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高手一年都讀幾百本書,是真的嗎?他們是怎么讀書的?
買了很多書沒有時間去閱讀,有快捷高效的方法嗎?
讀了一些書,感覺沒有什么用?是書的問題,還是自身的問題?
這些讀書的困惑,是不是說出了我們大多數人的心聲,那該怎么辦呢?
《閱讀七堂課》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那就是掌握正確高效的閱讀方法。書中從方法篇、批判篇、練習篇、框架篇、賦能篇、復利篇,買書篇等七個維度介紹了高效閱讀的方法,并提供了大量的模型、清單及案例進行分解,對提升閱讀能力、精進閱讀技能有很強的啟發性強和指導性。
本書的作者是秋葉和秦陽,秋葉是武漢工程大學副教授,秋葉PPT創始人。秦陽是秋葉職場聯合創始人,500強企業培訓師,TEDx演講教練。
以下從閱讀前怎么選擇方法、閱讀中怎么讀懂和閱讀后如何使用三個方面進行介紹:
多維閱讀就是針對不同的書籍,采用不同的方法。因為講究了讀書方法,才會讓讀書更加有成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手一年讀幾百本書是存在,但是并不是每一本書都需要逐字逐句來讀,而是不同的書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綜合起來,主要分為這幾類:
閑讀法 —消遣放松類的書
抄讀法—經典名著類的書
誦讀法——-文筆優美類的書
仿讀法——實用技能類的書
煉讀法一勵志暢銷類的書
逆讀法——商業認知類的書
框讀法——經管社科類的書
精讀法——剛入行新領域的書
圖讀法——提升閱讀能力的書
樹讀法——成為領域高手的書
對于抄讀法、誦讀法等很容易理解,就是讀的時候抄一下金句,讀到心動處朗誦出來等。那就簡單介紹一下仿讀法和煉讀法。
仿讀法是針對實用類書籍,實用類的書籍的閱讀要和實踐結合起,這樣讀后才有收獲。最好是按照書中介紹一步一步的操作。如讀學習PPT類的書,可以一邊看書,一邊動手,按著流程來進行操作。閱讀時間管理的書,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按照書中的指導,規劃一下自己的時間安排等。
這樣讀書,大腦就不是容器而是攪拌器。容器的特點是裝東西,而攪拌器的作用就是把不同的內容重新組織,變成容易吸收的養料。
煉讀法可以針對勵志類的書籍,勵志類書讀起來比較輕松,一般是雞湯加上干貨或者故事加上方法的思路來撰寫。讀這些書,可以把書中有啟發的話題練出來,再加上自己的感想或者是配圖進行傳播分享。
怎么提煉呢?作者告訴了我們幾個通用的公式,一是觀點-問題-例證的形式;二是問題-自答-升華;三是背景-目的-原因-結果。
知道不同的書籍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可是在閱讀中怎么樣把這些內容讀懂、讀透并消化吸收呢?
