、篇幅等。如2004年上海的作文要求明確規(guī)定“詩歌除外”。
要求也是閱卷人的給分點,要有強烈的分數(shù)意識。不僅要看清以“要求”或“注意”這樣明顯的形式提出的要求,還要看出隱含在題目之中的具體要求。
三、關系型作文的審題立意誤區(qū)
誤區(qū)一:抓住一點,不及其余。
既然是關系型話題作文,審題時就應當重點把握話題內部兩個關系之間的關系,關涉兩點,在兩點之間尋找突破口。而我們的考生在審題時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恰恰是割裂了兩者的聯(lián)系,在行文時大談一點,卻對另外一點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題、離題。如浙江省2004年高考話題作文“人文素養(yǎng)與發(fā)展”,話題內部存在一種條件關系--人文素養(yǎng)的高或低,制約著發(fā)展空間的大小。考生在審題時即要全面審視這種條件關系。但從考生作文來看,許多離題作文都沒有能從兩者關系入手,而是或空談人文素養(yǎng),或大侃發(fā)展,這種“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嚴重失分。
誤區(qū)二:泛論關系,不見重點。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論關系,最終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談、空洞無物的泥潭。關系型話題作文要善于敏銳地捕捉重點,敢于突出重點,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2004年高考全國卷話題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審題時考生當然應準確把握兩個關系肢間的關系,如果考生在審題時能以“遭遇挫折”為側重點,能夠從如何對待挫折這個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兩者關系泛泛而談,那么文章將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誤區(qū)三:另起爐灶或偷換話題。
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的區(qū)別,徹底拋開了話題,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廣東卷要求以“語言與溝通”為話題作文,有考生由引出話題的那則馮婦的寓言推出一個結論——應該了解實際情況后再采取行動,做事不能太輕率。以為這樣就符合題意,其實是完全理解錯了。另外,注意偷換概念。換詞也應盡量避免。即使是同義詞也應盡量用話題中的詞,以免產生曲解。
四、關系型作文導寫
(一)“寂寞與輝煌”
【快速審題】
快速審題,無非是“三抓住”:抓住題干,抓住提示語,抓住關鍵語句,沿著順向、逆向、側向作發(fā)散思考,圍繞“什么是”、“為什么”、“怎么樣”進行揣摩。
【快速立意】
通過深入思考,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具體的認識:
【立意誤區(qū)】
【快速構思】
(1)選定文體。兩個原則:①材料本身適合寫何種文體。②作者自身寫何種文體為專長。根據筆者的體會和考場作文的實際得分狀況,我以為寫一篇規(guī)范的議論文要比寫一篇記敘文來得容易,容易構思,得分也平穩(wěn)。當然,記敘文不容易寫好,但是如果寫好了,得分是很可觀的。兩大警示:①文體意識要強。寫出來的文章,如果是議論,必須有明確的中心論點,必須是擺事實講道理的,那么大段的記敘事例就不合適;如果是記敘文,必須有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表達手法是記敘和描寫,尤其是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那么簡單敘述加大段的議論就不合適。②要符合文體的基本特征。比如寫戲劇,寫格律詩,寫雜劇套曲小令,要做到“文如其體”。
【快速選材】
(1)從課本中尋找與話題類似的材料。(這是首先倡導的)比如本話題“寂寞與輝煌”,是說錢鐘書就是在“一本一本”的閱讀(寂寞)中成就了大學問家和大作家(輝煌)。
⑤冰心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7歲的她就開始讀《三國志》《水滸傳》《聊齋志異》,雖然讀得一知半解,但是興趣越發(fā)濃厚,稍大一點,她竟然習慣于枯坐書桌旁,連最喜歡去的海邊也不去了,一天到晚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她似乎被伙伴遺忘了,她也把伙伴給遺忘了。房間里是書,腦海里是人物和故事。別人都在為她的孤寂擔心,可是她并不意識到也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寂寞。就這樣一天一天的孤寂著,就這樣一天一天的癡迷著。終于有一天,中國文壇上多了一位清新亮麗的女性,她以畢生的精力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冰心化寂寞為癡,在喧囂的塵世掃出一方凈土,凈化自己,她對寂寞做了最好的詮釋。
⑩在物欲橫流、作風浮躁的今天,樊錦詩甘于寂寞、樂于寂寞、耐于寂寞的精神尤其值得我們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學習。廣大科技工作者應以樊錦詩為榜樣,戒驕戒躁,耐住寂寞,嚴謹踏實,潛心學問,自覺抵制金錢的誘惑,為祖國的科技事業(yè)而獻身。敦煌莫高窟不具備博物館的功能,也不適合對外開放,這就使得莫高窟的保護和開發(fā)矛盾重重。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大膽開拓創(chuàng)新,引進現(xiàn)代科學技術,積極倡導多學科交叉性,以敦煌壁畫材料的科學分析為切入點,嘗試進行古代壁畫原貌復原課題的研究,使科學與藝術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他們把文物保護工作作為多學科的系統(tǒng)工程來抓,很好地解決了開發(fā)和保護的矛盾。
(二) “成才與家教”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1.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墮。(舊《三字經》)
