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談到,秦朝建立,萬象更新,務虛的一面采取五德終始說,打造合法性神話,向天下人宣揚我們秦朝的江山可不是殺人放火硬搶來的,而是天命所歸,是宇宙秩序正常演進的必然結果;而在務實的一面,就是向天下徹底推行郡縣制。所謂“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為后世兩千年帝制中國打下了一個雖然漏洞百出,卻始終無法被取代的制度模板。
郡縣制的推行,當時遭遇過強大的反對意見。以丞相王綰為首,向秦始皇提出了這樣一個合理化建議:諸侯剛剛平定,燕國、齊國和楚國那些地方距離咱們的政治中心都太遠了,治理起來恐怕鞭長莫及,如果不趕緊分封諸侯王的話,恐怕安定不了局面,形成不了有效控制,所以請您分封諸位皇子。
這樣的意見,乍看上去無非是沿襲了周朝的封建制思路。但是,時任廷尉的李斯表示反對,說當初周文王、周武王分封了一大片的兄弟子侄和大舅子、小舅子,天下一家親,然而時間一久,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大家說起來雖然還是親戚,但打起來比仇人下手還狠,周天子看在眼里,卻也無可奈何。現在天下一統,全部成為郡縣,至于諸位皇子和功臣,只要拿出國家賦稅來重賞他們就可以了,沒必要給他們封國。這樣的話,天下其實很好治理,天下人也不會有什么不同意見。這才是長治久安的方略,咱們可不能再學周朝的樣子大搞分封了。
兩種意見,到底孰是孰非呢?
乍聽上去,王綰一派的意見特別在理。當年武王伐紂,周公輔佐周成王,大量分封兄弟子侄和功臣盟友,這才有了周王室的數百年基業。秦朝既然取代了周朝,照方抓藥也就是了,尊重傳統從來都是代價和風險最低的路線。
但只要深思一步,就會發現周朝開國和秦朝開國未必可以這樣類比。
武王伐紂,基本屬于一戰決勝負,真正拿下的其實只有商紂王的直轄區,廣袤的外圍到處都是敵人。所以武王的所謂分封,并不是把現成的一片土地和當地的人口賜給某位諸侯,而僅僅是做出授權,打發這位諸侯帶著自家的部眾去特定區域進行武裝殖民。
前邊講過,周朝遭受犬戎之亂,導致平王東遷的時候,周平王因為秦襄公護駕有功,就把岐山以西的土地——基本就是西周的王幾一帶——封給了他,從此才正式有了秦國。周平王在分封儀式上的發言在今天看來特別不講理,話是這么說的:“戎人太壞了,搶走了我的岐、豐之地,你們秦人只要有本事趕走戎人,那片地方就歸你們了。”所謂分封,基本就是這個調性,周天子只管授權,至于受封的諸侯接不接得下來,那就全憑自己的本事了,一丁點都指望不上周天子。
顯然,秦朝不一樣。皇帝已經實實在在地把天下打下來了,再分蛋糕的話,分出去的就不僅僅是象征著蛋糕所有權的一頂頂空王冠,而是蛋糕本身。只要想通了這個道理,皇帝肯定覺得分封制太讓自己吃虧了。這時候我們回顧一下李斯的發言,雖然話并沒有說透,卻也點明了一個關鍵,那就是在現有的郡縣制局面下,天下已經很容易治理了。
這個“容易”,是相對于周朝開國時期而言的——周朝當時除了大搞分封制,除了四面八方加強武裝殖民之外,再沒有第二條路可選,只有當諸侯紛紛站穩了腳跟,周朝才算基本成型,而秦朝現在已經成型了,哪里還用得著武裝殖民呢?
