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發(fā)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把人的生命周期分成八個階段,人格在這八個階段依次發(fā)展完善,如果錯過其中某個階段就真的錯過了,基本上不太可能再重新進行培養(yǎng)發(fā)展。
這八個階段,我從0~1歲嬰孩期講起,毫無疑問這是人的生命周期第一個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埃里克森說這個階段發(fā)展的人格是對環(huán)境的信任。
寶寶剛出生的幾天,媽媽基本上都會聽到婆婆或者其他人說:當寶寶在哭喊的時候,不要去抱他,哭會兒就不哭了,你要是抱了,那你就要一直抱著離不了手了。你是否也聽過這個論調呢?我總感覺哪里不對勁,但又形容不出來,直到看到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
寶寶哭喊,有責任有愛有耐心的媽媽會及時抱起寶寶進行安撫,有經驗的媽媽還能通過寶寶的哭喊差異,判斷寶寶是餓了還是想睡覺了。寶寶能及時接收到來自媽媽的關愛和反饋,知道他有需求發(fā)出求助時,媽媽都會出現,寶寶就對媽媽和他所處在的環(huán)境產生信任感安全感,即使媽媽離開一會兒的時候,寶寶開始會哭,但是他相信媽媽不會丟下他,哭那么一小會兒就不哭了,接著玩自己的。
對寶寶缺少耐心責任感甚至缺少愛的媽媽,在心情好的時候,寶寶哭喊,媽媽可以安撫寶寶喂寶寶喝奶或是哄寶寶睡覺。但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任寶寶怎么喊,都不做回應,甚至還指著寶寶說,哭哭哭就知道哭,這時寶寶心里肯定會很無語怎么會攤上這么個媽媽。數次回合下來,寶寶對媽媽和他處的環(huán)境產生不信任感缺少安全感。當媽媽離開一會兒的時候,寶寶就會一直哭,還哭個沒停直到哭累了。
在這個階段發(fā)展出的信任感或不信任感,基本上會伴隨人的一生,體現在今后的方方面面上。所以如果你的另一半經常懷疑你不信任你,可能還真不能怪她(他),因為她(他)在嬰孩的時候就沒有感受到至親良好的關愛。
接下來再說人生另一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25~65歲成年期生產階段。25歲基本上都從大學畢業(yè)出來混社會了,沒出來的都考研讀博去了。
人基本在這個階段成家立業(yè),精力旺盛,敢于嘗試,努力在社會中摸爬滾打,只為憑實力掙錢實現人生價值。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工作越來越忙事情越做越多,對家中妻子女兒的關注也越來越少,當然人在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無奈,放下工作養(yǎng)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等等,這需要你做出權衡并承擔選擇的責任。
當你混到一定地位或是實現人生價值時,也許頭頂只剩幾根孤零零的白發(fā),妻子兒女已形同陌人。埃里克森告訴我們,應盡可能多留些時間給家人,多陪陪家人,這個階段錯過了,下一個階段就很難再彌補回來。
其他六個階段這里就不再詳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相關書籍。
人處在哪個階段做哪個階段應該做的事培養(yǎng)相應的人格,也許看到此文的你已步入中年,已錯過前面幾個階段的人格培養(yǎng),后面還能不能重新培養(yǎng)發(fā)展,心理大師研究的成果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也許還可以呢。即使不能,我們也可以通過學習人格發(fā)展理論好好培養(yǎng)下一代,也是一樁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