2.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yōu)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yǎng)得堅強、正直。(德萊賽《嘉麗妹妹》第82頁)
3.慈母有敗子。(《鹽鐵論?周秦》)
4.養(yǎng)兒體,樂兒魂,開兒知識。(康有為《大同書》)
5.孩子需要榜樣甚至批評。(法?杰貝爾)
有人說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毒害的最好良劑,父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家庭是孩子學習舉止禮貌的最好場所,但可惜的是,很多浪子不是沒有家庭、嚴父、慈母,更不是有與生俱來的壞品質,而的確又是浪蕩于社會。怎么看待此等現(xiàn)象呢?請以“成才與家教”為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材料共有五句話,這五句話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告訴我們家教很重要,分別用了肯定(2、4、5)和否定兩種表述(1);另一類只有第3句,說明家教不能決定成才。這就暗示我們,家教與成才并不是必然條件的關系。題引材料進一步明確了文章應當選擇的方向,注意“但”字一轉,并且問“怎么看待此等現(xiàn)象呢?”這句的意圖。有時成才固然離不開良好的家教,但家教不是成才的決定因素,關鍵的因素還是自己的努力。這道作文題需要考生辯證地分析兩個概念間的關系,并由此提出有針對性的觀點。考生可以選擇正向立意:成才與家教有一定的關系;家教是成才的一個有利條件;成才是花,家教是養(yǎng)料;家教是成才的搖籃等等。也可選反向立意:成才不一定靠家教;家教不能決定是否成才;要家教墊底,更要自我奮斗;有了土壤,還要有種子等等。
為了便于辯證說理,考生可以選擇寫議論文或情理交融的散文。選擇記敘文、說明文、小說、戲劇、寓言、書信等文體時,一定要注意點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文點評】
今天是一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時代,是一個競爭空前激烈的社會,要在這樣的社會中成才,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是起決定作用的,只有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成才不可忽視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助推器。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遠大的志向。如果父母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小孩子也會對生活充滿熱愛。如果父母是生活在灰暗的人生中,小孩的天空就不會陽光燦爛。父母堅定的追求和事業(yè)心,責任感對孩子有著榜樣的作用。正如德萊賽在《嘉麗妹妹》中所說的:“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yōu)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yǎng)得堅強、正直。”孟母三遷,有了她正確地引導,才會有一代奇才孟子的雄辯;岳母刺字,有了她的殷切期望,才會有威震胡虜?shù)脑里w;蘇洵立志,有了他的勤學示范,才會有“一門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美談。良好的家教,讓孩子飛得更高更遠。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形成孩子開朗的個性。個性決定命運。一個樂觀、開朗、熱情、勇敢的人,在工作中總給人生龍活虎的感覺,而一個沉默、內向、孤獨、膽怯的人,在工作中卻只會給人一種畏畏縮縮的感覺,工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良好的個性又是需要父母用愛去塑造的:鼓勵、贊揚、肯定、支持,定會讓孩子充滿自信;批評、指責、打罵、否定,只會讓孩子變得無所適從。海倫?凱勒不是在家庭的陽光下獲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的么?史鐵生不是在母親默默的忍受中感悟人生的價值的么?勃朗特姊妹不是在父母的文學影響下形成寫作的興趣的么?家教是塑造孩子人性格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心靈。時下有很多關于年青人或少年人行為殘忍的報道,如劉海洋往狗熊身上潑流酸,有用木棒打擊小朋友的頭部,有結伙打殘疾人等等。而實際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行為大多與他們得不到父母的愛或長期受虐待有關,他們的心靈因為沒有了父母的關愛而嚴重扭曲,仇視一切。因此,良好的家教是形成孩子健康心靈的一片沃土,有了它,才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生長;有了它,才便于孩子走好成才的第一步。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形成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決定了一個人的奮斗方向和價值取向,而家長對孩子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雖然有的在今后是學習和工作中會有改變,但最初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如果從小就形成了好逸惡勞、弄虛作假、欺瞞哄騙、金錢至上等觀念,那他的人生就是危險的。而良好的家教就是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對世界人生的正確看法,“子不教,父之過”,父母在此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以我們要說,良好是家教就像指南針,永遠指引著孩子向正確的方向航行;就像一片沃土,永遠滋生著健康的人格;就像一只的助推器,將孩子送上起飛的跑道。孩子的成才怎能沒有你——家教!
