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周易》的哲學思考

茫茫宇宙之大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比擬,浩瀚天體之廣沒有任何的東西不能容納。自古以來從空間到時間,再從時間到人類社會,人們探索宇宙的奧妙,卻無法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滅亡。科學如此之快的發展也無法說清楚外層空間的“神韻”。浩浩乾坤自從有生命以來,沒有誰能解釋它的本源,更沒有哪一部典籍能破譯它的“密碼”。中國古代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只有《周易》這部偉大的哲學著作系統地總結了宇宙產生發展的規律。我們的先哲把《周易》稱為五經之首,是因為它是群經研究的開山之作。人們對它的研究探索形成了專門的易經體系,它像一個巨大的“諾亞方舟”,承載著古往今來各種流派,使這部古老的哲學巨著煥發出燦爛的時代光芒。

一、流傳千古的哲學巨著

古代歷朝歷代對《周易》的研究頗有建樹,到了近代,易學的研究者開辟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從甲骨文、金文到周代社會的探索,從哲學、天文學到宗教的研究,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些研究成果打破了封建時代傳統經學研究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把《周易》放在歷史與現實社會的條件下加以考釋。從哲學、邏輯學、天文學、地理學、考古學、物理學等多種學科進行探索,使《周易》的研究領域更加廣泛。

世界各個民族在遠古時代都崇拜自己的天神地神和自然神,并逐步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儀式,周代的祖先在進入中原之前也是如此。從考古發掘的文物看,周代人們所用的占卜和巫術是采用植物的方法來進行的,周族不僅有巫易,而且還有骨卜。《周禮.春官》上記載:“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傳說歸藏是黃帝占卜之法,后來用于陰。雖然殷周兩族都有骨卜和巫占,但是他們各自占卜的形式有所不同,殷人喜歡用龜甲來占卜,周人則側重于用巫術來占卜。

《系辭傳》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府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說卦》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奇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這些記載說明了遠古時代人們用《周易》來占卜已經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周易》的卦象匯集了天地萬物、花鳥魚蟲、江河湖泊等大自然的一切現象創造而成的,它既有人的思想,又有自然賦予的靈氣。

關于八卦的起源古今學者眾說紛紜,其中影響最大的流派有伏羲觀象說、畫前有易說、文字說、生殖器說、結繩說,這些學說大都是從《周易》的內容去理解,因此不免有些失之偏頗。關于《周易》八卦的構成流行的有三重說,即奇一、偶﹎兩畫、按三重疊分別組合,然后推導出了八種卦象:

乾 坤 震 巽 坎 離 艮 兌

這八種卦象融天地萬物于一體,卦象的構成以三位為多數。《曲禮》曰:“卜巫不過三”,以三位多數而造意。關于六十四卦的形成,古今說法不一,比較有影響的是重卦說,即八卦兩兩相疊,形成六十四卦,由八卦變成六十四卦,完全是當時占卜的需要。隨著占卜術的發展,八卦已經不能滿足占卜內容的需求,所以就要變革,傳說由六十四卦是文王被囚羌里時演繹而成,六十四卦一共有三千八百四十爻,每一爻都有爻辭,這樣就可以自由應用了。關于八卦和六十四卦卦名的由來,學者們有各自的觀點,歸納起來主要有:

取象說。此說認為八卦來源于對客觀外界事物的觀察,因此以某種物象之名而命名之。如“乾”卦之象為天,“乾”即古天字,所以取卦名為乾。“坤”卦之為地,“坤”字的本意為地,故此卦取名為坤。

取義說。此說認為卦象代表著事物的道理,取其義理作為一卦之名。

取巫辭說。此說認為先有六十四卦的爻辭,后來從爻辭中取出一字或兩字,作為該卦之名,持此說者為高亨先生。

龍象說。經聞一多先生考證,乾卦中的龍象就是龍星,其出沒有標志,是四時節氣的變化。“乾”字本義為“斡”,即北斗星之別名。按此說法此卦應該是占卜節氣的變化,先卦得象,后再取名為乾,此說較符合卦象本義。

二、《周易》的思辨

《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排列順序被稱為卦序,通行的版本排列順序以乾卦為首,次為坤卦,終于未濟卦。六十四卦的內容如下:

