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單日成交額超過1000億。”這是今年中國平安108財神節交上來的成績單。
自從2018年12月23日108財神節正式啟動以來,中國平安精選“18款組合、上千個產品”。就像消費品的“雙11”,平安把財神節做成了綜合性金融生活的消費盛宴。
而這場盛宴背后,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產品背后的力量
財神節選擇了18大爆款組合,這些組合不是憑空而來。
基于平臺沉淀的海量消費大數據進行市場分析預測,在語音、圖像識別及陸金所KYC4.0系統搭建的全方位用戶畫像的輔助下,財神節提供的產品能精準洞察客戶的剛需。
比如其中一款產品“零錢養老”,是一款10元起投的萬能保險產品,結合了平安的資產管理能力和互聯網產品開發能力。
“我們希望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更全面了解客戶需求、客戶畫像更加清晰、更能夠滿足客戶所需”,平安集團聯席CEO李源祥說:“這樣我們就可以比客戶更早一步想到其需求,并更好運用于產品設計、生產、營銷中,并且借助精準匹配的消費場景,帶來新機會和新效率,從而重構金融消費中用戶、產品、場景的關系。”
再比如這次財神節中的產險產品,借助的是圖片定損、語音識別、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學字符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實現了智能閃賠。
而壽險方面則是運用了AI技術在代理人的增員、培訓、隊伍管理、銷售模式和服務等五個業務場景中實現優化。
AI客服坐席模式也運用在了壽險和產險業務,7x24小時隨時響應客戶的個性化服務需求,機器對人工替代率達到了36%,2019年預計超過90%。
《經濟學人》曾報道了平安這樣的一個案例:用戶通過平安旗下App申請貸款時,潛在借款人需通過視頻回答關于其收入和還款計劃的問題,平安的后臺系統便可以通過監測近50個細微的表情來判斷他們是否在講真話。文章認為,中國平安其將測謊儀用于貸款申請的審核,是人工智能進一步深入落地應用。
據了解,平安的微表情智能識別技術,實現“微表情”信貸放款超過5000億,信貸損失率降低60%,審批時間從5天縮短至2小時。
不過以上案例中對于科技的應用,還只是整個平安科技儲備中的冰山一角。
在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發明專利排行榜上,平安位列第一。事實上,中國平安在過去十年在科研上共投入了70億美元,預計未來十年的投入將達150億美元。截至 2018 年 9 月 30 日,中國平安的整體科技專利申請數量已累計達 8534 項。
如此多的科技,為的是那個初心——圍繞用戶“醫食住行”的需求,不斷豐富金融、生活場景,最終實現“一個客戶、一個賬戶、多個產品、一站式服務”。
當然,從這次財神節全平臺的活動體系和配套線上線下的經營模式,也可以看到平安圍繞用戶、發展綜合金融的大方向。
比如平安的主賬戶體系就完成了四項基礎賦能:“登陸一賬通”“賬戶管家”“標簽化智能推薦”“支付通”,從而達到一個賬戶可以登錄所有平安APP、查看平安的所有資產、使?平安集團的所有服務。
這就完全打破了以往金融消費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辦理流程,完成了用戶、產品、場景之間的高效連接。
再比如線上線下的經營模式承載的是“場景+服務”的?態閉環,在銀?方面,平安推出了OMO線上線下新零售模式,新版?袋銀?APP月活量2400 萬,在股份制銀?中排名第二。智能網點建設效果顯著,以流花?行為代表的智能新門店?均產能是全行平均?平的2倍以上,直接推動了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的持續增?。
90年代初,馬明哲出國考察的時候產生的設想如今成了現實——“客戶的金融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那么客戶是通過不同機構尋找各種服務,還是一站式滿足全部需求?”
用科技賦能綜合金融
財神節今日的熱鬧非凡,事實上是綜合金融升級的表現。
綜合金融升級模式能夠重構金融消費中用戶、產品、場景的關系。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平安可以比客戶更早一步想到需求,從而建設更加豐富的生態。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平安對于綜合金融的早期布局和持續發展。
時間拉回到1993年,中國平安創始人馬明哲提出“平安要做綜合金融”。當時的平安正處于第一個五年(1988-1993)的末期,主要探索的是保險業務的經營發展。
第二個五年(1993-1998),平安明確了在中國發展保險的模式和途徑,同時也看到了國際上人們財富增加、科技飛速發展、金融業內部激烈競爭的情況,于是確立了平安要建成中國人自己的、國際領先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的目標規劃。
到了第三個五年(1998-2003),平安開始探索綜合金融發展模式,“集團控股、分業經營、分業監管、 整體上市”的模式也是在這個階段有了雛形。
而第四個五年(2003-2008),中國平安以保險為核心的綜合金融集團正式成立,成為了繼中信、光大之后的第三家綜合金融集團。平安以集團形式整體海外上市,模式獲得高度認可。在這五年的時間里,平安初步形成了“保險、銀行、資產管理”三大支柱的業務發展架構。
在之后的2008-2018十年時間里,整個金融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平安的戰略也在不斷進步:
· 2013年提出“科技引領金融”,圍繞用戶的“醫食住行玩”提出了互聯網金融“421戰略”(一扇門、兩個聚焦、四個市場)開啟綜合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耦合時代。
· 2016年則是明確“兩個聚焦”——聚焦大金融資產、大醫療健康。
· 2017年年底,平安確立了未來十年深化“金融+科技”“金融+生態”的戰略規劃。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科技為基礎,推動綜合金融進一步升級。
到了今年,平安的logo發生了細微的變化,“中國平安”四個大字下面的 「保險 · 銀行 · 投資」變成了「金融 · 科技」。在其他傳統金融機構還只是把科技看作工具的時候,平安已經明確把科技業務視作了與金融業務并行的核心主業。
如此一來,平安的一些動作布局便更容易理解了。
比如平安孵化了很多新業務,包括在香港上市的互聯網醫療第一股平安好醫生、擁有區塊鏈技術的金融壹賬通、國內大醫療健康領域估值最高的公司平安醫保科技、中國最大的互聯網財富管理平臺陸金所……同時也構建了智慧城市、金融云的能力。
平安好醫生香港上市
而平安的科技還可以以技術解決方案的形式為整個行業提供服務。
未來傳統的金融行業也會產生模塊化,特別是對一些中小的金融行業,中小銀行、中小保險公司,一些前端業務、中臺業務和后臺業務都可以對外輸出、外包,因為他們本身沒有足夠強大的技術力量或資金自己去研發開展。
過去,金融業追求規模擴張,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用戶的深度運營。這種深度運營,既體現在接觸用戶的場景上,也體現在留存用戶的生態上,而科技成為了用戶競爭的真正殺手锏與護城河。
于是我們看到,截至2018年9月末,平安個人客戶數達到了1.82億,同比增長了18.7%,用戶總量5.13億,同比增長了19.4%。
這次財神節活動將持續到2月9日,而中國平安對于“科技+金融”的投入還將一直持續下去。
馬明哲在2019的元旦致辭中說了這樣一段話概括了以上種種決心:面向未來,我們要在確保金融主業穩健增長的基礎上,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強化“金融+生態”建設,不斷鞏固和發展我們的核心優勢,力爭以更好的發展。
平安以產品、服務場景接觸用戶,背后則是“科技+金融”的綜合金融集團的布局與深耕,這蘊藏著一家30歲壯年企業關于未來的更大想象空間。
??本文系「深響」原創,請勿以任何形式抄襲、搬運、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