評析:該文表述準確,立論嚴謹,用“有利于”幾個字,從正面立論,詮釋了話題兩概念間的辯證關系。在行文中也很注意說話的分寸,如在第一段先強調成才靠自己后再提出“不可忽視的因素”就顯得嚴密、針對性強。其次思路清晰,論述充分。全文從“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遠大的志向”“有利于形成孩子開朗的個性”“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心靈”“有利于形成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四個方面,條理清晰地論述了家教對孩子成才的好處,說理比較充分。
五、其他例文
猛虎與薔薇
“名山大川,小橋流水,可悅人目;蟬吟蟲唱,風聲雨聲,可愉人耳;濤走云散,潮涌星移,可啟人思;珍器古玩,詩文書畫,可怡人情。”這斑斕絢麗的事物,給了我們最直觀的認知。
高山流水,天涯毗鄰,給了我們知己的感動;相濡以沫,舉案齊眉,給了我們愛人的感動;合家歡樂,天倫之樂,給了我們家的溫馨。這何嘗不是感情的體會?
英國當代詩人西格里夫曾寫過一行不朽的絕唱:“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這說明人擁有兩面性:感性和理性。感情親疏是感性的,對事物的認知是理性的。從歷史的源頭漫步到現(xiàn)代,我們人類便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演繹著動人的人生哲學。
我們往往因過分親近或疏遠某個人,而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蒙上了一層稠密的感性云霧。子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事物的認知,因個體差異而不同,這是必然的,但如果因此而悖駁事物價值的唯一性,這是荒謬的。楚國國君不就是因為聽取愛妃讒言而使屈原因直諫而放逐嗎?夫差因此而喪國。歷史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昏君,有太多太多這樣的鬧劇。
當然,也有看穿迷霧而感悟覺醒的人。鄒忌說:“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人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他運用這瑣事中的感悟,成功地說服了齊王廣開言路。
其實,對事物的感知也需要感情的柔化。正如棱角突兀的堅石需要柔水圓潤,奇?zhèn)バ埯惖幕鹕叫锜霟崛诨癁閹r漿,這樣才能在逆境中“柳暗花明又一村”。親情留予我們關懷,給予我們安慰,當我們對事物越發(fā)親近,我們的認知就越發(fā)深刻。紂王曾問云中子:“先生何處而來?”答曰:“公似白云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紂王發(fā)難,“云散水枯,君歸何處?”答曰:“云散皓月當空,水枯明珠出現(xiàn)!”正是這種對于自然的無限親切,才孕育了博大的曠達的人生哲學。
然而真正的大智慧,是兼容二者的。莊子便是這棵享有陽光同時設下樹陰的哲人之樹。他妻子死后,他大哭須臾,后又會心的笑了起來。正是這種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的完美結合,成就了他物我合一,無所依賴的無我哲學。
用感性賦予理性以靈性,用理性鑄造感性的肌骨。山高月小,落花流水,當我們寄以情思,這種認知也富有哲理。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這種認知也可勾起我們奮斗的沖動。
在感情親疏面前,我愿做一株薔薇;在事物的認知上,我愿是一只猛虎,用理性的心細嗅感性的芬芳。
【點評】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1952年寫過一篇《猛虎與薔薇》的文章,文中這樣寫道:“英國當代詩人西格夫里·薩松(Siegfried
猛虎和薔薇 余光中
英國當代詩人西格夫里·薩松(Siegfried Sassoon1886——)曾寫過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譯成中文,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如果一行詩句可以代表一種詩派(有一本英國文學史曾舉柯立芝《忽必烈汗》中的三行詩句:“好一處蠻荒的所在!如此的圣潔、鬼怪,像在那殘月之下,有一個女人在哭她幽冥的歡愛!”為浪漫詩派的代表),我就愿舉這行詩為象征詩派藝術的代表。每次念及,我不禁想起法國現(xiàn)代畫家昂利.盧梭(Henri Rousseau,1844——1910)的杰作《沉睡的吉普賽人》。假使盧梭當日所畫的不是雄獅逼視著夢中的浪子,而是猛虎在細嗅含苞的薔薇,我相信,這幅畫同樣會成為杰作。借乎盧梭逝世,而薩松尚未成名。