1.乾 象征著天宇,無窮之廣大,意味著過去、現在、未來。萬物主宰,為君之道,人寰之道,是無極的宇宙表象。

2.坤 象征著大地,萬物生息繁衍的搖籃。東西南北六合萬象,此為臣之道。

3.屯 萬物萌生,生命的啟始,充滿著生機,充滿著艱難和挑戰。

4.蒙 蒙昧需要啟迪,需要教育。

5.需 飲食之道,躊躇滿志時,應該耐心地等待。

6.訟 需要生存的空間,就會有爭論,有訴訟的發生。

7.師 由于訴訟和爭執引發戰爭,互相征戰,就要建立自己國家的強大軍隊。

8.比 相互依存,相親密切,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9.小畜 小的儲蓄,過程是緩慢的,決不能操之過急。

10.履 指禮節禮儀,就是人們應該履行做人處世的行為準則。

11.泰 亨通、太平、天泰、地泰、人泰,政通人和。

12.否 與泰相反,是閉塞黑暗,不暢通,有障礙。

13.同人 指個人與全社會的關系,需要和諧,思想和行為統一在一個綱領之下。

14.大有 象征著巨大的獲,偉大事業的成功,物歸我有,無所不有,無所不納,無所不包。

15.謙 對人對己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做到不驕不躁,溫良恭儉讓。既簡樸又高雅。

16.豫 喜悅、安樂、休閑、順暢,生活富足,內心充實,心態高遠,樂在其中。

17.隨 隨和、隨從、通達時變,不拘常故,隨緣待人待物,笑納人生。

18.蠱 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向相反的方向,就會出現腐朽和困惑。

19.臨 面臨、來臨、迫臨,事物的發展由遠及近,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20.觀 觀賞、觀望、觀看,觀而后動,對任何事物都要察言觀色。

21.噬磕 咬合、磨合、合攏,心噬而后合,天上和人家都是如此而已。

22.賁 裝飾,社會處于合的狀態時,你必有問以飾其本。

23.剝 剝落、浸蝕,事物發展出現了沒落的局面。

24.復 復來、反復、復歸,事物發展由反復曲折的態勢,陰盛陽衰,陽盛而陰必定衰落。

25.無妄 不虛偽,不虛妄,以誠相待,以實相見,君子成人之美。

26.大畜 畜聚、畜止,貯畜道德、情操、思想品德,君子以畜待發,美德聚畜,心靈要容納一切,造就自己的成功。

27.頤 包括自養和養人,頤年頤壽,修養陶冶情操,君子的美德。

28.大過 大的過度,非常的行動為大過,君過強而臣弱,上過強而民弱,政治家、帝王將相必須經過大過之后才能發展。

29.坎 重重艱難險阻,風險無處不在,天災人禍不可避免。

30.離 附離,遇險就要攀附,攀附才能脫離危險,二者為互動。

31.咸 感應、感悟,夫婦之道,交相感應,感悟生命的真諦。

32.恒 恒久、長久,恒久就是堅持、忍耐,通權達變。

33.遁 退避三舍,應退則退,必須有側隱之心,,急流勇退,不可遲疑。

34.大壯 壯大隆盛,堅守正道,外柔內剛,節制而不使其過當。

35.晉 向前、前進、上升、晉升。前進以求發展進去,如同太陽一樣冉冉升起。

36.明夷 當光明被創傷的時候,正義的力量難以抗衡。

37.家人 家庭倫理道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8.睽 離與合,異與同德法則。

39.蹇 陂腳的人陷入了困境,面對危險和困難,應該以柔克剛,謀求策略,不退卻,不氣餒。

40.解 困難被排除,剛柔相濟,順應事態的法則。

41.損 減少損失,不要損人利己,要以誠信為原則。

42.益 收益有失必有得,有損必有益。

43.夬 決斷、決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44.姤 相遇沒有絕對善惡,只有相機而動。

