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和唐朝是兩個非常相似的王朝,兩個王朝都是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持續時間也很久,是中國古代的兩個高峰。如果論疆域面積,漢唐兩代僅次于元朝和清朝,而在漢族王朝中是位居前兩位的。漢唐兩代除了統一內陸之外,還成功經營了西域。兩代都擊垮了北方強大的游牧帝國——匈奴、突厥,但是都未能成功管理漠北高原。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漠北,也就是現在的蒙古高原一帶,是歷史上亞歐游牧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曾經有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蒙古等民族在這里崛起,并對中原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從戰國時期開始,匈奴、東胡就已經逐漸強大起來。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歷代中原王朝選擇的基本方法就是占據漠南,修建長城。
蒙古高原示意圖
這是一種被動的防御措施。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都在北方邊界修建了長城,而趙國更是在河套平原移民實邊。這里的河套平原就是非常關鍵的位置了。河套平原以北有兩道屏障,分別是戈壁灘和陰山,戈壁灘是內蒙古和外蒙古之間的一個低洼地帶,這里十分荒涼,自古以來就是漠南和漠北的分界線。而陰山又位于戈壁灘以南。
而陰山以南的河套平原地形平坦,有黃河之水迂回穿過,可謂水草豐美,沃野千里。河套平原以南則是荒涼的鄂爾多斯高原和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因此,河套平原成為了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爭奪的關鍵地區。游牧民族如果越過陰山,就能夠輕而易舉地占據河套平原,然后在此休養生息,并隨時可以對中原長驅直入。中原王朝占據河套平原,就可以在此屯田駐軍,并依靠陰山的屏障抵御游牧民族,甚至可以出兵北伐。
戰國和秦朝時期,中原王朝對北方的匈奴基本處于被動防御狀態,不能主動出擊到漠北。而漢朝和唐朝則曾出兵漠北,橫掃大漠。但是我們要清楚,漢唐能夠北伐漠北的基本條件就是占據了河套平原,不然北伐就無從談起。
既然中原王朝能夠在河套平原設置據點,為何不能越過陰山、戈壁灘在漠北設立據點,進行屯田、駐軍呢?漠南和漠北的自然環境存在天壤之別。漠北,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由于緯度高,所以氣溫低。這里在古代是非常難以開發農業的,因此難以實行屯田。屯田無法推行,軍隊的供給就必須從內陸運輸過去,這是一個成本極其高昂的措施,而且十分危險。
漢武帝為了北伐匈奴,派遣10萬大軍深入漠北,而為了給軍隊提供補給,其動用的民力就多達50萬甚至上百萬。經過幾次北伐之后,漢朝的徭役程度就接近了秦朝的水平,經濟被嚴重破壞,天下戶口減半。如果不是漢武帝晚年醒悟,下“罪己詔”,那么西漢可能就提前滅亡了。漢武帝光是北伐幾次北伐就搞得經濟殘破,更別說直接在漠北駐軍,實行長期供給了。
因此,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始終無法將軍事力量延伸到漠北高原,這也是中原王朝無法控制漠北的主要原因。
既然中原王朝的軍隊無法在漠北駐扎,也無法長期深入漠北,那么漢朝就只能采取一個辦法,那就是讓漠南的游牧民族去守衛邊疆,如此能夠減少成本,這個辦法就是以夷制夷。漢朝時期,漠南生活的南匈奴、烏桓成為了漢朝北伐的常備軍,而東漢更是調集大量的羌人到漠南。
游牧民族以牧業為生,擅長在草原上奔襲。讓這些游牧民族來對付漠北的民族,自然要輕松很多。當然,漢朝為了籠絡漠南的游牧民族,也要向他們提供大量的賞賜。這筆賞賜的資金十分昂貴,但是總體上是劃得來的。
