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咱們要寫下壯志未酬的曹魏名將毌丘儉人。
嶄露頭角
毌丘儉,字仲恭,河東郡人,其父毌丘興在曹丕時為武威太守,將作大匠。
毌丘儉少時被曹丕選拔為其長子曹叡的文學掾,與鄭稱、衛臻等名師家臣負責皇子讀書養德,共相輔弼(儉襲父爵,為平原侯文學)
因為有過這段相處經歷,曹叡即位后對毌丘儉相當厚待(以東宮之舊,甚見親待)
毌丘儉的官運一路亨通,從尚書郎,遷羽林監,為洛陽典農(明帝即位,為尚書郎,遷羽林監。以東宮之舊,甚見親待。出為洛陽典農)
作為皇帝的嫡系,毌丘儉在官場上十分低調,謹言慎行,尤其在人事上,盡責小心。當同鄉杜摯寫詩寄來,尋求捷徑時,毌丘儉委婉回絕。正直的作風,使得曹叡愈加信賴毌丘儉,因此避開了浮華案的牽連,關于浮華案詳見這篇:太和浮華案到底牽扯了哪些曹魏權貴?(解決士族權力壟斷的武器是什么?)
蜀漢在丞相時不斷北伐,曹叡卻在國內大興土木,毌丘儉進諫勸阻:今,吳、蜀二賊沒有被消滅,且百姓仍處于饑寒交迫,即使宮室再美,還是沒有益處的。(臣愚以為天下所急除者二賊,所急務者衣食。誠使二賊不滅,士民饑凍,雖崇美宮室,猶無益也)
曹叡遂擢升他為荊州刺史。
兩伐遼東
235年,丞相病逝,魏國西線的戰事總算暫停了。
毌丘儉揣摩圣意,上書伐遼:陛下您繼位以來,沒有什么值得史書記載的偉績,吳、蜀憑借天險抗衡大魏,朝廷這么多年屢次用兵始終沒有剿滅它們,應該趁休戰的這段時間把戰略重心投入別處,收復遼東(幽州刺史毌丘儉上疏曰:陛下即位已來,未有可書。吳、蜀恃險,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無用之士克定遼東)
曹叡大喜,以“儉有干策”將東北的所有軍政大權全部交與毌丘儉:幽州刺史,加度遼將軍,使持節,護烏丸校尉”。
236年,毌丘儉得到曹叡批準,開始對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用兵。
兩軍戰于遼隧 ,僵持日久,又逢暴雨,遼水暴漲,魏軍雖有備而來,但遼東軍卻占據天時地利,戰爭異常艱苦,勝負一時難分,曹叡詔毌丘儉退軍,等待朝廷援軍,以期二次進軍(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毌丘儉等赍璽書徵淵。淵遂發兵,逆於遼隧,與儉等戰,淵發兵反,儉進軍討之,會連雨十日,遼水大漲,詔儉引軍還)
一伐無功而返,公孫淵愈加乖張跋扈,自立為燕王,置官刻璽,通使東吳,以求外援(儉等不利而還。淵遂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節,假鮮卑單于璽,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曹叡調出大魏軍神司馬懿為帥,準備第二次征討。
237年,司馬懿率四萬中央軍至幽州,毌丘儉與其會師,率本部兵馬再度討伐公孫淵,高句麗也派了數千士兵加入魏軍助戰(詔太尉司馬宣王帥眾討遼東。時以儉為宣王副也。景初二年,太尉司馬王率眾討公孫淵,宮遣主簿大加將數千人助軍)
聯軍經一年苦戰,最終打敗公孫淵,遼東郡光復。?此戰毌丘儉雖無具體的史料,但根據封邑數量看的出毌丘儉此戰軍功不小:食邑三千九百戶
戰后,司馬懿大肆屠殺遼人,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既入城,立兩標以別新舊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余人)
由于遼西走廊道路難行,再加上遼澤,遼東地區和中原的聯系非常脆弱,這一地區從地理上有著極強的離心力。
?除了屠城外,司馬懿將遼東戶口全部內遷(以遼東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以故縱城為新沓縣以居徙民。丙戌,以遼東汶、北豐縣民流徙渡海,規齊郡之西安、臨菑)
?前后遷回了多少人口呢?
四萬余戶,三十余萬人口(收編百姓四萬戶。收戶四萬,口三十余萬)
這一舉措的確杜絕了今后遼東反叛的可能,但也使漢人在此地的影響力大減,導致魏國東北邊疆的實力不斷衰落,為后來鮮卑和高句麗等異族的崛起創造了條件!(大名鼎鼎的鮮卑慕容氏就是從遼東起家,入住中原)
司馬懿可以說以一人之力,深刻影響了之后遼東的走勢。
大敗高句麗
司馬懿率數萬中央軍返回京城,毌丘儉仍以州牧之責繼續留守幽州,處理戰后事宜。
公孫家統治遼東時期,對周邊邊疆部落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對魏國而言,公孫家是割據勢力,但放眼整個中原,公孫家的確是漢人的東北磐石。
之前被公孫家打殘的高句麗趁機卷土重來,不斷侵擾邊境,蠶食魏國土地。
毌丘儉十分憤慨,寫下了:芒山邈悠悠,但見胡地埃。
遙望蒼茫的燕山,已經能夠看見胡人馳騁卷起的塵埃。
的確,蟄伏多年的高句麗早就開始蠢蠢欲動,離司馬懿剿滅公孫淵不到數年時間,公元242年,高句麗就襲破遼東的西安平城!(王遣將,襲破遼東西安平)
攻破西安平城只是第一步,高句麗接下來一定會向遼東半島重新擴張。
毌丘儉決定主動出擊,御敵于國門之外!
