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賞析了昭陵六駿之特勒驃馬,本篇繼續賞析昭陵六駿。
昭陵祭壇東面第二駿——青騅
圖1 昭陵六駿石刻 青騅(復制品,2017年5月攝自國家博物館)
如圖1所示為青石浮雕戰馬,右向奔馬,前蹄前伸、后蹄后蹬,快捷如飛,三花馬鬃,束尾,身披鎧甲,顯示出飛奔陷陣的情景。石刻中的駿馬作奔馳狀,馬身中了五箭,均在沖鋒時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馬身后部,由此可見駿馬飛奔的速度之快。表現的是青騅駿馬。
圖2 青騅駿馬(圖片源于華夏古泉網,誠致謝意!)
如圖2所示馬錢,圓形方穿,鑄于宋代。正面文字旋讀為“青騅駿馬(騅駿馬)”;背面為馬圖,左向行馬,昂首面向左側、雙目炯炯有神,體格雄壯,似戰場歸來緩緩而行,不愧為頂級寶馬(騅)。
青騅(qīngzhuī),毛色為蒼白雜色。青,既是描述毛色,也可能是表示來自西方"大秦"(古代中國人稱羅馬為大秦,"秦"、"青"同音)國的駿馬。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武牢關(虎牢關,又稱汜水關),李世民最先騎上"青騅"馬,率領一支精銳騎兵,似離弦之箭,直入竇建德軍長達20里的軍陣,左馳右掣,打跨了竇建德和十幾萬大軍,并在??阡痉@了竇建德。一場大戰下來,駿馬"青騅"身上中了五箭(前邊一箭,后面四箭),都是從迎面射來的,足見它奔跑起來迅猛異常。武牢關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統一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唐太宗贊語:
足輕電影 神發天機 策茲飛練 定我戎衣
圖3 青騅
如圖所示馬錢,圓形方穿(圓孔為后加),鑄于清代。正面文字橫讀為“青騅(騅)”;背面馬圖為左向行馬,與圖2的背圖基本一樣。
昭陵祭壇東面第三駿——什伐赤
圖4 昭陵六駿石刻 什伐赤(復制品,2017年5月攝自國家博物館)
如圖4所示為青石浮雕戰馬,與圖1 基本相似,均為騰飛向前的駿馬。石刻上的駿馬凌空飛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馬的臀部,其中一箭從后面射來,可以看出是在沖鋒陷陣中受傷的。表現的什伐赤馬。
圖5 什伐赤馬(圖片源于華夏古泉網,誠致謝意?。?/p>
如圖5所示馬錢,圓形方穿。正面文字旋讀為“什伐赤馬(馬)”,背面馬圖為左向奔馬。
什伐赤(shífáchì),”什伐"是波斯語"馬"的音譯,這是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純赤色,亦為大宛的汗血馬。
馬錢“什伐赤馬”還有其他版別:
圖6 什伐赤馬 左向立馬(圖片源于華夏古泉網,誠致謝意?。?/p>
圖7 什伐赤馬 左向行馬(對側步)(圖片源于華夏古泉網,誠致謝意!)
什伐赤馬是李世民在洛陽武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坐騎。當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時,王向竇求救,但都被李世民擊敗。在這一重大戰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傷亡三匹戰馬(青騅即為其中之一),基本完成統一大業。
圖8 什伐赤 平王世充時乘 將
如圖8所示將馬錢,圓形方穿。正面文字由兩部分組成,穿上橫讀為“什伐赤”,駿馬名;穿右左各三字,豎讀為“平王世 充時乘”,表明該駿馬在這一戰役(平王世充)所立戰功。背面為將馬圖,右向奔馬,一將騎于馬上,張弓搭箭向后射去,馬身(穿)下一字為“將”。表現了李世民騎什伐赤率領眾將激戰沙場的英勇場景。
唐太宗在對什伐赤馬的贊語中,"青旌凱歸"流露出他凱旋而歸的興奮。贊語為:
瀍澗未靜 斧鉞申威 朱汗騁足 青旌凱歸
(瀍 chán,瀍河,水名,在河南省洛陽。澗jiàn,山間流水的溝;澗水,出宏農西安東南入 洛。瀍、澗,均是京洛四大河流的伊洛瀍澗之一)
圖9 朱汗騁足(圖片為滴水泉 周璽先生提供,誠致謝意?。?/p>
如圖9所示馬錢,圓形無穿。正面文字旋讀為“朱汗騁足”,為唐太宗贊什伐赤馬詩中的一句;朱汗騁足,意即什伐赤是汗血寶馬、在戰場上縱馬向前奔馳(騁足,奔跑著的馬足),夸贊什伐赤是日行千里的汗血寶馬。背面為馬圖,左向立馬,似在戰場低頭休息片刻,展示了什伐赤的雄姿。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