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靠種莊稼、砍山賣材、抬滑竿為主要經濟來源,人均年收入300元不到的小村寨,如今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示范村,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
寨沙能有今天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靠梵凈山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為寨沙侗寨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先天優勢。
2011年,江口縣結合當地的民族特色,在該村打造侗族風情農家樂,通過政府投資2300萬元,群眾自籌2000余萬元,把原來的舊房全部拆了,重新規劃建了一個新“寨沙”,建成了如今的特色侗寨。
侗寨由風雨橋、鐘鼓樓、吊腳樓、薩殿等組成,具有厚重的文化氣氛。為了把侗家文化融進民俗旅游,豐富寨沙旅游元素,寨沙侗寨每天下午5點30分,都會推出一場侗族文藝演出活動供游客觀賞,侗家人的攔門禮,侗族大歌與現代音樂結合的原創音樂,具有濃濃中國味的龍舟舞等等,節目古樸而多彩。
“寨沙一共有75戶人家,其中有72戶經營農家樂。”夏德發告訴筆者,村民除了在村寨景區經營農家樂,還在梵凈山景區、生態植物園、佛教文化園、賓館酒店、三特公司等地方打工,懂管理的工資有4000—5000元,保潔的也有3000元左右,部分企業還給務工村民交養老保險。
部分村民通過農家樂掙了錢后,又把房子轉租出去,每年坐收五六萬元租金,當起了“房租老板”。“現在外地人在侗寨做生意的要占三分之二。”夏德發說。
47歲的夏用發,是寨沙第一批經營農家樂的村民,至今已經11年了,旅游高峰期,生意忙的時候,要以150元一天的價格請村民幫忙,還3000元一個月請了一個長工。“現在好了,從外地打工返回家鄉開農家樂,在家門口掙錢,年收入也有20來萬元,安心踏實。”夏用發笑著說。
2018年,成功“申遺”和申報5A景區后,梵凈山旅游逐步升溫,熱傳全國,譽傳世界,慕名到梵凈山旅游的國內外游客越來越多,以梵凈山景區為核心的旅游業迎來了發展機遇。
“有11個房間,今年6月才開業,基本上每天都是爆滿。”夏德文說,以前一個人在國外打工沒有歸宿感,談了個女朋友也由于文化差異沒成功,現在回來創業,女朋友也有了,日子越過越精彩。
經過幾年的發展,寨沙今非昔比,鄉村旅游火爆,不僅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也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寨沙侗寨旅游景區的成功塑造,對周邊村寨鄉村旅游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涌現出了云舍、魚良溪、桃花源等一批鄉村旅游集群。
“依托梵凈山旅游資源,注重鄉村民宿旅游與民族民俗文化相結合,挖掘傳統古村落、少數民族村寨、建筑、歌舞等文化元素,把寨沙侗寨打造成“民宿+侗家文化”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旅游示范點,從而提升鄉村旅游吸引力。”隨同采訪的江口縣太平鎮掛職科技副鎮長楊清說,目前太平鎮旅游從業人員達到了1.2萬人,1300名貧困戶參與旅游產業,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694元。
如今的寨沙,寨子美了,村民富了。“作為梵凈山的子民,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從內心感恩梵凈山,并時刻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教育村民要極端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把這片土地上的綠色資源財富完好地傳給子孫后代。”夏德發的觀念也是所有寨沙人的發展共識。(肖詠 )
主編:李 鶴
審核:黃 界
編輯:武志亮 楊 倩 韋彩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