我說這行詩是象征詩派的代表,因為它具體而又微妙地表現(xiàn)出許多哲學家所無法說清的話;它表現(xiàn)出人性里兩種相對的本質,但同時更表現(xiàn)出那兩種相對的本質的調和。假使他把原詩寫成了“我心里有猛虎雄踞在花旁”,那就會顯得呆笨,死板,徒然加強了人性的內在矛盾。只有原詩才算恰到好處,因為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薔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而“細嗅”剛剛象征著兩者的關系,兩者的調和與統(tǒng)一。
原來人性含有兩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蒼鷹,如飛瀑,如怒馬;其一如夜鶯,如靜池,如馴羊。所謂雄偉和秀美,所謂外向和內向,所謂戲劇型的和圖畫型的,所謂戴奧尼蘇斯藝術和阿波羅藝術,所謂“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所謂“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所謂“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謂“楊柳岸,曉風殘月”和“大江東去”,一句話,姚姬傳所謂的陽剛和陰柔,都無非是這兩種氣質的注腳。兩者粗看若相反,實則乃相成。實際上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兼有這兩種氣質,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東坡有幕士,嘗謂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東坡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他顯然因此種陽剛和陰柔之分而感到自豪。其實東坡之詞何嘗都是“大江東去”?“笑漸不聞聲漸杳,多情卻被無情惱”,“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這些詞句,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曼聲低唱吧?而柳永的詞句:“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以及“渡萬壑千巖,越溪深處。怒濤漸息,樵風乍起;更聞商旅相呼,片帆高舉。”又是何等境界!就是曉風殘月的上半闋那一句“暮靄沉沉楚天闊”,誰能說它竟是陰柔?他如王維以清淡勝,卻寫過“一身轉戰(zhàn)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的詩句;辛棄疾以沉雄勝,卻寫過“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的詞句。再如浪漫詩人濟慈和雪萊,無疑地都是陰柔的了。可是清囀的夜鶯也曾唱過:“或是像精壯的科德慈,怒著鷹眼,凝視在太平洋上。”就是在那陰柔到了極點的“夜鶯曲”里,也還有這樣的句子。“同樣的歌聲時常——迷住了神怪的長窗——那荒僻妖土的長窗——俯臨在驚險的海上。”至于那只云雀,他那《西風歌》里所蘊藏的力量,簡直是排山倒海,雷霆萬鈞!還有那一首十四行詩“阿西曼地亞斯”(ozymandias)除了表現(xiàn)藝術不朽的思想不說,只其氣象之偉大,魄力之雄渾,已可匹敵太白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也就是因為人性里面,多多少少地含有這相對的兩種氣質,許多人才能夠欣賞和自己氣質不盡相同,甚至大不相同的人。例如在英國,華茲華斯欣賞密爾頓;拜倫欣賞頂普呂夏綠蒂.白朗戴欣賞薩克瑞;史哥德欣賞簡.奧斯丁;史云朋欣賞蘭道;蘭道欣賞白朗寧。在我國,辛棄疾欣賞李清照也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但是平時為什么我們提起一個人,就覺得他是陽剛,而提起另一個人,又覺得他是陰柔呢?這是因為備人心里的猛虎和薔薇所成的形勢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幾朵薔薇免不了猛虎的踐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園,園中的猛虎不免給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氣質近于陽剛,而后者氣質近于陰柔。然而踏碎了的薔薇猶能盛開,醉倒了的猛虎有時醒來。所以霸王有時悲歌,弱女有時殺賊;梅村、子山晚作悲涼,薩松在第一次大戰(zhàn)后出版了低調的“心旅”(The Heart's Journey)。