答案是通過搭建的方式把閱讀到的各類知識和內容進行整合,再加上自己的系統思考,形成自己知識的框架樹??梢酝ㄟ^兩個環節來實現,一是對信息分類、二是進行搭建。
2.1對信息進行分類
在建立自己的框架樹之前可對自己接受到的信息進行分類,大概分為四類,元知識、硬知識、軟知識和散信息。
對信息分類就像在建房子之前對材料進行梳理,有什么樣的材料才能建什么樣的房子。如有植物秸稈可以建草房子、有木頭可以建木房子、有石塊可以建石房子……
元知識是一門學科背后共性的邏輯,形成對學科的整體認識。如歷史學科要掌握不同的歷史觀念,便于分析歷史發展的底層邏輯。
硬知識是經過死記硬背可以和別人學得一樣好的知識,比歷史學科中的朝代變更、每個國家的領袖等。
軟知識是在實踐中經過反復嘗試、調整獲得的知識。如歷史學科的調研活動、文物考察等。通過實踐來對知識進行再次的應用和掌握。
散信息來源于事實,通過原始觀察和度量獲得的數字、文字、圖像符號等。如手機碎片化看到的一些知識,一些好的攻略分享等,都屬于此類。
2.2搭建知識樹
搭建框架樹,本質上就是將一個人在一個領域或一個學科中掌握的四類知識型的知識,通過流程梳理和時間的沉淀,形成的聯動??煞譃樗牟剑?/p>
第一步:搭建框架,提煉模型。可以通過書籍、搜索獲得,目的是形成元知識。
第二步:獲取信息,聯及搜索。通過閱讀、講座、論壇等形式獲得,主要針對散知識。
第三步:整理納入,行程導圖。這一步是強化對的淘汰錯的,迭代知識框架。目的是強化硬知識。
第四步:實踐檢驗,應用輸出。可以通過寫文章、社群分享等實踐中進行強化。目的是內化軟知識。
在書中,作者列舉了“如何欣賞一幅畫”主題的知識框架樹的建構過程。
先是通過知乎搜索到了高票的回答如何欣賞一幅畫的1.0版本。及即四個維度:構圖、色彩、光影和筆觸。
接下來,他又通過系統的閱讀書籍、和他人交流形成了2.0版本。
最后親身實踐、論壇交流和深入的探索發展成 3.0版本。
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樹,閱讀到碎片化的內容時,就能及時放入到這些知識體系中,它們在腦海中就不再是孤立的、雜亂的,而是有序的、有關聯的排列在其中,需要的時候直接拿來即可。
我們通過建立框架樹,把自己閱讀的信息變成自己的知識框架,但這些框架樹能夠真正應用到實踐中才是有價值的。正如作者所述,存檔100次不如先用上1次,使用信息是最好的大腦存檔方式。
真正的閱讀高手不是掌握多少種閱讀技巧、讀了多少本書,而是能把學一項技能進行使用,而且是復用再復用。也就是我們說的復利效應,做一件事可多次應用到不同的場景中。
應用到哪些場景中呢?最常用的除了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問題,還可以用來進行個人品牌的打造,如寫書評、做讀書筆記PPT、講書、進行社群運營等。
作者在書中也列舉了每一項應該如何去做,以下以講書為例,從兩個方面進行說明。
3.1選擇書籍
什么樣的書比較適合做成講書稿呢?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判斷:一是價值,這本書能夠聽眾帶來什么樣的價值,解決什么樣的問題?二是評價,他人對這本書評價如何,是否值得推薦,是否有名人的背書?三是支撐,自己內在的素材是否能與這本書的框架,故事等進行鏈接。假如是就可以進行撰寫了。
3.2寫講述稿
作者把講書稿拆分為六個板塊,即便是新手小白,按照這個格式也能夠模仿撰寫。一是開篇暖場。一般平臺有固定的模式,用簡單的語言帶出4個要素:平臺、品牌、標語及講書人。
二是明確目標。給讀者帶來的一些關鍵點:價值點、收益點和利益點。
三是興趣導入。用用戶的痛點、癢點和好奇點引出書的主題。
四是書的概況。對一本書進行系統的介紹:書的作者、創作背景和影響力等。
五是內容解讀。常用結構化提煉要點或者是聚焦解讀一個重點來進行。
六是總結回顧。有一些常用的套路,如復述精華、升華主題,或者是價值強化等。
通過把書寫成講書稿相當于把書的內容二次消化,實現知識復利;通過寫講書稿鏈接到講書群體的小伙伴,實現人脈復利;若是能成為某平臺的簽約作者,還可以使自己多了一個身份標簽和實現收益,也就實現了IP復利和變現復利。
以上通過如何會讀、如何讀懂和如何應用三個方面講述了怎樣精進進個人的閱讀技能。正如書中所講:書不過是一扇門,翻過去就是星辰大海。而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會讓我們走進更多的書中,看到更大的世界,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