東漢時期能夠擊敗北匈奴,南匈奴、烏桓和鮮卑功不可沒。先是烏桓西征匈奴,導致匈奴崩潰而分裂,接著是鮮卑西征,擊殺了北匈奴單于。接著才是東漢再聯合烏桓、鮮卑和烏桓出征,最終消滅了北匈奴政權。
公元89年,北匈奴已經滅亡,其單于西遷。東漢無法在漠北駐扎軍隊,于是在匈奴貴族之中扶持了一人為單于,讓他來統率匈奴各部。這實際上就是“以夷制夷”的表現。可是,由于缺乏軍事威脅,這種羈縻的方式非常脆弱。不久,這位新單于就叛亂了,東漢只能再次出兵北伐。鑒于東漢始終無法成功管理漠北,強大的鮮卑就干脆直接接管漠北,于是匈奴十萬落都自號鮮卑,鮮卑從此統治漠北。
以夷制夷可以擊垮對手,但是擊垮一個之后,會讓另外一個強敵崛起。
唐朝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唐太宗擊敗薛延陀汗國后,被漠北各部稱呼為“天可汗”。然而這個天可汗不好當呀,因為唐朝無法在漠北駐扎軍隊。于是,唐朝就冊封回紇為瀚海都護府,也就是扶持一個新興的力量來代替唐朝管轄漠北,這也是以夷制夷的表現。很快,回紇在唐朝的扶持下就強大起來,成為了鐵勒部落的首領。
意外發生在唐高宗末期,東突厥人發動了叛亂,他們重回漠北,擊敗了回紇,重建汗國。從武則天到唐玄宗時期,唐朝和突厥在漠南和西域的爭奪都十分激烈。為了擊敗突厥,唐朝繼續扶持回紇,最終回紇人擊敗了突厥,建立了回鶻汗國。回鶻汗國名義上是唐朝的安北都護府,實際上則是唐朝的強敵。
因此,由于中原王朝無法在漠北駐軍,只能采取以夷制夷的方針。這種政策只能擊垮一個共同的強敵,但是隨后又是新的強敵崛起。草原上的強大敵人總是一波一波出現,一旦中原王朝進入末世,他們就趁機南下,甚至入主中原。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中原的統一,需要十多年乃至于上百年,但是漠北的統一基本在20年內就能夠實現。例如突厥在550年建立,到554年就統一了漠北,560年就征服了西域,甚至和波斯瓜分了嚈噠帝國,出兵黑海以北。鐵木真在1189年才成為其部落的大汗,而在1206年就已經統一了整個漠北。草原帝國的興起如秋風卷落葉,不過衰落也是摧枯拉朽。
草原帝國崛起的速度快,使得中原王朝難以有長期的、持續的力量去對付。中原王朝打垮了一個草原王朝,很快另外一個草原王朝又崛起,中原王朝的財力、人力、物力經不起如此消耗。明朝的永樂帝為了徹底擊垮蒙古,先后六次大規模北伐,其中五次親征。結果永樂帝不僅沒有徹底解決蒙古問題,還把國庫耗光了,導致仁宣年間不得不收縮。
歐亞大草原分布
游牧民族原本就是遷徙不定的,他們的移動、遷徙的速度都十分驚人。有的部落原本生活在大興安嶺,可不久就遷徙到了伏爾加河下游。一旦一個部落崛起,這個部落就能夠迅速征服臨近的部落,然后四面擴張,很快就兼并了漠北的所有部落,實現統一。游牧帝國的崛起就是滾雪球。戰爭會給征服者帶來財富、奴隸,隨著征服的范圍不斷擴大,游牧帝國的各部也不斷享受其擴張的成果,因而他們也非常樂意加入其中。
由于游牧民族不斷流動,使得中原王朝很難一舉將之消滅。中原王朝北伐,他們就避其鋒芒,等待補給的糧食出現困難了再進攻,甚至直接切斷糧食運輸的線路,導致北伐大軍進退兩得,最終慘敗而歸。因此,歷代北伐都是冒著極大的風險去的,成功的只是少數。
當然,游牧民族的問題最終是在清朝得到了解決,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首先,滿洲民族原本就是農耕、游牧、漁獵為一體的民族,他們對蒙古的了解遠甚于中原漢人。他們善于騎射,在草原上的戰斗能夠甚至超過了蒙古人。因此,他們能夠在不帶大量補給的情況下就能夠征服蒙古。
其次,清朝實現了在漠北的駐軍。歷代中原王朝都無法在漠北屯田,但是清朝卻在科布多等地駐扎了軍隊,實現了屯田。清朝屯田的地點已經遠在西北,這里是歷代王朝難以到達的地方。清朝控制了東北、西北的河套平原,基本上對漠北形成了三面包抄之勢,蒙古一旦反叛就會遭到幾面圍攻。
第三,清朝將蒙古各部的領地完全劃分完畢,禁止蒙古各部越過邊界侵擾他部。一旦其中一個部落敢動,清朝就會出兵解決,或者召開會盟,要求退還土地,賠錢道歉。這種方法就導致蒙古王公無法實現兼并,無法兼并自然也就是無法滾雪球,統一的游牧帝國就無法建立。當然,無法遷徙導致蒙古的經濟大受其害,清朝為了補償,就給王公提供俸祿,如此他們就必須依賴于清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