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人公眾號刊發的所有作品均為作者原創,任何侵權行為均要承擔法律責任。
淅川是商圣范蠡的故里,楚始都丹陽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里既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又是南北文化的交匯點。楚文化作為華夏燦爛區域文化的一種,無論是在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方面,還是在思想內涵和外觀形式方面,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獨領先秦文化風騷,在過去乃至今日,仍然受到從事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專家學者的垂青。博大精深、絢麗多彩的楚文化精神在中國歷代經濟社會發展中,影響極為深遠。本文試圖從大致概括出的幾種楚文化精神及其社會影響淺談以下看法。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鬻熊之曾孫熊繹為楚君,楚國國名及族號正式誕生。當時,面對周王朝對楚人的歧視、排斥、打擊和冷落,熊繹試圖改變楚人的處境和命運,他帶領族人,穿著敝衣,拉著用荊竹編的柴車,在蠻荒草莽之地辛勤開發,建國立業,還得跋涉山林,向周王朝貢述職。我們可以想象,連尊為一國之君的熊繹都身穿敝衣,拉著柴車去開墾山林,那楚國的國民們定會跟隨國君一道去加倍努力辛勤開墾。楚國歷經數代國君與國民的奮力開拓,不斷從困境中奮起,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土不過同”的“蕞爾小邦”發展壯大為“楚地千里,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強國和大國。縱觀楚國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一部“篳路藍縷”的創業史,在中華民族史上樹立了第一座不畏艱辛、奮發創業的豐碑。新中國成立65年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程也表明,離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就沒有今天的巨大成就。多年來,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淅川人民,始終繼承和發揚楚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縣域經濟連續多年保持快速健康發展態勢,綜合實力在全省的位次不斷前移,楚國古都正煥發著新的光彩。今天,74萬楚都兒女正搶抓南水北調機遇,實施生態立縣、開放帶動、塊狀發展、扶優扶強四大戰略,加快工業大縣向工業強縣、文化旅游大縣向文化旅游強縣跨越,奮力建設秀美富強和諧新淅川。創新是楚文化的本質特征。在同時代的眾多區域文化中,楚文化是一枝獨秀。各種區域文化互見長短,但專家研究的結果表明,唯有楚文化超過了同時代任何一種區域文化。楚國滅了權國,首創縣制;商鞅變法聞名于世;最先進的青銅冶煉出自楚國,早于古希臘;最早的鐵器在楚國,并首創鑄造鐵柔化工藝;先秦的漆器數量之大、工藝之精莫過于楚漆;最富有創造力的絲綢刺繡出自楚國;先秦的金幣和銀幣無一不是楚幣。楚國從楚武王開始進入法制社會,并且能夠嚴格執法,楚王有過,亦必執行;以老莊為代表的“清靜無為”、“逍遙游”思想日臻成熟;楚人優孟成為戲劇鼻祖,“優孟衣冠”成為戲劇史必講內容;楚國的音樂、舞蹈、美術超凡脫俗,楚樂八音俱全。在青銅器的鑄造方面,當時是中原領先。楚人從一開始,采取的態度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吸取長處,著意創新。他們把揚越的冶煉技術和中原的鑄造技術結合起來,創造了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失臘法”、“鑄鑲法”及其焊接技術,使長于鑄造的諸夏和長于冶煉的楊越都相形見絀。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許多青銅器以及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等,就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采用失臘法鑄造的青銅鑄件。同時,楚人還創造發明了分鑄法及其焊接技術。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銅禁,器體表面周緣及側面均為透空紋飾,禁體系用28個部件焊成,工藝異常復雜精美。在青銅器的鑄造風格上,楚人還根據自己的民族傳統,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大膽創造,標新立異,獨創了自己的風格和流派,創新了“鑄鑲法”鑄造工藝,把楚國的青銅冶煉技術推向了青銅時代的高峰。下寺楚墓和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盥缶,大甬鐘等,表面鑲嵌的華麗生動地紅銅紋飾,就是用鑄鑲法鑄造的。楚人的開拓創新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創新經濟,以創新為前提,以創新為特征,以創新為動力。文化創新是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創新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只有不斷創新,我們才能成為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強者;只有不斷創新,一個國家才能不斷發展,一個民族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作為楚文化發祥地的淅川縣,決策者和建設者們更應該大力弘揚楚人創新精神,要事事追求卓越完美,時時走在時代前列。只有創新,才能窮則思變,才能改變現狀,才能奮起直追,丟掉窮帽子。楚人是在長期的生存危機中逐漸強大起來的。當時,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巨大的社會壓力,大大激發了楚人獨立自主的民族觀念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在這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在這反抗強暴、奮發圖強的漫長歷史中,楚人逐漸凝聚了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深厚感情,凝聚了優良的愛國傳統。楚國的屈原就是一位跨越時空、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典范。楚辭因屈原的愛國感情而生發,為其愛國精神所貫穿。千百年來,歷史選擇了屈原這個實有的歷史人物,充當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典范。漢代劉安首次把屈原楚辭同《詩經》、《國風》、《小雅》相提并論,并對屈原忠廉正直、出污泥而不染的操行予以高度評價。屈原及屈原精神,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甚至于不同的國度,都具有強烈的感染力。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所倡議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就有屈原。毛澤東稱贊屈原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他的形象永遠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楚人英勇善戰,視死如歸,具有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即使戰死疆場,馬革裹尸,也視為光榮和自豪。