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我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沒有多少壓力,也沒有多少動力。
有空找朋友聚聚會;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看看手機、玩玩游戲;實在沒事可做,裹著被子睡大覺。
歲數大了,才發現自己幾乎什么也不會,庸庸碌碌度過半生,看著身邊優秀的人,后悔自己為什么沒有早點覺醒。
這是多么真實,是很多人的生活狀態。
人有兩次重生,一次是出生,一次始于覺醒。
一個人的覺醒始于認知。
“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也定義了一個人的人生。所以認知覺醒無異于脫胎換骨。”
《認知覺醒》便是這樣一本告訴我們如何認知覺醒的書。
如果你想改變,想成長,心中還有希望,就看看這本書吧!
人有三重大腦:源于爬行動物時代,主管人的本能的本能腦;源于哺乳動物時代,主管人的情緒的情緒腦;源于靈長動物時代,主管人的理智和認知的理智腦。
本能腦年代悠遠,人類出現就有了,像老人;情緒腦相當于中年人;而理智腦很年輕就像一個寶寶。
在我們生活中我們大部分決定都是源于本能腦和情緒腦。
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天性就是目光短淺、即時滿足,也就是趨難避易和急于求成,只喜歡做簡單的容易的事,對于看不到結果的事容易放棄。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做不成事,不是因為沒有意志力,而是源于我們的天性。
“明知道讀書很重要,卻拿出手機;明知道跑步很重要,卻跑了兩天就沒下文了......”
“希望讀幾本書就能博學多才,堅持21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看篇干貨文章就能改變.....”
所以人容易焦慮,沒有耐心。
人的成長就是和自己的天性做斗爭的過程的過程。
人的改變很難,只有經過鍛煉讓自己的理智腦足夠強大,才能克服天性。
如何讓自己的理智腦更強大?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識。
你是如何讀書的?
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梳理知識框架,做思維導圖,寫讀書筆記,摘抄。
這是個看似很認真的讀書方法,那讀完一本書,幾天后問問自己,你還記住多少?
我們很多人讀書會陷入一個誤區,去讀很多書,一年讀100本書,讀50本書,看起來很勤奮,只追求一個量的變化,但真正記住幾本書呢?
作者說,讀書尋找觸動自己的點,這個點可以是一個理論,一個案例,一句話,只要它真正地觸動自己,讓自己發生改變,這本書就超值了。
讀書的目的是什么?讓自己去行動,發生改變。
真正的知識不是知道它,而是能用來幫助我們做判斷和選擇,解決我們問題的,這個知識才稱為知識。
要把讀到的知識關聯到自己身上,只有與自己有關的內容才對自己有用,如果不能關聯到自己,再好的知識,都存活不了多久。
有效的閱讀是:
一找到觸動自己的信息點,用自己的語言重述。
二結合自身經歷和經驗,關聯生活中的其他知識。
三反思生活,轉化成行動,讓自己切實發生改變。
最好的學習,是讀完書,去實踐,去教授他人,這樣知識就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很多人讀了很多書,報了很多課,天天打卡,天天堅持,還是越學習越焦慮,是為什么呢?
因為他們只盯著表層的學習量,沒有關注過自己的思考、行動和改變,所以學無所獲。
很多道理都明白,很多方法都知道,但不愿意去做,怎么會發生改變?
改變量>行動量>思考量>學習量。
學習之后的思考、思考后的行動、行動后的改變更重要。
人和人的差距可能就體現在那一點點行動上。
很多人都希望找到目標再行動,但事實是沒有行動,我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看不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你覺得學英語沒用,是因為你看不到生活中需要用英語的地方。只有英語學好了,和英語有關的機會才會慢慢出現在你的面前。你覺得鍛煉什么沒用,是因為你不去運動,所以感受不到它的價值?!?/p>
只有行動,才能讓自己一點點變好。
在所有技能的學習中,僅僅知道是不行的。只有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只有不斷地刻意練習,才能讓我們學會一項技能,掌握一個本領。
只說不做,只學不習,永遠無法發生改變。
“懂得百點,不如改變一點。真正的成長不是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變了多少?!?/p>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是照著做,“習”是練習,要學到自己的行動中。在千年前,孔子就告訴了我們學習是什么,不行動,不發生改變的學習都是無效的。
書不在于讀多少本,而在于用多少,改變多少。
“你若放棄了成長,五年、十年后你肯定還是老樣子,但只要去改變,就有可能收獲全新的自己?!?/p>
人生沒有最晚的開始,只要你想改變,現在開始就是最好的時機,因為你已經踏上了覺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