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0000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10000小時定律”。
這個定律的提出,給了正在奮斗中的人們很多啟示,但同時也給了很多的誤導(至少是誤讀吧)。因為僅僅10000小時是沒有意義的,想通過10000小時成為“天才”是有其他前提條件的。而這些條件就是:
1、你所做的事情必須是自己發自內心喜歡的覺得有重大價值感的,而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
2、你必須有明確的要達成的要超越的大目標,而不是稀里糊涂過一天算一天的;
3、你還得要找到一套最適合自己的越來越高效的方法論,而不是看著別人怎么做就跟著別人怎么做;
4、你更得克服自己任性的弱點進行專注地反復地“刻意練習”,這個過程多半是枯燥、乏味、單調和孤獨的。
5、這種高強度的自我訓練至少得持續10000小時以上,你得有足夠的耐力、毅力、決心和韌勁支撐到那個時候。
如果你能滿足以上五條,那如果不出意外,你會成為領域內不世出的開山鼻祖。
如果你只滿足其中四條,你會有所大成,但終究成不了一代宗師。
如果你只滿足三條,你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也可算是社會精英,但終究成不了非常卓越的人。
如果你只能滿足兩條,那你可以成為一個社會中產,能在你的小圈子里或家族內比較厲害的人,但也僅此而已。
如果你只能滿足一條,那多半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終日碌碌卻勞無所獲。
如果一條都滿足不了,那只能渾渾噩噩地在社會底層掙扎了,遲早被社會邊緣化的人。
企業如人,道理亦然。
一、大概算算10000小時到底有多長?
首先,我們得先來計算一下這個“10000小時”到底有多長?
假設我們現在正在干的工作恰好就是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工作,在每天工作的時候是100%心無旁騖地全情投入(太理想的狀況),并且假設我們每年并不想犧牲掉自己的游山玩水、呼朋喚友以及和普通人一樣的逛街、看電影、吃火鍋、唱KTV、追劇、的時間,那么我們每天的這個時間滿打滿算就是8小時(工作時間),則10000小時就是1250天,每年的工作日按250天計算,這個時間是整整5年。
退一步,假設我現在正在干的工作不是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工作,我目前的工作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養家糊口,并且我已經找到了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而且這些最喜歡的事情只是我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來做,假如每天我在業余時間內全情投入的時間是4小時(能在8小時正常工作之外,還能另外投入4小時已實屬十分艱難了),那么這10000小時就是10年。
同理,如果每天只能在最喜歡的事情上投入2小時,這10000小時就是20年。
請注意,我們在做這個推算的時候,里面是有個大前提的,那就是:我們想要靠“10000小時”來成就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最喜歡的事情。如果不是最喜歡的,甚至是討厭的,那就得另當別論,10000小時的定律恐怕并不適合于我們在這件事情上的努力。
二、識別我們的激情類型到底是哪種?
人的激情類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偏執型激情”,一類是“和諧型激情”。
偏執型激情,顧名思義帶有“偏執”色彩的激情,為了避免某種不好的情況發生而表現出來的激情類型。而和諧型激情,顧名思義帶有“和諧”意味的激情,為了追求某種好的情況發生而表現出來的激情類型。這兩種激情類型的外在表現極其相似,但內在卻天壤之別。如果不是有意識地覺察或洞察,很容易混為一談。
舉例說明一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的人,比如我本來很不喜歡跑步,但是看著大家都在跑步,電視網絡上天天在說跑步對身體怎么怎么好,周圍的朋友很多人也都在講跑步后感覺這個好那個好的,如果我不去跑的話,顯得我這個人特別懶,沒有上進心,不合群,很容易被邊緣化,那我也應該去跑,而且我要每天在朋友圈打卡跑步曬照片,“今天跑步第××天,明天繼續。”我要做得比別人更徹底更“過分”,我要成為最能跑的人,跑得最遠的人,跑得最快的人,跑得最持久的人,拍得照片要比別人多,路線比別人的要優,沿途風景要比別人的好,這樣我就成為被別人艷羨的焦點,我就不會被別人蓋過鋒芒,就不會被人際邊緣化。再比如打卡學英語,再比如打卡讀書,再比如打卡加班工作,再比如打卡參加各種技能培訓班,諸如此類,都可以類似情況。
