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千年歷史,有堅持“華夷之辯”,以華夏為尊的大明王朝,有開放包容,推崇各民族一家親的大漢王朝,還有以少數民族為尊,極力打壓漢民族人的元朝。
中國中原本部曾多次遭受過北部政權的入侵,南北朝、遼朝、金朝都曾占領過中國北部,建立了屬于他們的政權,元、清兩朝曾統治中國全部領土,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王朝。
由于元朝實行暴政,所以它統治了中國數十年,便草草退場,消失在了眾人的視野當中。
元朝統治漢人之時,漢人深感亡國之痛,在這樣的背景下,民間反王四起,推崇中華文化的朱明王權崛起,建立了一個屬于漢人的王朝。
但可惜的是,百年之后,中國又陷入了外族統治,大清登上了歷史舞臺。
清朝初年,滿漢矛盾尤為尖銳,反清復明的聲音此起彼伏,滿人和漢人不論是在文化上、生活習慣上、還是在相處模式上,對彼此都尤為敵視。
滿漢矛盾已然成為了清朝初年最尖銳的矛盾。
那滿漢文化究竟有何不同?清初的統治者又是如何處理這種矛盾關系的呢?
明朝末年,這個龐大的帝國走向了危局,彼時,邊疆戰亂不斷,努爾哈赤頻頻南下進犯,民間土地兼并嚴重,國家財政緊張,中原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明朝當時的矛盾主要是漢族內部的階級矛盾,就在中原關系緊張的時候,滿清迅速崛起,趁火打劫,三次帶兵進入關內擼掠,激化了民族之間的矛盾。
1644年3月,李自成的起義軍推翻了明朝封建政權,李自成還沒來得及享受這一勝利的果實,便因為自滿、自負,為他人做了嫁衣。
彼時,清朝軍隊跨過山海關,直逼北京城,控制了京都,掌握了實權,漢族大臣和逃亡的漢族地主為了保命,主動投靠清朝,清軍也迅速擴張,擴大了統治范圍。
明軍與清軍、明軍與農民起義軍的矛盾有著本質的區別,農民起義軍所挑起的是漢族內部的階級矛盾,而清軍入關激起的則是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
清軍想要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得到百姓的認可,遠比農民起義軍要難很多,所以在清軍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過程中,也發生了許多悲慘事件。
清軍的野心極大,他們入關的最終目的并非是掠奪財產那么簡單,而是要統治整個中國,建立屬于他們的中央政權,擴大封建剝削的范圍。
他們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采用了強制的軍事手段,破壞了諸多城市和村莊,傷害了大量無辜之人。
這也激起了全國各地漢族人民的反抗,形成了尤為尖銳的滿漢矛盾,這種矛盾在剃發易服和文化壓制方面尤為明顯。
滿人崛起于東北,在明朝末年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之時趁機南下,輕易的奪取了政權,滿人剛剛入關的時候,與漢人的矛盾還沒有那么緊張。
彼時,明廷政治腐敗,百姓苦不堪言,人心已去,官民幾乎全無反抗,清軍原本可以趁虛而入,收攬民心的,但是他們卻激進的制造了嘉定屠城、揚州十日的慘劇。
順治二年,清廷發布了剃發改服令,引起了漢人的高度不滿,其中以江南之地反抗情緒最為濃烈,滿人頻頻派兵鎮壓。
與漢人與之斗爭十多年,這一現象是元朝建國時沒有出現過的,究其原因,我們會發現,滿漢之矛盾并非是民族沖突那么簡單,而觸及到了文化認同方面的問題。
清軍剛剛入關的時候曾要求過漢人,讓他們仿照滿人的習慣為男子剃發,但是明朝人受程朱理學影響較深,堅守“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思想。
所以剃發令一經發出,便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反對,三河、昌平等地的百姓揭竿而起,殺死了清軍委派的官吏,重創了清軍。
彼時,清軍仍未在北京城中站穩腳跟,所以他們為了平息民怨,及時調整政策,取消了剃發令,允許天下臣民照舊束發。
清朝朝廷取消剃發的命令,不過是為了平息民怨做出的妥協罷了,對于滿人來說,建立一個維護滿族的封建專制大一統王朝,才是他們堅定不移的方針。