45.萃 聚集、聚萃,結合成群體,要為共同的福祉而赴湯蹈火。

46.升 上升向上,前進應該追隨前人的足跡,盲目的冒進,將會導致不進則退。

47.困 窮困潦倒,困惑而面臨深陷窮苦之中,必須明智,不可浮躁。

48.井 用賢,招賢納士,可以振興人才,不能浪費人才。任人唯賢為上策。

49.革 變革、改革,一切事物都可以改變。

50.鼎 招賢納士,儲備人才,啟用賢達,提拔天才,知人善用。

51.震 震動、戒懼、震驚,凡事戒慎恐懼,才能有法可循。

52.艮 停止、適時、適當地停止,需要有高深的休養。

53.漸 循序漸進,不可冒進,以穩為宗。

54.歸妹 婚嫁、婚媾、婚姻。人類的初始便有之。必須慎之又慎,不可違背原則,應當順其自然。

55.豐 神達而豐盛,豐極必衰,警惕因為盛大而產生的流弊。

56.旅 旅行就是流動,要求安穩,盛到極至就會陷入不安的狀態,難有作為。

57.巽 擇善者從之,不善者而棄之。謙遜并非優柔寡斷。

58.兌 喜悅、取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

59.渙 渙散、散漫,使人離心離德。重私利而忘公益,就會出現渙散的局面,此時只有采取相應的對策。

60.節 節制是人的美德,盲目就會出現危險。

61.中孚 心中誠信、誠意是立身之本,不誠信就是孤高閉塞自己。

62.小過 過度就難免有過失,必須明辨是非。

63.既濟 事情已經完成,物極必反難以違背。

64.未濟 未濟的事業不會圓滿,不會終止,事物的規律是由虧而盈,由滿而損。

三、乾、坤兩卦核心解說

乾卦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曰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飛龍是不是鳥值得我們研究,我認為應該是吉祥之鳥,是不是遠古的翼龍、杯龍、霸王龍不得而知。在這里我們只能理解天上的的龍,也是中國人崇拜的圖騰。它上可至九天,下可躍深淵,呼風喚雨,震撼山川。

九五和九二都是利見大人,看見龍在田野上飛騰,就如同見到了大人一樣,仿佛又貴人出現,是吉祥之兆。

龍得天時,人得地利,是說一個人遇到好的運氣,可以大展宏圖了。龍有天的空間,可以獨往獨來,無拘無束。而大人物一旦得勢,叱咤風云,勢不可擋。

上九:亢龍有悔。

亢龍是指東方之蒼龍,在此以天象比喻人生,亢星象征著晦氣,如果亢星昏暗,說明惡運將至。龍陷于深淵之中,動彈不得,伸展不了自己的能量,所以有悔恨之意。一個人倘若命運多舛,身陷囹圄之中,就像亢龍一樣悔恨難以施展抱負。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群龍無首是指因烏云遮蔽所致,龍生騰之相當然是吉祥,而群龍無首沒有領頭的龍,群龍各自為政,自由自在,沒有束縛,當然是吉的征兆。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之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行健是說地球運行到健格,什么是健呢?釋曰天之運轉無窮之謂健。

有剛健之氣的君子要以天道為本,這樣才能自強、剛毅、果敢、無畏。只有堅定了人生的信念,就能戰勝困難,到達勝利的彼岸。生命的不息之火在不屈的軀體中燃燒,敢于與命運抗爭,敢于挑戰極限,這是每一個人應該有的精神內核。君子的品格是需要經過長期地修養磨煉鑄造而成的,不經風雨怎能見到彩虹。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潛龍是指龍藏在深淵中,取此卦象時,不能急于行動,要等待時機,因為“陽在下”。如果龍出現在田野,說明德行普施天下了。“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是上句的總括。終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都這樣做,堅忍不拔,不屈不撓,可能會越到另外的一個境界。這個境界之漫長,如詩人屈原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飛龍在天是德施普的象征,是偉大的人物造化所致。亢龍有悔是指龍被束縛在深淵,即使悔過也堅持不了太久,因為受難之時,難以時來運轉。天德乃上天之德,要順應天道,不可逆行。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余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元者善之長也,元萬物之始。元甲骨文作 虧,仁義禮智信為善,善是人生下來的本性,行善就是積德。亨是美好的象征,嘉是美好的結合,會是會期,亨是嘉的總匯。利亨就是萬物亨通。萬物各交好時,然而到了亨之時,皆盛大而繁茂,無不好看,所以嘉之會也。嘉之慧就是嘉期所會。人之修煉,處處皆要好,而且要處處好,用孔老夫子的話說就是“溫、良、恭、儉、讓”。“對人也嘗動容旋皆中禮”便是嘉之會了。貞者,事之干也。是指事物的正確道理,主干不偏離正確走向,如同一棵大樹一樣枝繁葉茂。君子體會仁義的感受,應該是心純正,思無邪。立于他人之上,才能高人一等。美好的事物一定要符合禮儀的規范,合義才能利物,沒有不得其宜而利物的道理。利物是合義,指對有利事物要以義作為標準。