在外人的眼里,哇,這人好有上進心呀,每天都激情滿滿,天生自帶發動機,永不疲倦,每天都能把周邊的人甩出去好幾條街,這樣的人將來不成功誰成功呢?但是我在這里可以告訴大家,這樣的人成不成還真不一定,具體還得看這個人的“激情類型”。根據生活觀察,絕大多數如此有激情的人最終都沒有什么大成,更多的人是在不久以后選擇了半途而廢,極端情況者最終可能會變成強迫癥患者或精神分裂癥患者。問題就在“激情類型”出了問題,這樣的人就是“偏執型激情”類型的人。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很多人都有過“打卡干意見事”的經歷,回歸到那個當下,體察一下自己打卡的出發點和動機,究竟是為了在從眾中緩解焦慮感,為了收獲別人的點贊,亦或是為了避免別人對自己有什么樣的“負面評價”呢,還是為了純粹地享受那個過程,從中體驗極度興奮的狀態呢?這個動力方向就是決定差異的根源。前者的激情類型就是“偏執型激情”,而后者的激情類型就是“和諧型激情”。
再比如說:孩子在學校學了一天,頭昏腦漲,疲憊不堪,可回到家后父母為了能讓孩子繼續學習,就對孩子說:“你不加倍努力的話,小心考試不及格,小心進不了重點班,將來考不上大學,將來找不到好工作……”孩子為了避免考試不及格,避免進不了重點班,避免將來考不上大學,避免讓父母失望,所以就逼迫自己發憤圖強,頭懸梁錐刺股,熬到夜里十一二點,不睡覺。天長日久之后,孩子的身體壞了,興趣沒了,眼里的光芒不見了,只剩下了“自我強迫”,“自我鞭策”,心理調適能力差一點的孩子最后可能會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這樣的案例在近些年屢見報端,不絕于耳,讓人扼腕。逼孩子和逼自己是一個道理。
“偏執型激情”的人,做某事不是因為喜歡,而恰恰是因為不喜歡但又不得不做;不是因為要追求成功,而是因為首先要避免失敗,避免被人說三道四,避免讓自己沒有面子,避免讓父母臉上無光,避免被領導批評,避免一切自己無法接受的“負面”情況的發生,所以不得不去追求成功。在這種內心動力的驅使下,一個人也可以表現得很有激情,每天看著鏡子對自己說三百遍“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會成功的”,“我是最努力的”。但在這種激情掩蓋下的內心語言其實都是諸如“我總是最苦逼的那一個”,“我這次可千萬不能失敗”,“我的內心總是糾結的想抓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要是有別的辦法,我才不會這樣”,“我的狀況糟透了”。
而對比“和諧型激情”的人,他會非常享受自己的目標,享受自己的興趣,享受自己每一天的努力過程。他追求成功,但也不會懼怕失敗。即使失敗了,他也能從失敗中獲得更多的營養,失敗時也會沮喪,但沮喪持續的時間很短,因為“沮喪”很快就會被下一階段的“投入”所替代。就像愛迪生所說的:“我并沒有失敗1000次,我只不過是找到了1000種不適合做燈絲的材料。”他所做的事情是自己最喜歡的,最能投入的,最能夠點燃自己的。央視紀錄片《神奇的大腦》里有過一個對比:同樣是每天練鋼琴的孩子,真正有興趣的孩子每天練鋼琴5-6個小時也不會覺得累,反而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享受,大腦極度活躍,腦洞大開,創造力噴涌而出。而沒有興趣的孩子也會在父母的監督下和自我強迫下堅持練琴,但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痛苦中煎熬,恨不得趕緊結束,恨不得把鋼琴砸了,大腦極度抑制,各種憤懣充斥心間,一提起這事就烏云蓋頂,心情抑郁。很多大學生在畢業當天把所有的課本全部撕碎燒毀,發誓終生不再進學校;很多鋼琴考過十級的孩子在成年之后,終生不彈鋼琴,都是現實中最好的反面例證。
可想而知,“偏執型激情”的人和“和諧型激情”的人干得是同一件事,所呈現出來的效果有多大的差別呀!
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有大成就,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真的“前途無量”而不是“前途無亮”,那就得花大精力先找到能給自己或孩子帶來“和諧型激情”的那個事情,也就是你們一直在想一直在想怎么都割舍不下的那個事情,這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上的“夢想”,它可以托付您的一生。找到了這個“夢想”,并下定決心為其排除萬難的時候,你的“偏執型激情”逐漸就會轉變為“和諧型激情”了。
三、先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個事
可是,這個“夢想”到底該怎么找呀?
