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動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無論你是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性格與經歷,都不可避免地會被拉入一個小群體之中。那個群體是你的標簽,也是你的歸屬。
所謂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他們遠離故鄉、親人,租房子住,獨自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沒有家庭生活。就統計數據來看,目前我國空巢青年的人群數量已超過5800萬。
在繁華都市里無奈和無聊
“空巢青年”這個詞擊中了大城市獨居青年的“孤獨感”。他們背井離鄉,獨自到大城市打拼,壓力、焦慮和孤獨就像三座大山,有時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據數據統計,深圳、北京、廣州和上海這四個一線城市是空巢青年的聚集地,空巢青年人數都在200萬至300萬左右。
城市固然有它的繁華,而空巢青年也有自己的無奈和無聊。
點外賣要湊起送費;
買水果只買兩三個;
早晨起床想耍賴也找不到對象,睡很晚也沒人管;
丟垃圾不小心把自己鎖門外,只能借手機找開鎖師傅上門;
對象暫無,每天關心我在哪兒的只有快遞和外賣小哥;
孤獨地像條狗,和Siri做朋友;
周末宅一天,不出門絕不洗頭
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
生活已經很辛苦,租房不想將就
其實“空巢青年”雖然活得不盡如人意,但是對生活品質有著自己的追求——他們更愿意花錢租住好的房子,據統計人均每月房租消費1355元,是普通青年的1.5倍。
基于租房大數據,閑魚出具了《閑魚空巢青年租房數據》,對空巢青年這一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況進行了分析。
空巢青年對于租房有自己特殊的要求:沒什么都不能沒有wifi,便利店成了空巢青年租房選址考慮的主要因素,愛干凈、單身、好相處等條件成了空巢青年選擇室友的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空巢青年中的90后群體十分亮眼,他們在房間朝南、獨立衛生間、廚房、飄窗等方面的要求均高于80后空巢群體,即便“蝸居一隅”,90后也在盡力活出生活品質。在閑魚轉租房屋的空巢青年中,有3萬人的轉租理由為工作調動。為了追逐夢想,空巢青年們主動選擇漂泊。
孤獨歷練的你,其實很時髦
對于個人而言,孤獨是一種歷練。強調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認同自身的心理狀況,以及獨特的自我。這是空巢青年逃不掉的個體特征。
而對于時代而言,空巢青年的出現是必然,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發展,廣大青年必然會經歷從農村、中小城市、內陸走向沿海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再從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走向其周邊城市的遷徙脈絡。這是抹不掉的時代印痕。
其實,“空巢”現象是普遍存在于發達和較發達經濟體中的一種社會現象。在日本,孤獨是一種常態。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一書中說,當今美國單身的成年人占比已超過50%,其中有3100萬人獨自一個人生活。
空巢青年在工業革命后的英國利物浦出現過,在工業化的美國芝加哥和底特律出現過,甚至在今天的硅谷也依然存在著。
如今在中國,就是因為空巢青年的存在,也催生了孤獨經濟。
根據《孤獨經濟》報告,“空巢青年”是中國經濟的新興主題。報告說,這樣的年輕人“通常單身”,“租住公寓”,“遠離家人和親戚住在城市里”。其中,約有67%的人說他們通過看電視或電影排遣孤獨;超過49%的人玩智能手機游戲;46%的人泡吧;39%的人去健身房,近25%的人聽音樂或唱卡拉OK。
隱匿在購物中心、電影院迷你卡拉OK間,近三年在中國城市大量涌現。
提供“一人一鍋”服務的火鍋連鎖店呷哺呷哺,業績超過許多傳統餐館。
北京的一些住宅小區涌現出共享健身房,人們可以在設有跑步機、電視屏幕和空氣凈化器的5平方米空間內跑步,一邊跑一邊看視頻或聽音樂,通過一扇玻璃門和外界隔絕。
用消費宣泄孤單的空巢青年,你其實很潮,你們彰顯的態度和生活方式越來越流行。
學會獨處,做生活的英雄
生活本來就是在各自不同的追逐中而變得五光十色,或許有困苦,有不解,有眼淚,有無奈,但追逐的夢才是生命不斷前進的動力和源泉。
知乎上有一條描述得到網友的眾多點贊,“留守兒童、空巢青年、空巢老人,可能是我這輩子要體驗的三種狀態”。其實很多人都明白,在打拼的路上,總會遭遇一個階段的無奈或者孤獨,但在若干年回首的時候,才發現那時候的種種際遇才是最大的財富,那時候的生活看似孤獨,實則燦爛。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
在最應該奮斗的年紀付出汗水和執著,這或許是對英雄主義最好的詮釋。
文 | 原創
圖 | 網絡
租房以后
前沿| 有趣| 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