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峰山之戰是蒙古和金朝的決戰,在這場戰役中蒙古軍在拖雷的指揮下大獲全勝,以四萬消滅了金國15萬大軍。金國15萬大軍的構成是兩萬騎兵,13萬步兵。看到這個騎兵數量,讀者是不是覺得很奇怪,金國當年也有十萬級別的精銳騎兵,為了三峰山之戰金國被消滅了兩萬騎兵就無力回天了?
這個囧況首先是蒙古人和契丹人聯手造成的,蒙古騎兵所向無敵,給金國養馬的契丹人就把金國恒州等地的百萬匹戰馬都送給了蒙古人。在金國末年馬匹少得可憐,金國甚至出臺了用馬匹換取編制的政策,普通人只要交納兩匹戰馬(中等馬是三匹)就可以一個免試的公務員名額。但結果還是沒啥用,在亂世中馬匹是良民逃命的工具,是強人手中做沒本錢買賣的起步資金,誰都不愿意為了朝不保夕的金國編制獻出馬匹,在金國即將滅亡時就連省部級的高官也只能騎驢。
所以金國末年的軍隊和金國初年截然不同,金國初年的軍隊指的就是騎兵,騎兵要客串步兵作戰,金國早年征召的步兵就是純粹的炮灰;金國晚年的步兵也是主力,汴梁的守軍中步兵有5萬人,騎兵只有2000人。金國晚期騎兵不但數量少,更重要的是純粹女真人的騎兵不多。
金國晚期最重要的王牌部隊是忠孝軍,這只部隊的指揮官是女真名將完顏陳和尚,部下卻是什么民族都有,包含了乃蠻人、羌人、回鶻人、吐谷渾人甚至從蒙古人那里逃回的漢人(“皆回紇、乃蠻、羌渾部落,及中原人被掠、避罪而來歸者”)。忠孝軍選擇戰友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騎射/馬上長槍等騎兵硬功夫,另一個就是和蒙古人是否仇深似海,“我輩皆大朝(指蒙古)不赦者……”,遇到蒙古人只能拼命。
忠孝軍的士兵基本上都被蒙古人掠走過,和蒙古人有血債,就連其中的女真萬戶蒲察官奴也是如此。蒲察官奴幼年時就被蒙古軍掠走,當了蒙古人的奴隸(怯連口),蒙古的奴隸也是要服兵役的,蒲察官奴很可能就因此學習了騎射技術。蒲察官奴在蒙古犯法后,被關進了中都大牢等死,這哥們有跑路特長,他越獄后還搶劫殺死了西域商人,騎著西域駿馬跑回了金國。因為蒲察官奴出身女真大姓,他又有這種經歷,他很快被金哀宗任命為忠孝軍萬戶。金軍打敗仗后,他又轉投南宋,照樣搶了宋軍的戰馬,一路逃回金國,因為跑路能力得到了“出入南、北軍,行數千里而不懾”的贊頌。忠孝軍士兵和蒙古人仇恨大,每次作戰前都要像歐洲騎士團一樣祈禱,長生天、安拉/大黑神等神靈幫助他們復仇。
忠孝軍的兵力最初是一萬人,后來膨脹到一萬多人,總兵力不超過兩萬人。忠孝軍的替補是萬余人的“合里合軍”,它也是從蒙古那里跑路的歸正人武裝,和蒙古人也是仇深似海。除此之外,金國還組建了親衛軍騎兵數千人,金國末年的騎兵總數只有三萬多人,一次出動2萬人確實是傾巢出動。
金國還組建了“強壯矯捷,極為精練”的都尉軍,每個都尉統帥一萬精銳步兵,整個金國只有十幾個都尉。三峰山之戰金國幾乎賠掉了所有都尉軍,外加三分之二的精銳騎兵,它的戰爭損失真的可以用傾家蕩產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