“夢想就像鬼,人們總在說,見過的沒幾個。”
“別跟我談夢想,我早就戒了。”
“我追求了夢想這么多年,還是一敗涂地,窮得叮當響。”
這些話充斥在心間或耳邊,無形中不是神話了夢想或妖魔化了夢想。其實,通俗一點說,夢想就是做自己“最喜歡”的事,等做到極致的時候,所產生的影響力就足以變成現實版的夢想。
那什么叫“最喜歡”?評價你正在做的事情是不是你最喜歡,那就看你是不是在朝思暮想,是不是能達到全身心投入,是不是能自我驅動,能不能達到廢寢忘食,不知疲倦,依然能全身帶電,盡情享受做事的整個過程的程度,就像電影《銀河補習班》里馬皓文(鄧超飾演)對自己的兒子所說的“一直想,一直想……”,這是一種做事的“激情”,是一種內在驅動的力量,是一種難以靠外界的激勵手段而達到的“沸騰”或“燃燒”狀態,而這種狀態如果想用外界的“前置激勵”手段來獲得,比如用慣常的獎勵一些錢、免費旅個游、發個獎狀證書、封個高級職位等激勵手段不僅無益,反而會極其有害。
當然,這個最喜歡不是說“我就喜歡玩”,“我就喜歡打游戲”,“我就喜歡和人聊天”,或“我就喜歡買買買”之類的事。不是這些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只是說把這個當做自己“最喜歡”的水平太低檔了。要玩就玩成“徐霞客”,要打游戲就打成“專業玩家”,要聊天就聊成“談判專家”“心理咨詢師”或者“脫口秀主持人”,要買就要變成“世界級買手”。要相信一點:任何一個愛好,如果能做到極致,都可以成就一番大事,都可以開創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新領域。
在這一點上,孩子更容易,成年人往往要難得多。如果您是孩子的家長,想找到孩子的“最喜歡”,那最需要做到一點就是,只要孩子的興趣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那就順其天性,父母最好能提供最大的物質和精神支持,而不要用成年人的世俗功利的標準去隨意評價或否定孩子。
如果是針對作為成年人的您自己,那就需要您“明心見性”,對自己深藏的興趣點進行挖掘,洞悉這么多年之所以始終邁不開腿朝自己最喜歡的方向去走的真正“恐懼點”到底是什么?在這個事情上,最常見的理由就是“一家老小要吃飯呀,我得先掙錢呀”,嗯,是的,這是最大的生活現實,同時也是全世界最有力的借口。因為這個現實是每個活著的人都必須面對的,就連那些成就偉業的人也逃避不了。但這個時候,到底該怎么選擇,還是得看您自己了。
四、為自己的努力明確一個大目標
找到自己或孩子那個“最喜歡”的事情之后,接下來就需要給自己暢想一個“大目標”。
有“天賦”(我認為稱之為“無意識的強烈興趣”更妥帖一些)的人從一開始就有比較明確的努力目標,這個目標是人生大目標,是愿景型的目標,而不是三五年就能實現的小目標,更不是“今日事今日畢”的日常事務型目標。
莫扎特3歲就對音樂表現出極高的興趣,4歲就跟著父親學習鋼琴,5歲開始自己嘗試作曲,6歲就開始做巡回演出,9歲時創作了人生第一首原創曲,18歲時做出他的第一首成名交響樂曲。莫扎特的父親自從偶爾發現了兒子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后,就開始利用他作為宮廷樂師的便利條件,創造一切機會將孩子帶上通往世界級音樂家之路,而不是滿足于讓孩子做個普通的音樂工作者。
而愛因斯坦從小也是被一個問題所纏繞,這個問題就是“如果我能跑得比光速更快,那世界會變成什么樣?”也正是對這個問題孜孜不倦的日夜探索才成就了他三十年后的“相對論”出爐。
所以說,這個目標一定是很明確而且很宏大高遠的,這條路是可以永無止境地走下去的。這個明確并不是數字化的表征,并不是說我要賺一個億或我要身價千萬的目標,也不是像我們普通人對孩子的培養那樣“考個八級十級”或者“拿個國家級證書”,以為實現之后就可以從此“高枕無憂”地去環游世界了。我們不能把人生的階段性小目標當作人生終極大目標來追求,如果那樣的話很快就會天花板或者自我滿足了,一旦遇到不順或者過早地實現了目標,那人生從此以后就止步不前了。
五、你還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獨特方法論
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自古都是重道法而輕術器的,認為“道明而術器自得”。這種路徑是對那種“生而知之”的人來說的。對一般沒有天賦異稟的人來說還是需要“道、法、術、器”同修的。既要學道法,也要學術器。西方文化,在術、器方面要勝出東方文化不少。而術和器也就是我們走向成功所需要的方法論。而方法論通常也會有比較鮮明的個人特色的,也就是說:別人這樣做,能做得風生水起;而你這樣做,很可能就一敗涂地,四不像,原因就在于那是別人的方法論,不是你的。獨特方法論并不具有普適性,而是有很強的個人適配性,即便是勉強可以被別人學了去,效果也是會大打折扣的。
諸葛靠運籌帷幄取勝,關張靠征戰沙場取勝,如果顛倒過來,那可能都會死無葬身之地。張飛用丈八蛇矛,關羽用青龍偃月刀,如果顛倒過來,讓張飛和關羽調換兵器,那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論,也并非易事,每個想要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在順道遵法的基礎上,需要深刻地認知自己,對自己的主客觀條件有深刻的洞察,最后提煉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術”和“器”,才有可能達到“人劍合一”。
