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唐太宗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一個人如果能夠身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險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歷史蘊含著經驗和真知,它記錄了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輝煌與悲愴、交替與更新,也預示著人類的未來。
回溯數萬年的歷史,其間發生的歷史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錯綜復雜,要從總體把握實屬不易。本系列文章以時間為序,經查詢多方史料,為您介紹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盡量還原歷史的進程,因作者知識有限,不當之處還請不吝賜教。
說起歷史不得不先說說人類的起源。簡而言之,人類是怎么來的呢?
關于人類的起源,學術界和民間一直有神創論、外星生物創造論和進化論三種學說。
神創論認為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人類出現等都由神或某種超自然的力量所創造及設計,人類是由神照著自己的形態所造而產生。
外星生物創造論認為人類在史前時代是由外星智慧生物或古代太空人所創造的。
而進化論是查爾斯·達爾文首先提出并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他認為人類是起源于類人猿,人類是從靈長類動物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
本文只從主流學說進化論來梳理總結人類的起源。對其它兩種論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閱相關資料。
1876年,恩格斯完成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類是類人猿發展而來,經歷了攀樹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3個階段。
攀樹的猿群:
人類學家最早發現的古猿是原上猿,其生存年代為距今3500萬年前到3000萬年前。其次是埃及猿,生存年代為2800萬年前。再后來是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森林地區的古猿(也叫森林古猿)。森林古猿的化石分布在亞、歐、非三洲許多地方,其生存年代大約為2300萬年前到1000萬年前。它們身體短壯,胸廓寬扁,前臂和腿一樣長。前肢既是行走時的拐杖,也是用來懸掛在叢林間穿梭、摘取野果的器官,他們就像現在的黑猩猩一樣過著群體生活。
人類的祖先就是那些從樹上來到地面生活的古猿。他們主要活動在森林邊緣、湖泊、草地,地面的生活使他們體型變大,骶骨也變得很厚大,骶椎數增多,髖骨變寬,內臟也相應地變化了,從而為直立行走創造了條件,前肢慢慢的可以從事其他活動,手變得靈巧,從而完成了從猿到人的第一步,這些都是在漫長的歲月里完成的。恩格斯把它們歸入到形成人的三個階段中的第一個階段,即“攀樹的猿群”。
正在形成中的人:
臘瑪古猿:是最早的正在形成中的人。其生存年代大約為距今1400萬年到800萬年前,其化石主要是上、下頜骨和牙齒,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生劉易斯在1934年首發于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區。臘瑪古猿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帶、森林邊緣、林間空地,向著開闊地帶遷移。古生物學家推測它們身高約1米,體重15~20公斤。臘瑪古猿在人類祖先演化的歷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人類從古猿中分化出來的第一階段,恩格斯稱它們為“正在形成中的人”。
南方古猿:生存年代為距今550萬年至100萬年前。其化石最早發現于1924年,在南非金伯利以北,后來在南非其他地區和東非奧莫、奧杜威等地也有發現。它們腦容量在500毫升左右,平均體重約25公斤,身高1.2-1.3米,它們可能已經會使用工具和直立行走。
完全形成中的人:
人與猿的區別在于能否制造工具。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經會利用天然工具,如石塊、木棒等等。但是他們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而勞動使猿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就是完全形成的人。如改造木頭、樹枝、骨胳、石頭等等。
從完全形成的人發展到現代人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猿人:“1470號”人是目前公認的典型代表,其生存年代為距今380萬年至180萬年前,是人類發展的初期階段。
晚期猿人:又叫“直立人”,中國的藍田猿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猿人、德國的海德堡猿人都是古人類進化過程中比較典型的晚期猿人。
尤其是北京猿人的發現,比較明確地揭示了從猿到人的中間狀態。北京猿人發現于1929年,發現地為北京周口店的龍骨山,約有40多個不同年齡的男女個體,以及無數的石器、骨器和用火遺跡。其特征是身軀比現代人稍矮,男高約1.62米,女高約1.52米,四肢已具備現代人形,腦容量為1075毫升,是古猿的2倍多。這一切證明了北京猿人已遠離猿類而更接近現代人類,重要的是他們可能已經有了自己的語言。
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是最早被發現的早期智人,簡稱“尼人”。其生存年代為距今30萬年前至4萬年前。中國的馬壩人、長陽人和丁村人均屬于早期尼人。尼人的平均腦容量為1350毫升,體質和智慧比前人皆有很大的發展,他們不僅會使用天然火,而且可能已經會使用人工取火。他們穿“衣”、吃熟食、共同采集和狩獵。
晚期智人:也稱“新人”,其生存年代距今5萬年至1萬年前。其最早的化石在法國的克羅馬農洞窟里發現的,故又名“克羅馬農人”。克羅馬農人不論在形體、高度,還是在腦殼比例上都有所變化,與現代人基本相同,腦容量在1400毫升以上。
新人的分布較廣,不僅在亞、非、歐三洲發現其化石,而且還分布在大洋洲和美洲。現在地球上活動著的各種膚色、特征不同的人類,就是晚期智人在世界各地因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發展而成。
人類學家按照人類的外貌特征,把世界上的人分為4個人種:即黃種(或蒙古利亞人種)、白種(或歐羅巴人種)、黑種(或尼格羅人種)、棕種人(或大洋洲人種)。
黃種人:膚色黃、黑色直發、臉扁平、鼻扁、鼻孔寬大,體毛中等;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部、東部以及位于南北美洲的大陸。
白種人:皮膚白、鼻子高而狹,眼睛顏色和頭發類型多種多樣,體毛多。主要分布在北非、西亞、中亞、南亞、歐洲以及16世紀以來逐漸擴散至整個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黑種人:皮膚黑、嘴唇厚、鼻子寬、頭發卷曲,體毛少;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地區。
棕種人:皮膚棕色或巧克力色,頭發棕黑色而卷曲,鼻寬,胡須及體毛發達。主要分布在位于遠東大洋洲上的島嶼上,以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
關于人類的起源,因為年代久遠,地殼千百年來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也許還需要古生物學家們發掘更多的遺址和化石來完善和論證現有的學說,我們也應保持開放的心態去學習和修正。
從進化的角度而言,生而為人實不容易,作為渺小又幸運的個體,理應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關于人類的起源的這篇文章,就為您簡單介紹到這兒,歡迎批評指正!
如果您喜歡簡知的文章,歡迎您關注、分享+收藏,感謝您的閱讀,您的鼓勵是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