貞固是正本清源事物才能順期暢,貞固是正之所在,做人的根本,君子能以這四種德行為根本,才能元亨利貞,達到最高的理想境界。

孔子說:初九,潛龍勿用什么意思?至此以下言乾之用意,龍德之人守其道,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自信自樂,不求功名利祿,等待時機而動,知難而退,堅守而不可奪。有恒心,有毅力,不要憤懣,心境要寬,養浩然之氣,讓憂慮遠離自己。始終如一堅守自己的信仰,不為是非所動,這才是潛龍的本色。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事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孔子說:龍德(君子)之人,是正人君子,君子要行得正,正中言行,要合乎禮儀。說活辦事要讓人信服,行為要謹慎,就是說要“敏于言,而慎于行。”要去掉思想中的邪念,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君子要有博大的胸懷,遠大的理想,崇高信仰,超前的理念。正如易經所說“龍會出現在田野上,有利于偉大的人物,即使不在君位,君德也伴隨你左右。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

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孔子說,君子道德和修養的增進,事業有成,家庭和睦,完全靠忠信。忠信能使君子的品德有進步。君子的一言一行應該以誠信為出發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自己奮斗的彼岸,”知至”明確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和理想,始終如一地追求,直至目標的實現。所以說在上位要不嬌不燥,在下位要不憂不慮。乾乾是固其適時而警惕堤防未來,只有怎樣做,即便有災難也不會陷于困惑之中。

九四曰:“或曰在淵,無咎。何謂也?”

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固無咎。”

龍升騰或潛水,上下無常,不能說沒有規律可循,也不能說是邪惡,能進能退不能說無常規,也不是脫離群體。君子的道德、修養、學業的提升,要靠自己的努力,這樣才能防止災難的發生。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

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地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孔子說,聲音可以共振產生共鳴,氣息可以相通,相互影響。共鳴和相通是指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事物發展有其相同的一面,比方說水流過的地方就濕潤,火燒過的地方就會干燥,天上的云彩隨著龍而起舞,猛虎也隨風而咆哮,圣人的行為品德萬物可睹,萬物各從其類,遵循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

上九曰:“亢龍有晦。何謂也?”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五輔,是以動而悔也”

孔子說,富貴而沒有地位,高高在上而脫離民眾,這叫賢人處在下位,而沒有人輔佐。遇到這種情況,應該不動,如果冒然而動會后悔。君臣之間位置很重要,君位必須有民來決定,而臣位由君來決定。這是君王治世掌控時政的根本原則。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曰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龍潛深淵,萬萬不能躍動,因為此時位置和運氣不佳,要忍耐等待時機。如果龍見于田野,時機尚未成熟,還要居于穴而待發。君子要自強自勉,運籌帷幄,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沖出困境,越出深淵。飛龍在天時,天下呈現太平的景象,君子可以施展抱負。亢龍有悔時,是災禍來臨的預兆,切不可盲目而動。如果乾卦處在用九之爻,天下就清平了。

“潛龍勿用,陽氣藏也,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曰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潛龍深藏起來,待時而沖,陽氣也要收藏起來,等待龍出現在田野,那時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君子要與時俱進,居安思危,不憤不啟,審時度勢,時機成熟時一躍而出。飛龍的位置正處在天德正中,即使有悔過也不要害怕,時來運轉是遲早的事,因為君子順應天時地利的自然規律。

“乾元者,始而亨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麗利天下,不言所利。大哉矣!大哉乾乎?剛健正中,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已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這是對乾卦總體的概括,乾元是什么,是萬物始發之亨通。利和貞是宇宙萬物的本性,性根所致萬物始發才至精至粹。美和利是萬物沐浴天下的結果,是事物的本源,是君子所追求的目標。高尚啊,為什么呢?因為剛健運行其中,精誠所至不為旁騖所干擾。太陽神駕六龍馳騁在宇宙空間,通達天體運轉,行云布雨,恩澤萬物,天下怎么能不太平。“六爻發揮”是關鍵所在,是易之精髓。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使用道德修養來衡量,具體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潛藏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隱藏在內心的行為不能輕易地暴露,因為君子還沒有達到致遠的水準。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君子是以學問和才氣凝聚人脈的,疑難的問題要通過爭辯來解決,以溫柔敦厚的態度對待他人,以仁愛之心作為處事的標準,仁者要仁也。道德和倫理是仁的最高境界,正如《易經》上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之美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也。

