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一寶媽朋友留言,說自己2歲的男寶寶語言能力越來越差了。
明明快1歲的時候還能說“爸爸、媽媽”這些疊詞,可反而到了現在一句話也不說了。
平時叫他名字也沒反應,網上一查說孩子可能是自閉癥,把全家人都急壞了。
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相信大家也能猜到——是不準確的(哪種情況是自閉癥后面科普),為什么呢?
原因很簡單,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興趣點也會出現轉移!
打個比方,孩子在大運動發育時期,不是翻身就是踢腿,總會動個沒完。
看爸爸媽媽走來走去,沒人教導,也會自己扶著東西想站起來。
但如果這項技能慢慢掌握熟練了,他便不會老做這件事兒了。
就像我們成人學東西,新鮮勁過了,就沒這么積極了。
說話也是一樣。如果一開始,孩子能發出某些字詞的音。
比如喊“爸爸、媽媽”,但幾周后,可能到了另一個發育階段,可能就被別的事吸引了。
所以說,我們不能單單根據孩子語言表達的積極性,就來斷定孩子是不是自閉癥。
自閉癥的判斷一定得通過專業的醫學檢查!
說了這么多,那到底哪種情況的“語言退化”是自閉癥的可能性很大呢?
大家可能也發現了,語言退化四個字我加了雙引號。
因為據相關專家解釋,自閉癥孩子的語言退步,并不是退步,而是語言的進步沒有跟上年齡的增長。
造成與同齡孩子語言發展的差距拉大,才讓家長有了“退步”的錯覺。
治本觀點摘自Catharine Lord專家(自閉癥診斷觀察時間表-ADOS,自閉癥診斷訪談修訂版-ADI-R,和社交溝通問卷SCQ制定者)
前面文章我也提到過,自閉癥孩子由于共同關注能力的缺失,往往早期的嬰兒語和仿說,都很難上升為有意義的語言。
比如,媽媽指著小狗說“小狗”,許多自閉癥孩子雖然也能仿說“小狗”。
但普通兒童的共同關注能力讓他們能夠將仿說“小狗”的同時,做到能與實際的小狗聯系起來,形成了自己的語言。
而自閉癥兒童缺乏這個聯系的能力。
他們的仿說可能僅僅是“小狗”這個發音,沒有形成意義,也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語言。
就像開頭案例中的男寶寶,看似在一歲前就能叫爸爸媽媽了,但他其實只是機械的記住了發音。
而并不能將“爸爸、媽媽”和眼前的人聯系起來。
等到普通同齡孩子都能理解“爸爸、媽媽”的具體含義后,差距就自然顯現出來了。
所以對于自閉癥的判斷,除了語言能力的評估,更準確地判斷標準應該是社交障礙、狹隘的刻板行為兩種。
具體如何區分呢?
最后用幾張圖簡單給大家總結一下;
社交障礙:
狹隘的刻板行為:
當然,以上的方法只能作為初步判斷的依據。
大家如果發現孩子符合2點以上,就應該及時到醫院進行專業的檢查排除;
最大程度地將自閉癥對孩子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