另一方面,所謂治理,必須要有治理的手段。比如,中央政府如果發現了某個地區的最高長官不稱職,那么及時有效的治理方式就是處罰、罷免、撤換,但在封建制下,這不但很難做到,而且即便做得到,也缺乏足夠的正當性——道理不難理解,地盤是人家自己打下來的,遇到的一切阻礙都是人家自己一手一腳去掃平的,打下來就是自家的產業,自家的產業自然盈虧自負,反正賺了也不會向中央多交稅,虧了也不會向中央要補貼,而只有在自己作為諸侯卻沒盡對周天子應盡的義務的時候,才算得上于理有虧,要遭制裁。
這樣一做分析,周朝之所以實行分封制,并不是因為分封制有多好,而僅僅出于不得已。至于分封制的缺點,那就太明顯了:春秋戰國時代戰亂連綿不絕,眾暴寡,強凌弱,由親戚關系帶來的那一點點香火之情,早就被踐踏得渣都不剩了。那么可想而知的是,秦朝如果還搞分封制,春秋戰國的亂象將來注定重演。所以,無論解遠慮還是解近憂,郡縣制都比封建制強。
另一方面,統治者天然都有集權傾向,只要能搞直接管理就不愿意搞間接管理,秦朝既然完全擁有直接管理的政治土壤,那么就算沒有李斯的建議,大概率上也不可能重返封建制的間接管理。所以,從各個因素來看,秦朝廢除封建制,實行郡縣制,并不是一個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
就這樣,秦始皇給路線爭議蓋棺定論:“天下之所以戰亂不休,都怪封建制,現在天下初定,如果還搞封建制,豈不是重蹈覆轍么?既然我們需要和平,那就按廷尉李斯的意見來辦吧。”
從這一刻起,郡縣制正式取代了封建制。秦朝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每個郡里設置守、尉、監(jiàn)三大長官。所謂三十六郡,數值剛好是6的6的倍,應了“數以六為紀”的標準,但秦朝初年所置的到底是哪三十六郡,歷史記載并不清晰,歷代學者各有各的考證,我們就不去深究了。
戰國年間各國設置郡縣,地方最高長官只有一個“守”或者“相”。李克擔任過中山相,吳起擔任過西河守,這都是前邊講過的內容。到了秦朝,郡的管理權正式一分為三,守、尉、監分別負責本郡的行政、軍事和監察。歷朝歷代,最高統治者越是集權,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設計就越是分權。平民百姓就越是呈現出編戶齊民的散沙狀態,非如此則不足以保障皇權的高枕無憂。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麻煩,那就是官員們——尤其是地方官——對自己管理的地區缺乏歸屬感,覺得干幾年反正不管好壞都得調任,想扎根而不得,那么任何一種長治久安型的管理策略注定會被冷落,急功近利甚至飲鴆止渴型的管理策略注定會占上風。所以,雖然說“百代都行秦政法”,但郡具制和封建制孰優孰劣的爭議始終沒有停過。
尤其當我們想到:郡縣制是歷史上的頭號暴君秦始皇搞的,策劃人李斯又是個青史標名的卑鄙小人,而封建制的奠基人是儒家圣王譜系里光芒四射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那么孰優孰劣簡直不言而喻。
再從情理上看,分封諸侯相當于股份制改革,只要把郡縣變成封國,把地方官變成諸侯,那么地方官就從職業經理人變成大股東了,打理的就不再是雇主的資產,而是自家的資產了。只要打理好了,好處即便會上交國家一部分,但總體而言都可以留給子孫繼承,這么一來,工作積極性前后當然會有天壤之別。而諸侯既然享有主權,就可以因地制宜,調整政策來適應本地的風土人情,不必像郡縣制那樣全國上下一刀切。
這么一做分析,即便秦朝并不需要分派親戚和盟友去全國各地武裝殖民,似乎僅從管理水平的優劣來做取舍的話,封建制也是優于郡縣制的,但真是這樣嗎?
今天我們看待這個問題,能夠調用的經驗可比古人豐富多了,那就請你在評論區談談自己的看法吧,我們下一講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