九三爻位處在偏重陽剛,不在此爻的正中,卦象顯示上不靠天,下不著地的狀態。如遇此卦要倍加小心,雖然處在危險的境地,但是沒有大的災難發生。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故無咎。

九四、九三一樣,上下不靠,是重疊的卦象,天、地、人都在正中,所以就必然迷惑,猶豫不決,不會有大的問題出現。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大人于天地日月四時八柱吻合,天地是道之所在,鬼神是造化所在,天道是自然規律,鬼神是虛無縹緲,圣人先于天,但不能與天背道而馳。后于天,就要遵循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道統,既然人都不違背天道,鬼神豈敢逆行之。

“亢之為言也,至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知得而不知喪。其為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亢如何解釋?,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失,只有圣人才懂得這個道理嗎?只有知難而進,激流勇退,而不是搬弄是非的人,才是圣人。

坤卦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明,東北喪朋,安貞,吉。”

坤是地,和乾對應,地就是母。母性天生柔順,牝馬之柔順猶如母性之柔順,因此以牝馬喻坤。君子有攸往,“攸”字是“所”字訛。君子有攸往是指出門之行,去尋求事業的成功之路。有所前行一般講是經過千難險阻,坎坷不平之后才能成功。或者歸順到主人那里,這叫作先迷失而后得主。王國維說:“古今成大事者必經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忍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沒有經過者三種境界的人,怎么能成大事?

占此卦者,西南能得到朋友的幫助,東北則會喪失朋友恩惠,因為西南屬陽,東北屬陰,各有所利和所不利的象數。得其常規則可安貞,安貞就吉祥,以方位論人生是世間之常理。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后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失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來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彖傳是解釋卦辭本義的,坤是至高無上到達頂點之極,而坤元是僅次于乾卦(天)的,在整個卦辭中處在第二的位置上。坤是大地,是萬物生靈的源泉,是自然界生命之始。萬物要順應天的自然法則,秉承天性而運作。坤地載萬物,天與地的結合才能達到無疆的永恒。含弘光大,含是包含無所不容,弘是無限至極,沒有界限的境界,光是無所不著,大是無所不破,山川萬物全部亨通,才達到了坤元。

牝馬地上的動物,性情溫柔純正,日行千里,馳騁疆野。君子想要有所為,一般來說先迷失其道而后才能走入正軌,向西南方行走能得到朋友的幫助,因為相向而行,與知己相遇是必然的,反之就會失掉朋友。安貞是最后的吉兆,這種吉祥之兆對大地來說是長久的。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地勢坤和前邊的天行健是對文,地勢是說高下相因之勢,既順則后。地勢順,所以君子感之才能厚德載物。君子要以寬厚仁者德行承載萬物,厚德是說君子的道德修養境界高深莫測。

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至其道,至堅冰也。”

履霜是嚴冬將至,大自然的陰氣開始凝聚,按照季節大地封凍了。《詩經》說: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形容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內心的感覺有點驚慌失措。而履霜堅冰至,是說霜降后不久河就會封凍。由此喻人生應該見微知著。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直、方、大是對大地的形容,直是地平線,方是四面八方,地是地大物博。地之德用直、方、大概括,只要具備這三種悟性,即使不去練習也會無往不利。卦象說這一爻是直而方的,六二純正,能得此以為德。坤六爻中,此爻最重要,雖然處在陰位,但是爻至順,不是一般的順,是事事皆順。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于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含章組成四大器的要素,所以說正也,倘若從事王政沒有不成功之理,卦象顯示含章是待時而發,深藏而不露。王政需要光明的前途,含章正好切入,一拍即合。《說文》云:“章,樂章也,音樂曲終也。”