六、要“刻意練習”,不要“機械性重復”
這是一個很嚴肅也很嚴重的問題。我們絕大多數人之所以工作多年,收入不見增長,專業水平不見長進,原因多半是我們的辛勞只是“機械性重復”,隨波逐流式的“做和尚撞鐘”,雖然有十年的工作經驗,但本質上也只是把一年的工作經驗重復使用了十年而已,多年來除了年齡在長,其他能力和觀念都還在原地踏步。
而“刻意練習”的目的不僅僅是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要實現成長,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時,就要考慮我下一個階段要達到什么水平,并把這種追求融入到每一次的實踐當中。“刻意練習”不僅僅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我成長,而且是包含了明確目標和高效方法論的專業級訓練。沒有目標的有意識練習,不能叫“刻意練習”。沒有高效方法論做支撐的有意識練習,同樣也不能叫“刻意練習”。
舉個例子,同樣是體育運動,我們老百姓的日常訓練和國家運動員的日常訓練就完全不是一個水平。國家運動員的訓練因為有明確的訓練目標和最科學有效的方法論做基底,訓練效果可以一日千里。而我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訓練,因為缺少了成長目標和方法論,即便是有意識的每天跑完多少公里或完成多少個動作訓練,那水平多半也是“數十年如一日”。專業運動員的訓練可以叫“刻意練習”,我們老百姓的鍛煉就不能算是“刻意練習”。所以就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在業余隊伍中還算是個拔尖人才,可一旦和專業隊伍的普通選手同臺PK,一般也頂不了幾個回合就被KO了。這就是差距。
七、一夜成名只是夢,日積月累才是真
前面我們推算過“10000小時”的長度,可以知道這并非一日之功,往往意味著“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寂寞和孤獨。越是厲害的人,越是懂得這個道理。反過來,越是無知的人,越期待著能“一夜成名”。
當然如果你所做的事就是自己想做的事,那你就會自得其樂。別人看到的是苦,你得到的卻是樂。但如果不是你最想做的事情,那這個孤獨和寂寞的十年之功就會讓一個人發瘋。
“一夜成名”是個美麗的夢幻,是在外人眼里的“毫不費力”和“天上掉餡餅”。但是遍覽古今中外所有成功人士的成長經歷,又有幾個是在毫不費力之后就能功成名就的呢?果真有如此天上掉餡餅的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恐怕也是流星閃過,一瞬而失,來不及享受就會墮入無盡的深淵了。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說的就是每一個巨大成就的背后都有著艱辛的付出,這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也就是在夯實基礎的過程,只有基礎足夠牢固,腳下才不空,心里才不虛,機會來了才能抓得住,成就得了才能守得住,并且在此基礎上才能再攀新的高峰。否則,在幸運背后災禍也就不遠了。
而這“10000小時”也不僅僅是單純的“堅持,堅持,再堅持”,而是有著在強烈的興趣基礎上,確定明確的成長目標,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獨特方法論,再加上卓有成效的“10000小時”刻意練習,你才有可能將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如果沒有這些做基礎,那些“堅持,堅持,再堅持”也不過讓自己更快的“耗竭”而不是“賦能”。
如果沒有這些變現的過程,那再好的愿景也只能是“黃粱一夢”。如果沒有這些做基底,那些天天掛在嘴上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的話只是用來騙騙別人,騙騙自己罷了。
八、成功就像跨欄跑,本身就是一場淘汰賽
總結來說,本文開頭所列舉的五個前提條件就是個人或企業邁向巔峰人生的一道道坎,每一道坎都會擋住數以億計的前進者,只有能在一生中同時跨過這五道坎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就像“跨欄跑”,能跑到最前面的那個人就是最成功的,所以成功的人才如此稀少,只是這個“跨欄跑”比得并不僅僅是速度。跨過了這五道坎的個人或企業,也就是那些能夠“自我實現”者。而我們現實中的個人或企業,或因主觀,或因客觀,都只能跨過其中的一部分“欄”,所以成就終究有限。更不必說,混沌了一輩子也沒想過“成功原來有道”或者始終搞不清楚“成功之道到底是啥”的那些人,只能把別人的成功歸結為“別人運氣總是那么好,偏偏我自己最倒霉了。”
事實上,在我們一無所成的領域,必定存在著我們所不知的規律。這些規律越早洞悉越好,太晚了就來不及了。只有先洞悉了它們,我們才有可能觸摸到它們,進而駕馭它們為我們所用。
說明:本文作者為西安本道乾元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賈思哲,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