由于努爾哈赤、皇太極自東北而來,受滿族文化影響較深,對漢族文化有著天然的輕賤性和敵視性,所以當他們掌握真正的權力之后,便立即改變了先前的態度,采取了諸多打壓漢人的政治手段。
大局穩定之后,清朝便愈發驕橫了起來,他們從民族利己主義出發,強制恢復了剃發令,命令朝中文武官員剃發,違者將處以嚴刑,剃發易服就這樣轟轟烈烈的拉開了帷幕。
幾天后,清軍又接連在城中張貼布告,命令普通百姓改衣冠,剃頭發。
皇太極在天下未穩之時下剃發令,無疑是將滿漢兩族推向了矛盾的對立面上。
漢族人自幼便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對于自己的頭發尤為看重,他們為了保住尊嚴,奮起抵抗,與清軍展開了廝殺。
江南一帶的人民為反抗清廷,喊出了“寧斷頭,不斷發”這樣的口號,抵死不從。
清朝官員面對這樣的局面,不僅沒有緩和態度,反而還加大了推廣力度,直接闖進百姓家中,強制要求他們斷發,并放出了“違者殺無赦”這樣的狠話。
清軍為了逼迫嘉定城的百姓剃發,在城內展開了多天的大屠殺,他們不僅殺死了犯禁之人,而且還誅殺了大量無辜百姓。
他們將漢人居民殺光之后,將他們拖至一處放火焚燒,場面恐怖至極。
江陰地區的百姓在明朝官員的組織下奮起反抗,與清兵進行了八十三天的戰斗,造成了敵軍七萬多人的傷亡,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成為了抗清斗爭中光輝的一頁。
但是江陰一地百姓的百姓根本無法抵抗清軍的鐵騎,清軍最終還是將這一法令貫徹了下來。
滿漢民族關于剃發的斗爭持續了十幾年,當時有很多不愿意剃發的百姓,甚至還逃離家鄉,進入山林隱居了起來。
滿漢之間的剃發矛盾直到清朝滅亡也沒有完全消失,隨著剃發令的普及,漢族的抗清情緒也日益高漲。
清軍陷入了一場自入關以來從未遇到過的抵抗,人民高呼著“頭可斷,發不可不留”的口號,和清軍展開了長久的斗爭。
彼時,剃發問題已經不僅是文化習俗和意識形態問題了,已經成為了政治問題,威脅到了清朝存在之根本。
順治皇帝駕崩,康熙登基之后,康熙采用了休養生息的辦法,緩和了滿漢之間的矛盾。
康熙為了維護統治,籠絡了大量漢族名流,強調了儒家的正統地位,但百姓的反清復明的情緒卻沒有完全消失。
由于滿漢矛盾仍未消除不安全感一直縈繞在清朝統治者的心頭,統治者大行酷獄,壓制百姓思想。
文字獄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迫害知識分子的事件,文字獄在中國歷史頻繁上演。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一直受華夷之辯的思想所影響,對自身文化有著極強的不自信性,所以清朝的文字獄尤為泛濫。
清朝統治期間,類似于“史獄”“書禍”之類的事件層出不窮,有很多文人都因為說錯話、做錯事而受到了重罰。
由于在政治方面,南明政權頻繁的在南方地區活動,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在軍事方面,全國各地仍有許多反清武裝。
在文化方面,華尊夷卑的思想尤為盛行,所以文人經常會創作帶有反清色彩的詩文來暗諷清朝統治的不合理,清朝為了壓制這種思想和話語,只能用強制手段重拳出擊。
清朝的文字獄與前朝多有不同,清朝之所以會興起文字獄,主要是因為滿族人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清朝政府為了打擊異己,經常在書本文字上大做文章,借此殺一儆百,壓抑漢人的創造性。
這種文字獄的現象既給清朝帶來了極大的統治壓力和不穩定因素,也壓制了文人的創造性,為清朝日后的封閉和腐朽埋下了伏筆。
綜上所述,滿漢矛盾的出現絕對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環境因素、人為因素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產生的結果。
這種矛盾對于滿漢來說都極為不利,如果清軍當年入關的時候能夠采取柔和的態度,審慎用兵,不那么急著下達剃發令的話,那或許后來的悲劇便不會發生了。
1.《明史》
2.《清史》
3.《滿文老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