六四:栝囊;無咎,無譽。

象曰:栝囊無咎,慎不害也。

栝囊有包羅萬象之意,既然已經包羅萬象,因此也就無咎無譽了,無咎無譽告誡你要謹言慎行,不可輕舉妄動,剛愎自用。

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古人把黃的顏色推崇為富貴的象征,也是吉祥的顏色。按照中國古代五行學說,黃色相當于土色,因此土德就是黃色,黃帝就是土德。黃裳中色和緩之意,古時布衣階層穿黑色和藍色的服飾,上流社會貴族穿黃色的絲綢錦緞,這樣可以分出官階和等級。”文在中'指衣服的紋彩,紋彩在中顯得溫和、大方、雍容華貴,所以說黃裳元吉。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龍戰于野,是指兩條龍或多條龍在撕殺,龍糾纏在一起暗指君臣爭權奪位。古代有關于龍的傳說,據說龍有五種顏色之分,有:青龍、赤龍、白龍、黑龍、黃龍,《墨子·貴義篇》載:“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以戊己殺黃龍于中方。”龍確實有黃龍和黑龍之說,《史記》中就有記載。玄黃是指流血時的情景,周谷城先生解釋玄黃為“天玄地黃”,是一種混沌的狀態。《千字文》開篇道:“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形容宇宙初開鴻蒙的場景。龍戰于野已經是窮途末路了,所以說“其道窮也”,“道“已經走到了盡頭,兇險也就隨時會發生。

用六:利永貞。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中也。

用六是指陰柔的吉象,乾卦有用九之語,坤卦有用六之語,九和六是吉祥之兆。因此“利永貞”,是最后到達正果的意思,利是義和,永是長久,永恒到天長地久。貞是事物的本象,這一爻是說純正真切永恒伴隨君子。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則剛,至靜而的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孔子用《文言》解釋坤卦頗費筆墨,他十分重視乾與坤的關系,他認為天地乃萬物之始造,陰陽之發端,因此在乾坤兩卦上用大量的文字加以闡述,并用儒家的哲學觀點貫穿其中。坤與柔聯系在一起,正如孔子講的動也剛,剛柔對立,不動為靜,動可以變成陽剛,靜止不動就不會紊亂。孔子認為才是德的方正,德可以平衡方正,方是方圓之意。只有靜和德方,才能得到主,得到君主后一切才有秩序。“含萬物”是指宇宙的萬物,是大地所包容的萬物,是陽光所沐浴的萬物。順暢就國泰民安,時運亨通,四德光耀。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殺其軍,子殺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善與惡是孔子衡量社會、人生、家庭的標準,積善之家祖上有造化,一定會有富余儲備。積惡之家,必招致君殺臣、子殺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造成的,惡的形成由來已久。如果不及早的識別,那是很危險的。正如《易》上所說,下霜的季節,嚴冬就快到來了,這是必然的結果。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正與直同意,只有直才能正。方是義之根本,君子應該以謙遜的態度,敬業的精神,安家處事。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內心是正直的,無私的,既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還有剛直不阿,胸懷坦蕩的性格。只有這樣敬與義才能站得住腳,德性才不會孤立。孟子說:“至大至剛,養我浩然之氣。”正直寬宏大量才是君子的行為規范。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代有終也。

陰柔是美的表現,萬物之美無不含陰柔之態。以此推論王政,就不能用陰柔相比。因為王者為臣民之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王政要剛,要嚴酷,不然江山怎么能坐得住呢?大地的法則也是為君的法則,為臣的法則,庶民的法則。世上萬物運行有規律可尋,一切事物都在運動變化之中,新陳代謝是事物的起點,也是終點。

天地變化,草木藩;天地賢,圣人隱。

《易》曰:栝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天地的變化表現在山川草木,寒來暑往,天地不變,一切都會閉塞停止。賢哲的人一定要隱居不出,《易經》上說:“包羅萬象,順應天時,就沒有悔過,這是真正的勸導之言。”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至至也。

君子應該修養道德,陶冶情操,要學會知書達理。學會分析事情的要害,不能盲目的聽之任之。溫、良、恭、儉、讓是君子的禮儀準則,君子要具備良好的美德,只有這樣才能暢達于體魄,事業才能興旺,美好的夢想才能實現。

陰疑于陽,必戰,為其閑魚無陽也,故稱龍焉。猶為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先秦陰陽之說盛行,因此就有了陰陽家。陰陽家是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中重要一派,以鄒衍為其代表。道家也崇尚陰陽互變,他們認為宇宙由陰陽兩極組成滋生萬物。天為陽,地為陰,陰陽要協調才能發展,不然就會失衡。陰有礙于陽,陽勝過于陰,兩者就發生對抗。如果出現了只有陰而無陽,天地就會發生變化,萬物也會被損傷。無陽也就無龍可言,猶如傷其種類,何談血緣,就會出現玄黃天地之雜色和天玄地黃混沌之象。