“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人生原是戰(zhàn)場,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腳跟,在逆風里把握方向,做暴風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顏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創(chuàng)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業(yè);涵蘊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懷,體貼入微;有薔薇才能看到蒼蠅搓腳,蜘蛛吐絲,才能聽到暮色潛動,春草萌芽,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在人性的國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應該能充分地欣賞薔薇,而一朵真正的薔薇也應該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薔薇,猛虎變成了菲力斯旦(Philistine);微猛虎,薔薇變成了懦夫。韓黎詩:“受盡了命運那巨棒的痛打,我的頭在流血,但不曾垂下!”華茲華斯詩:“最微小的花朵對于我,能激起非淚水所能表現(xiàn)的深思。”
完整的人生應該兼有這兩種至高的境界。一個人到了這種境界,他能動也能靜,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世紀人一樣的復雜,也能像亞當夏娃一樣的純真,一句話,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一九五二年十月廿四日夜
我們·詩人·哲學家
有一件事使人驚奇,為什么詩人的桂冠只戴在少數(shù)人的頭上?為什么哲士的名目只有少數(shù)人贏得?
每當花明月夕,哪一個少年不曾一度是詩人呢?每當靜夜驚起,每一個中年人都是哲學家。
贊嘆,驚服,是詩人之始;思索和迷惘,是哲學家之終。這些情緒,其實不也就是我們常人的情緒嗎?所不同的是,當那些美好的花瓣在我們眼前綻開,那些蕭颯的秋風四面襲至,我們大多數(shù)人只能在訝異中緘默——因為,我們不善以人間的詞匯來形容自然。而當生老病死在我們眼前排演,當人類的悲劇在我們自身演出,我們雖有萬千種感悟,卻無法用語言表達。
因此,我們不曾被稱為詩人,也不曾被尊為哲學家——但就本質而言,人人都可能比詩人更詩人,比哲學家更哲學家。人人都曾有過詩人“表現(xiàn)生命”的熱忱,人人也都有過哲學家“探索生命”的虔誠。
我們可能不夠聰明,所以沒有詩人和哲學家的成就,但既然擁有生命,就不可以對自己的生命絕對漠然。
只是,不漠然又如何呢?我們對生命了解得如此之少,往往追尋的過程不但不能使我們豁然貫通,反而使我們愈加感到迷離的痛苦。醫(yī)學院的學生執(zhí)著解剖刀,在尸體中研究人類的生命,而心理學家以飼養(yǎng)在籠中的白鼠來解釋人類的行為——人竟不能解釋自己的生命,人的研究一直離開生命的主題極其遙遠。
其實,哪一部稍微復雜的機器在出廠時不需要附有說明書呢?為什么獨有人類是那樣愚昧地在造物之外俯首茫然地面對那些細小的零件呢?人類最重要的難題并不在“換心”、“換腎”,而是在于去了解當心臟和腎臟行使功用時,它們是為著一個怎樣美麗的意義去工作的!
有些人喜歡用顯微鏡去觀察一片葉子,有此人用肉眼去細看木頭的年輪。但真正認識一棵樹必須從葉子到根本,從過往的清風到枝干的神韻都注意到。同樣地,當我們正視生命時,如果只從細微末節(jié)著眼,便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侮蔑。
當流浪的乞丐在衿底找到藏珠,當迷惘的人們在氨基酸之外得悉不朽的靈魂,我們才算知道自己正確的身份,我們的詩和我們的哲學才開始有其內涵。愿我們永遠保持詩人和哲學家的氣質,因為這是我們生活在精神污染的世界上唯一的自守之道。更愿我們對生命的熱愛能進而成為對生命的洞徹——這一切并非不可能,越過世界去面對一種更高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