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留言哭訴,說自己女兒不孝順,家里經濟條件有限,老伴兒卻得了重病。無論自己如何哀求,女兒始終不肯把賣了房子交醫藥費,他實在走投無路,便想著求助網絡助力,爭得上門調解。
初聽此言,我還以為這是一個忘恩負義的白眼狼的故事,然而了解整件事情的發展后,我只想幫著這位可憐的女兒懟一句:找你兒子去。是老人太偏心,明明是一兒一女,卻只逼著女兒賣房。女兒之所以拒絕,不光是小時候遭遇了太多的不公平對待,也因為老人家把女兒的彩禮錢拿來給兒子買房子了。女兒出嫁的時候,一分錢的嫁妝都沒有,兒子的房產還是老人家掏錢買的,如果不是偏心太過,女兒又怎么會對生父如此寒心。
在中國老一輩的傳統思想里,兒子才是晚年最大的依靠,女兒大多是賠錢貨,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不值得太多的投資付出。有著這種思想觀念,便自然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拒絕一碗水端平,其中有很多人完全一心為兒子籌劃,甚至為了兒子的未來,犧牲女兒也在所不惜。
但當懷著這些想法的人們變老了后,發現時代變了,兒子養的嬌氣不懂事,只想著扒吃父母的老本,晚年纏綿于病榻之時,又心疼兒子舍不得兒子吃苦,便打起了扔在一旁不管死活的閨女的主意。這不,昨天的這位老人就想求助上門調解,利用輿論倒逼女兒掏錢,畢竟——“她是我女兒,憑什么不給我養老?!”
都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對此我很認同。從老人家偏心那一刻起,女兒的孝心就寒透了。老人家之所以被女兒拒絕,最大的原因便是不公平對待。兒子有愛有房產,女兒一無所有,這自然會導致兒女關系不好,一旦兒子不孝,老人的指望便徹底沒有了。
所以,但凡多子女家庭,父母都要做到公平公正。時代已經變了,女兒一樣能撐起半邊天,現在是信息社會,事業發展也要靠腦力,女性力量正在崛起,家長要正視女兒們的能力。
相信只要家長能夠一視同仁地為孩子付出,將來就能得到雙份的孝順,孩子們之間的關系也會更加融洽。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