四、《周易》中人與自然的規律

《周易》是東方哲學中的一塊瑰寶,它合理的思想內核,概括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真諦,解釋了現代科學難以解釋的宇宙之謎。對中國古代宗教、哲學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說:“《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德國的哲學家黑格爾說:“《易經》代表著中國人的智慧”。《周易》中確實包含著深刻地辯證法思想,在探索宇宙和自然界的形成以及萬物生成法則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宇宙空間大到的虛無飄渺,小到介豆之微,《周易》無所不及。

《周易》把陰陽作為哲學體系的中心范疇,“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不在陰陽變化的矛盾中互相轉換、互相促進謀求共同的發展。整個宇宙生生不息,變幻莫測,時間、空間、過去和未來都在陰陽之中凝聚裂變。《周易》反對所謂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對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天之大德日生”、“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在變化,不可能是靜止的。社會、人生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宇宙的變化而變化。

《周易》主張人要順應天時,適應外界事物的發展變化,倡導“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觀念。人可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但決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周易》主張人們在改造社會中,凡事不易過分地追求利益,要時時刻刻地想到物極必反,防止“亢龍有悔”的事情發生。識時務者為俊杰,人要進取向上,防止事物走向反面,順其自然才能成功。

(一) 陰陽之道是易之永恒的主題

《周易》從人們的生活經常接觸自然界的八種物質作為萬物的初始,就是我們常說的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離(火)、巽(風)、兌(澤)、坎(水)、艮(山)。

所有事物的產生和滅亡都由這八種物質來決定的,其中天與地是萬物之總源,也可以說是“父母”。其他六種物質由此而產生,天地概括為陰陽兩極,是萬古不變永恒的物質世界。

陰陽學說是戰國時代流行的重要思想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鄒衍。陰陽學說的淵源要追溯到當時的燕、齊兩國。大約在周初時,陰陽學說以奉《尚書.洪范》為圭皋,提出五行學說體系,以崇尚自然為主體。他們不想回避國君和宮廷的生活方式,相信自己掌握著宇宙的某些神靈,國君如果忽視了這些東西就會遭到懲罰。陰陽學家并不是憑空預言,而是提供了各種證據說明自己的理論的可行性。司馬遷對鄒衍的看法多少有點苛刻,不過要注意的是太史公以儒家的觀點來看待陰陽家的思想,他說鄒衍的學說無非是標新立異,想說服各國的政客而已,最終歸結到儒家思想上來的還是仁、義、禮、智、信。那么,陰陽學家怎樣用自己的學說來說服國君呢?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儒家認為中國名曰“赤縣神州”,神州又分為九州,是世界的中心。而陰陽家認為中國不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國以外有其他的文化存在,就是說世界是多元的、多方位的。這種看法很接近辯證法,而儒家的學說卻顯得保守和堅固,有自然主義者(陰陽家)半科學、半政治的論調,其本質是用來威脅諸侯和國君。五行學說把自然界的法則框架放在帝王繼承和社會更替之上,所謂的相生相克,即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土勝水的運行規律,把陰陽學說推向高潮。

《周易》從紛繁復雜的社會想象中,抽取出陰陽兩個基本范疇,代表著正直、剛強、進取、消極、退守、示弱,整個世界就是在陰陽兩極的矛盾中發展變化的。《周易》并沒有從正面闡述陰與陽的關系,而是孔子在作《系辭傳》時,發掘了它的思想價值和哲學內涵。孔子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陰與陽指的是氣,氣是形而下的,可以看得的。古人認為萬物莫非是氣,氣總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如晝夜、寒暑、陰晴、動靜、上下、前后、左右等等。

陰與陽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總是兩相為用,這是事物對立統一的觀念。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而事物的發展變化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陰與陽就是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陰可以轉為陽,陽可以轉為陰,陰陽交替的運動,事物才能向前發展。比如時間有寒來署往,白天和黑夜,一但超出了發展的軌跡,人類社會就會毀滅。

清代的學者戴震說:“道者行也,氣化流行,生生不已也,”氣生而道成才能使道處在一種完美無缺的狀態中。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氣與道互相聯系,缺一不可。因為一陰一陽謂之道,是指陰與陽發展規律只有一個可以遵循的道,道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源泉。陰陽存在于所有的事物中,陰陽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所不融。《周易》講的陰陽并非神秘莫測,陰陽其實就是事物自身的對立統一規律,也就是我們說的事物得一分為二。所謂的“天不變,道亦不變”,實際上是指事物自然規律的法則。《周易》把乾、坤兩卦放在六十四卦之首,根本的目的就是把它作為統領全書的綱目,以天地運的行規律,展開對萬物的解答。

