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子晨
太原黃河分舵
舵主&三級拆書家
在《朗讀者》主題詞是“痛苦”的一期節目里,董卿采訪俞敏洪的那一段讓我印象深刻。
俞敏洪
當董卿問道俞敏洪進入北大后學習的痛苦時,有一段話,俞敏洪是這樣說的:
“到了北大,發現自己什么書都沒讀過。我記得我進宿舍的第二天,我宿舍的一個同學,躺在床上讀一本書,叫作《第三帝國的興亡》,完了我就用我們的家鄉話問他,我說,在大學還要讀這種書?他就把書從眼睛上拿下來,白了我一眼,根本就沒理我。這一眼到今天為止,還留在我的心中。”
董卿:“那你做什么,才能改變自己的困境呢?”
俞敏洪:“那我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我拼命學,我成績要比你們好,這樣的話,你們就不會看不起我。
當然這個思想時無比錯誤的,到最后直接導致我大一大二成績沒有到全班最好的水平,但是把身體奮斗壞了。大三剛開學的時候,我就吐血了,最后給一查是傳染性肺結核,在醫院里整整待了一年。
在院里這一年,就是我想通了兩件事情:
第一個是跟人比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你都把命都要比掉了。
第二,進步都是關于你自己的事情。所以,你只要保持你自己生命在進步,付出足夠的努力,至于別人說比你好,還是比你差,管你個屁事。
所以,我在醫院一年,讀了真的是兩三百本我喜歡的書。”
學習如此痛苦,進步如此之難,最后,俞敏洪選擇用閱讀來推進自己的學習和進步。
快速閱讀
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因為名人大咖們這么說,更是因為書里凝結著先人的智慧。
而在閱讀中最讓人魂牽夢繞的一個話題就是:
三、閱讀中的快與慢
既然閱讀可以讓那么多人變成名人,變成大咖,那如果你讀的更快,豈不是就像掌握了一種方法,一年頂別人兩年,讀的比別人多兩倍,成長比別人快兩倍?
嗯,道理似乎就是這么簡單,但閱讀到成長,閱讀到行為改變的距離像你說的那么近,卻又像你說的那么遠。
所以閱讀的快和慢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讀了要用起來,分享給別人,這樣才能真正成長。
那問題就來了,既然,讀的快慢不重要,目的更重要,那就不用讀的那么快了,讀的高興就行了嘛。
閱讀的目的可以是為了娛樂、高興,快慢無所謂;也可以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心智,慢慢地讀、品,也就是常說的精讀;還可以是為了獲得信息,知道世界之廣、宇宙之大,快慢結合更有效率。
如果在提升心智的目的下,再去提升自己的閱讀速度和效率,是不是一件很興奮和激動的事情呢?
快慢是方式,可以根據目的不同來用,也可以在同一個目的中,再去用快慢,這是一種精進和成長。
最近看了彭小六的《洋蔥閱讀法》,里面介紹了一種快速閱讀的方法。
洋蔥閱讀法中的快速閱讀
具體來說就是分為五個步驟:
提問,帶著目的去閱讀。對應的閱讀時間為5分鐘,先看一下封面序言等,憑著自己的已知的知識,來判斷下書的內容可能會講到什么,自己可能對哪些感興趣等。主要未知點+好奇點。
預習,看全書的框架和關鍵詞。對應的時間為15分鐘,記住只是看關鍵詞。
掃讀,開始標記重點。耗時大概10分鐘,翻閱全書,標記重點。
切重點,記錄重點。包含了三種方法,九宮格用來全局概覽,感念卡片用來串起來關鍵概念,RIA用于將關鍵知識進行理解和應用。這是一個逐步精準的過程。
復習,任何知識要想記住用到,都要進行總結和復習。將前面的概念卡片+九宮格+RIA收入到云筆記中,隨時復習。
這五步可以讓你對一本書的框架和關鍵信息掌握的較深,不信?你可以用這個方法試試。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讓你對書的知識有整體掌握,還可以讓你找到你能運用的知識,學以致用。
用這個方法的前提是,你要搞懂這本書+你要找到有用的知識,如果你只是為了娛樂和放松,就不要這么做了。因為這么做其實是需要耗費比平時更多的精力的。
每個過程都需要你主動地控制,所以要是你只是想被動地接收信息,那這樣做之后的效果會打很大折扣。
比如,我讀《洋蔥閱讀法》這本書。
提問,這本書是講閱讀類的圖書,和《如何閱讀一本書》有什么不一樣的?翻看一下,主要是結合了大腦的知識、作者的實踐總結出來的一些結合性的方法,核心閱讀方法還是閱讀的瀏覽、略讀、檢索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的方式。
預習和掃讀,看了一下,我比較感性的點是快速閱讀和碎片閱讀,和《高倍速閱讀法》的區別在于沒有提到閱讀前的準備事項,還有書中的是一種普通人可以接受的比以前閱讀方式更高效的方法,高倍速閱讀法里的是像間諜一樣需要刻苦訓練的高階方法。
切重點,因為我找的是我感興趣的點,所以重點關注了快速閱讀,關鍵點就是上面的那張圖。
復習。把那張圖拿來去練習。
洋蔥閱讀法中的“快速閱讀”是結合了書中關鍵知識+對我有用知識,并結合閱讀的信息梳理和內化知識的做法,比如概念卡片、九宮格和RIA,讓快速閱讀更有效和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