經過兩年時間準備,244年八月,毌丘儉率萬余精銳步騎兵,由玄菟郡出發翻越長白山脈,向丸都城進發(儉以高句驪數侵叛。督諸軍步騎萬人出玄菟,從諸道討之。)
高句麗王位宮引軍兩萬迎擊。
毌丘儉在沸流水、梁口兩度大敗高句麗軍,殺死高句麗軍一萬八千余人,位宮攜妻子及千余騎逃向沃沮避難(正始中,句驪王宮將步騎二萬人,進軍沸流水上,大戰梁口。儉為方陣 決死而戰,宮連破走,死者一萬八千馀人,王以一千馀騎,奔鴨原)
毌丘儉沒有繼續追擊高句麗王,而是直搗其國都丸都山城。
毌丘儉勘察地形發現山城西北山體陡峭,守兵空虛,旋即采用避實就虛的計策,正面佯攻,選派善于攀登的精卒,攜帶兵器長繩,摸上西北山崖,一舉攻克丸都城。
破城后,為了徹底摧毀高句麗的抵抗能力,魏軍屠丸都,焚毀宮殿,殺死數千余人(儉遂束馬縣車,以登丸都,屠句驪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
平叛之后,毌丘儉在當地穿山鑿渠,援助居民農業灌溉及交通建設,恩威并濟,加強魏國影響力。
拿下了高句麗王城,按說毌由儉可以班師了,不過毌有儉有一個更大的計劃,那就是恢復漢四郡。
遠征東北亞
漢四郡指的是漢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間剿滅衛滿朝鮮后,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設立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的總稱。
漢四郡的設置,說明漢武帝已經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直轄管理,納入了漢帝國的直轄管理統治范圍,體現了中原對朝鮮半島的重要影響!
但隨著中原控制力的削弱,公元前82年,漢朝將臨屯、真番二郡并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玄菟郡治所則遷入了遼東郡!
除了公孫康奪回的帶方郡(原屬真番郡的部分),漢四郡已經有三郡脫離了中原的掌控。
高句麗王位宮原本希望魏軍能夠見好就收,沒想到毌由儉這次是鐵了心要徹底解決掉高句麗,將高句麗的勢力連根拔除,同時震懾四夷。
開春之后毌由儉征召了樂浪、帶方、玄菟之兵,兵分兩路掃蕩東北亞!
毌丘儉駐于丸都城,控守鴨綠江,這次出兵更多依靠的是曹魏地方將領。
1、左路由玄菟太守王頎統領,追擊高句麗王位宮;
2、右路由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統領,掃蕩朝鮮半島。
王頎大敗高句麗的同盟東沃沮,斬首三千余級,東沃沮降(毌丘儉討句麗,句麗王宮奔沃沮,遂進師擊之。沃沮邑落皆破之,斬獲首虜三千馀級)
位宮繼續北逃,遠走挹婁,當時與北沃沮相鄰的肅慎系部族被稱之為“挹婁”(宮奔北沃沮。北沃沮一名置溝婁,去南沃沮八百馀里)
魏軍毫無畏懼,王頎率軍深入苦寒,過北沃沮再度追擊千余里,經挹婁國 ,一直抵達肅慎南界 (儉遣玄菟太守王頎追之,過沃沮千有馀里,至肅慎氏南界)
此時魏軍軍威之甚,僅有大漢和大唐可以睥睨!
王頎一直追到日本海后方才領軍撤回。
劉茂、弓尊在朝鮮半島東進展也十分順利。
東濊人首領不耐侯舉城投降(始六年,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以領東濊屬句麗,興師伐之,不耐侯等舉邑降)
但不耐城之南的臨屯故地已經為相鄰的辰韓所占,魏國方面認為這部分土地應該也歸入樂浪轄地,遂要求辰韓方面把這部分領土交付給樂浪郡((部從事吳林以樂浪本統韓國,分割辰韓八國以與樂浪)
可能是翻譯有誤,辰韓以為魏國要滅國,舉兵攻打魏軍在帶方郡的營地(吏譯轉有異同,臣智激韓忿,攻帶方郡崎離營)
魏軍大怒,劉茂、弓尊一戰滅亡了辰韓,但弓尊卻在這場戰爭中戰死(時太守弓遵、樂浪太守劉茂興兵伐之,弓遵戰死,二郡遂滅韓)
毌丘儉領軍回燕山之南前,在丸都城刻石記功(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論功受賞,侯者百余人)
毌丘儉的這次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亞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不但將高句麗大部分領土并入幽州玄菟郡,還將朝鮮半島嶺東濊貊地區,東南辰韓國領土,也歸入了樂浪、帶方二郡,收復漢四郡全境,另拓地數千里。
中原王朝對東北亞的統治版圖達到了空前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