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生之時,父母一詞就意味著是這個新生命的塑造者和指導者。隨著社會發展和近幾年的疫情原因,線上學習成為一種越來越頻繁的教育方式,親子共處的時光也越來越多,對于孩子的教育,對于孩子未來的生涯規劃,很多父母在感到越來越重要的同時也越來越無力。如何幫助父母指導孩子自我進行認知的同時規劃未來生涯也是本文探索的目的。
生涯指導規劃在當今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現狀
過度片面的從成績出發,一切以成績為主,生涯發展之路狹窄化。在越來越激烈的升學競爭下,關注成績就是關注孩子一切的觀念已經在無形中深植于心,于父母之心,于眾多教育者之心。沒有好的分數不能有好的前景,只要考好了未來就會一片光明,這是眾多父母認為的對于孩子來說,最直接也是最好的生涯規劃。生涯規劃只有一種,那就是升學,升入高中,升入大學,升入更高的學府。
不能夠全面認知孩子能力和興趣,無法從更多角度幫助孩子學業發展進而影響高中選科和大學專業選擇,為孩子未來生涯的規劃之路做出背離興趣之路的選擇。
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生涯規劃之路引導的重要性,缺乏引導孩子的能力,沒有相關獲取如何引導孩子生涯規劃的渠道。
原因分析
為什么家庭教育中,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父母對于給孩子制定的未來規劃,孩子通常不認同也不“領情”?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社會發展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造成了一部分家長認知偏差和狹窄。很多父母因為童年不具備條件繼續發展學業或因其他原因沒有達到想要的學業成就,在自我成長之路上經歷了很多挫折后,對于學習這個層面有很多遺憾,因此,會把這部分遺憾加入到后代的教育中,認為只要學習好就可以鋪平一切道路,父母將自身的自我認知經驗當做孩子生涯之路規避的模板錯誤使用。
將“快餐式”媒介化的宣傳輿論當成“正餐式”的教育模式。隨著短視頻媒介得越來越深入每個人的日常,我們帶孩子了解事物從受教育、讀書、實踐轉化到了簡單直接的看視頻,而且是短視頻,這種“快餐式”的方式限制了我們通過耐心、實踐去帶領孩子認識事物本身,認識世界的變化,也就無法通過觀察去關注孩子本身的變化。只能將快餐媒介宣傳作為引導孩子規劃未來的主要方式。
關注宣傳的普遍化的成功“個例”,而非關注孩子本身的個性化的實踐。對于絕大多數普通孩子而言,很多父母沒有關注到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也就是個性的發展,因此,沒有形成對于自己孩子本身的個性化的生涯規劃之路。
父母從自我認知的角度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的方式和方法
要幫助孩子從自我認知的角度進行生涯規劃,首先需要父母們正確地了解什么是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對自己生理、心理、社會活動以及對自己與周圍事物關系的認知。
簡言之,自我認知就是能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自身之外的。比如在孩子生涯規劃上遇到了學習上的困境。那么,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區分哪些是孩子自身的原因?自身的原因可以通過調整改變來提高學業成績。哪些是自身之外的原因?自身之外的原因很難改變,但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從情緒上接納不可改變的,積極尋求可適應的途徑來破除困境。
具體應如何去做,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借鑒和嘗試:
父母首先要區分認識生涯規劃是自己的還是孩子的。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很多父母因為童年不具備條件繼續發展學業或因其他原因沒有達到想要的學業成就,在自我成長之路上經歷了很多挫折后,對于學習這個層面達到的高度有很多遺憾,因此,會把這部分遺憾加入到后代的教育中。這種“替代式生涯規劃”是父母自己未完成的規劃,而不是屬于孩子的規劃。
如果強制地將這種規劃加到孩子身上,不但不會起到促進作用,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可能還會起到反作用。因此,父母要在為孩子進行未來生涯規劃時,首先要明確,這個規劃到底是基于自身的“未完成”的遺憾,還是真正從孩子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出發做出的規劃。
幫助父母關注孩子個體的全面性
一直以來我國倡導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但隨著社會對于學習成績的關注度,內卷、劇場效應等詞越來越體現在分數上。作為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健康成長,但另一方面不自覺地就將成績作為了衡量孩子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這種指標讓很多孩子不再是從“自己想去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去學,而是像機器一樣為了分數而學,這就讓絕大多數孩子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想未來,更別提規劃了。
作為可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的一代年輕人來說,成績只是一個方面,自我認知才是學業提升的助推器。
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業上屬于哪一層面,同時在日常中觀察孩子的興趣,從而引導孩子將未來規劃與學業相連接。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認知自我
(1)引導孩子在智能上的正確自我認知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力不是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獨立的方式存在的。主要包括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八個方面。多元智能中的各種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對獨立的,各自有著不同的發展規律并使用不同的符號系統。每個人的智力都有獨特的表現方式,每一種智力又有多種表現方式,所以我們很難找到一個適用于任何人的統一的評價標準,來評價一個人的聰明和成功與否。在正常條件下,只要有適當的外界刺激和個體本身的努力,每一個個體都能發展和加強自己的任何一種智力。
可見,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激發出屬于自己的一套智能體系。父母可以通過測評結果或者尋求專業機構給孩子進行測評,這樣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優勢智能。了解是第一步,接下來,可以根據孩子的優勢智能來幫助孩子規劃未來學涯及生涯,比如選科走班以及未來大學專業等。
(2)引導孩子在自我認知上與自身縱向比較
與自身的縱向比較,也就是與自己各年齡段的成長相比,而不是橫向的與別人比。自我認知是一個長期的、不斷變化的過程,對于孩子來說,成長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影響自我認知的水平,尤其是在學校中,通常比較的是成績。因此,父母需要引導孩子從自身成長的變化和各階段取得的成績來看到孩子的優勢,促進孩子自尊感的提升,才能成為孩子未來規劃長足的動力支持。
(3)引導孩子思考與實踐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為生涯規劃鋪好實踐之路
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網絡世界,我們孩子通常更多的是處于腦力工作中,也就是思考多于行動。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參與實踐。這里的實踐包括各種形式:比如做簡單家務,與父母一起超市購置家用品,在節假日與父母一起參與一天的工作……或者參加社區舉行的各類活動,參加所在地區舉辦的針對青少年的各類義工活動等。
只有深入實踐,才能讓充足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父母在日常中也要多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只有能力與智力相匹配,才能更好地為生涯規劃鋪好路。
在孩子一生中,什么才是最為孩子好?父母陪著孩子,學會看到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才能為孩子做出規劃指導,才是真正的“為了你好”。
本文非原創,部分內容參考:中國知網,鐘志賢.多元智能理論與教育技術[J].電化教育研: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