楚國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同觀念,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本土意識和民族意識。同時,楚國君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特別注重以先王艱苦創業的事跡對臣民進行傳統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尋求內部穩定和對外發展。楚人的愛國傳統和楚辭的愛國精神,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源頭,具有強大的時空穿透力,在今天仍然威力強勁。國人的抗洪斗爭、抗擊非典、抗震救災的感人壯舉和偉大勝利,正是中國人民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淅川是全國移民安置大縣,丹江水庫一期工程建成后,淅川淹沒土地362平方公里,淹沒縣城一座,大、小集鎮14個,房屋10萬余間,動遷人口20.2萬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淅川新增淹沒面積153.1平方公里,淹沒公路109公里、輸電線路109公里、工礦企業35家,實物損失達40多億元,動遷人口16萬人。同時,為確保一渠清水送北京,淅川縣先后實施了退耕還林、飛播造林和長防林工程,關停污染企業35家,并大力推廣農村沼氣發展,高標準建成了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場等重點環保工程項目。淅川人民這種舍小家、顧大家,遠離故土為國家的犧牲精神,就是弘揚楚人愛國精神的具體寫照。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冶銅業處于領先的地位。在銅礦的開采、冶煉和銅器鑄造等技術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楚國有著豐富的銅礦資源,楚人在開采方面,創造了豎井和橫巷相結合的開采方法。豎井的木構框架已用“密集法搭口式”,從井口到井底,層層迭壓,極其緊湊。馬頭門所用的木材已越來越粗,有的地方還使用了方柱。橫巷的框架也愈益寬高,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力,這種井巷相結合的開采方法,便于追蹤礦脈,深入開采,直達地下30米至50米,不僅銅量大增,且初步解決了井下作業中的通風、排水、照明及礦石提取等一系列技術問題。楚國之所以迅速強大,并且在采礦、冶鑄等技術方面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到當時最高的水平,與楚人重視科技、珍愛人才息息相關。楚人在征服一個地方后,很重視吸收當地的科學技術知識,把掌握一定科學技術的人才和技術變成自己國家永久的財富。有一次,楚師伐魯,攻到魯國的陽橋,魯國人為求和,愿給楚國三百名具有不同技術的男女工匠,楚國得人才欣然撤兵。雄才大略的楚莊王很重視人才,只要是有用之才,無論出身貴賤,他都委以重任,他用孫叔敖為相就是范例。從楚人重科技、重人才的作法中,我們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我們要始終堅持“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以全面振興經濟為目標,以科技興工、科技興農、科技培訓、科技投入為重點,強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在全社會繼續發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努力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同時要啟發人們充分認識教育是關系到民族素質和國家前途的基礎工程,不斷增強對教育事業的投入,積極改善辦學條件,逐步形成以九年義務教育為重點,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協調發展的格局。“十五”以來,淅川縣不斷加快科技長入經濟步伐,先后從省科研院所聘請科技副縣長3位,有20多家企業與全國100多家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長期的科技聯姻關系。全縣共推廣農業新技術60項,推廣農業新品種36項,落實工業技改項目55項,開發工業新產品109個,有力地推動了淅川科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楚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融匯南北、海納百川,表現出極大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務實性,它薈萃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并在與周鄰地區的文化不斷地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融合中發展壯大,從而充滿活力,獨放異彩。楚武王前后,在不長的歷史時期內,楚國就完成了對江漢地區許多姬姓小國的不斷兼并和占領,造成“漢陽諸姬,楚實盡力”的局面。后來終于統一了長江流域,吞并了吳越,并不斷問鼎中原,兼并中原各國。在兼并戰爭不斷取勝的過程中,多民族的大融合,也就不斷地在更大的范圍內得以實現。楚懷王初期,楚國幾乎統一了整個中國南方,為戰國時首屈一指的大國。丈地計眾,疆域半天下。在“五霸”、“七雄”紛爭的百余年里,楚國長期處于強大領先地位,前后共滅國八十多個,不僅統一了南國山河,更融合了東夷、南越、百濮、三苗等數十個部族,把他們置于楚文化的熏陶之下,為締造我們偉大的祖國和祖國文化,為祖國的統一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先秦的諸多民族中,楚人胸襟博大,民族偏見少,主張民族融合。楚對于被滅之國,一貫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于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為如此,出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楚國能夠由弱變強、由小變大,這種兼收并蓄、廣才博納的開放精神無疑作用巨大。青銅冶煉是楚人學習吳越技術發展起來的;鑄造技術是楚人學習隨人技術發展起來的;楚國的文字基本采用周人的;楚國的制造主要是參考周朝的。楚國農業兼收了南稻北粟之利而發展;政治上忠君與輔民并重;軍事上側重于外線作戰;民族政策主張混一夷夏。楚文化本身也是在融合了中原文化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而形成其獨自特色的。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現代通訊技術跨時空的迅捷,外來文化與科學技術會隨時隨地沖破封閉循環的鏈條,兼收并蓄、廣采博納的開放精神便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淅川縣首次成功舉辦了中國南陽(淅川)“范蠡經濟思想研討會暨經貿洽談會”,來自國內外80余名專家學者和港商會、澳商會、臺商會、廣商會等五大商會及國際知名企業代表云集淅川,深入探討研究范蠡經濟思想,共謀淅川經濟發展大計。“兩會”期間,共收到范蠡經濟思想學術論文100余篇,簽約項目30個,投資總額27億元,合同引資24億元,有力推動了淅川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鄭重聲明:本人公眾號刊發的所有作品均為作者原創,任何侵權行為均要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