(二) 剛柔相濟是陰陽互變的法則

《易傳》對這個法則作了多方面的論述,《十翼》各篇幾乎都討論這個問題,其中內容涉及到巫法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周易》被認為是講事物變化的學問,從形式上看,易經解釋巫法、卦象、卦爻辭實際上反映了作者的宇宙觀,可以說是對先秦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總結。

《彖》提出了爻位說,認為爻象在六位中可以上下往來,用此來說明卦辭的吉兇。《系辭》解釋說:“爻者言乎變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包括爻象和爻辭,一般地認為,爻是用來表現或者說明識時務運動變化,其不以卦象為動,而以爻象為動。因為卦象之變取決于爻象之變。《系辭》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重,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象在其中矣。”這是說八卦所象征的實物存在八卦的行列中。“爻在其中矣”是說判斷卦的義象,要觀察爻象的性質,“變在其中矣”是說剛柔相濟的互動,有卦象和爻象變化其中。卦象和爻象的變動,來源于陰陽二爻的相互推移,是陰陽二爻的互變所致。剛柔相濟的學說在理論思維的內容上是對立統一,是互相推移而解釋事物的變化。

筆者認為,沒有陰陽的對立,就沒有變易的結束和存在。這種原始的、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把對立面的相互作用看成是變化的內因,把自然界陰陽之變看成是實物的外因。它反映了事物發展規律的一個側面,同時也告誡我們物質世界是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相互制約的,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易傳》認為,剛柔相濟的過程中,其對立面的相互作用,表現在相交和相攻,即相吸引和相排斥。泰卦中的“泰”,小往大來,吉亨。就是論述此理的。《彖》的解釋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歸妹”中的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咸卦中的“天地感應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這些都是講剛柔相濟的核心。

《易傳》認為剛柔爻象的變動沒有停止的時候,其變動并非雜亂無章,而是有規律可循。如《彖》在解釋“恒”卦時,“恒、亨,無咎,利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終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意思是說,日月之所以能久照,是因為體現了天體運行的法則。四時之所以變化而撐起萬物,是因為寒來暑往更替而永不間斷。圣人之所以堅守其道,而不間歇,是因為能完成上天給他的教化百姓的任務。總而言之,事物的永恒性可以看到天地萬物的真諦,事物不斷發展和變化可以看出永恒的變與不變的法則。

(三) 乾與坤是宇宙萬物遵循的軌跡

《周易》的基本觀點不離開對乾坤兩卦的解釋,兩卦的核心思想不僅延續到事物之中,而且也探討世界本源的出發點。《序卦》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禮儀,”這種秩序的遞進說明了天地是萬物的載體,萬物是天地的表象。

《彖》對乾坤兩卦作了較為完整的論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倫時成,時乘六龍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柔順利貞。”《彖》對乾坤的解釋,究其哲學意義而言,它提出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的命題,是闡述宇宙的本源,是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根本出發點。我們經常說的物質世界的時間和空間,即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易經在這方面的解釋有兩派:一派是以陰陽二氣來解釋;另一派是以剛柔相濟來解釋,即所謂的內陰外陽,內柔外剛。乾與坤二氣的感應是指山澤通氣,男女交媾,乾元為統天,坤元為承天。乾元為陽氣之始,陽氣可以通貫天象,或者說天以陽氣為本。地以陰氣為基,先有陽氣而后有陰氣順之。總的說來,乾、坤兩卦的解釋都是以天地作為基石,這一點不可動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易經
周易文化翻譯
《周易》辯證的易卦思想
卦術
周易與思維方式《周易》和陰陽五行學說——中國觀念(思想)
周易里被顛倒的乾坤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山县| 巩义市| 易门县| 嘉善县| 连云港市| 花莲县| 陆良县| 连城县| 梁平县| 中山市| 广德县| 永康市| 七台河市| 衢州市| 西昌市| 河池市| 镇原县| 榆树市| 大同市| 西峡县| 天柱县| 马边| 乌苏市| 连城县| 南康市| 白城市| 红桥区| 巴青县| 邵阳县| 洛扎县| 如东县| 光泽县| 法库县| 双柏县| 江源县| 南开区| 苍南县| 屏东县| 丹凤县| 正阳县| 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