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在工作,不管我們是員工還是老板,我們都得工作,但很多人可能會感覺到自己明明已經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沒有了自己的時間,為什么還窮呢?我們看起來永遠追不上消費水平的提升速度。因為這或許并不是我們最佳的工作和生活的模式。
一、工作起來
不知道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工作?
很多人的目標是財務自由,如果你問他們為什么要財務自由?他們的答案通常不是什么有意義的動機,而是為了逃避工作。
我們不喜歡工作,但又不得不工作,那是因為我們在這個社會上遵循一個「如果你想要別人的東西,那么就得向社會這個池子里先提供一些東西」的規則。
顯然這是人們之所以工作的基礎理由,然后才會衍生出「不工作是可恥的、不體面的」之類的價值觀,因為有了這個前提,才使游手好閑、不勞而獲變得可恥(除非你已經攢夠了資本)。
對社會而言,這當然是利大于弊的。除了那些實在無法工作的人們以外,人人都能在社會中貢獻自己的價值,尤其是對于那些有能力依靠工作獲得收入,卻沒有意愿勞動的人來說——我們常說的躺平,是每一個政權都不愿意看到的現象。
不過不愿意歸不愿意,基于人道主義,我們也必須給予那些哪怕有能力工作但就是不工作的人以一定的基礎生活保障。但這種保障不宜過高,甚至應該低到只有少部分實在沒辦法的人才愿意忍受的地步。
以上的方法早在幾十年前就被提出來了,對于驅動人們更多地走向工作是有用的。
二、為什么工作
這種工作倫理的確給社會帶來了更多增益,但也要注意,如果過于畸形地發展到極致,就會不可避免地發展出極端的拜金社會——一個人的所有價值都由其能夠擁有的經濟價值來定。
我們都知道經濟價值能夠反映一些問題,但并不能完全定義人的價值,人的價值很多維,有一些不一定轉化成了經濟價值,還有一些可能不一定能立刻轉化成經濟價值。
但目前我們正在往這樣的社會方向狂奔,甚至可能已經產生了某些負面作用。
比如很多人沒有思考過自己真正喜歡怎樣的工作,只是因為某些工作眼下的報酬稍高,于是就去做。也愿意把自己變得像螺絲釘和機器一樣,只為獲得眼前的報酬,而對那些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有意義的事情則視而不見。但那些更能體現個人價值、讓人做起來更有熱情、更愿意投入的事情,或許有可能在未來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三、重新界定尊嚴和快樂
唯金錢至上的社會并不遙遠,當下我們可能就正在經歷它的初期。
原本大家還遮遮羞,多年前馬諾的一句「自行車上笑和寶馬車上哭」的對比,徹底將這種價值觀的遮羞布給撕了下來。近年來,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金錢導向了——不是說金錢導向不好,而是唯金錢導向就不對了。
而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隨之而來的副產品,則是人的尊嚴、快樂被重新界定。
窮人的時間被最大限度地剝奪,在機械般的工作怪圈之中,窮人越是沒日沒夜做機械事,就越是只夠溫飽;而越是只夠溫飽,就越是只能選擇不停地循環眼前的怪圈。
貧富差距被越拉越大,消費層級被越拉越開。這極大地催生了社會焦慮:成為普通人還不夠,因為「普通人」的標準正在被不斷拉升。
人們開始陷入一種無止盡地追求更多盈余、追求更多可供炫耀的消費品的消費陷阱。為什么說是陷阱?因為這種無止盡的追求方式,導致快樂只會存在于剛滿足的那一刻。隨后就會開始倦怠、疲乏,必須用更大的刺激才能讓快樂再次到來。
而要做到在陷阱中不停地擁有快樂,普通人就只能寄希望于強迫自己投入更多時間到不能令自己快樂的工作上,因為不在消費上超越其他人,再多的其他快樂也無法消弭焦慮感和到處攀比帶來的自卑感。
曾經,人們崇拜的是白手起家的富豪,他們日復一日的嚴格自律地工作,導致積累下了巨額財富,但如今人們崇拜的是單純的富豪——不管你的錢是怎么來的。
這里的區別是:前者人們看重的是一種價值觀,以及伴隨著價值觀而來的結果;但后者人們看重的是金錢本身,人們只關心金錢的效用,羨慕富豪的狀態,并很有興趣窺探一二。
四、安全社會
造成窮人陷入怪圈的狀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社會本身還不足夠安全。
這個社會上有大量的勞動者是屬于那種「上崗很容易」,但「下崗也很容易」的角色,他們做著最不需要門檻和技能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上沒有任何決定權,因為可替代他們的人多如牛毛。
他們不想失去工作,因為畢竟又要重新上崗,或許還要重新熟悉新模式,但薪資卻不會漲。因此他們只能放棄自己喜歡的事情和所有閑暇,主動切換到「窮人陷阱模式」才行。
那么這種狀況在哪些地方會更少呢?
有著足夠的社會保險的地方。
如果人們一直處于一種不安定的環境之中,想讓人們有時間挑挑揀揀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很難的。相反,假如社會給予人們足夠的保險安全,人們就不會因為要忙著滿足眼前的口糧而選擇放棄自己喜歡的事。
這就是那些高福利國家所做的,利:民眾的創造性更強,生活幸福感更強;弊:政府只是價值的搬運工,本質上是拿了一些人的工作價值去補貼社會上的另一些人,可能會導致社會整體變懶,在吃完「掠奪其他國家補貼自家國民」的紅利后,就可能走向衰敗。
結語
這本書的內容較短,全書的觀點也有待商榷,需要讀者自己判別,但它對于很多做著重復性很強,又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的人來說,是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的。
如果你不想成為新窮人,就每天都留出一些時間給你自己。思考和踐行更有意義和樂趣的事,才有可能邁入人生的正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