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不吃飯只能活七天,不喝水只能活三天。”
你覺得一個人不吃飯能活多久?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過這個問題了。
而美國還做過類似的實驗,去驗證人類不吃飯到底能夠活多少天。
二戰期間,歐洲和亞洲發生了大規模的難民流離失所和饑荒。
在戰火紛飛的歐洲各國,難民們苦不堪言,只能頂著炮火在廢墟間尋找食物填飽肚子。
亞洲的一些國家,如印度也深受荒年的折磨,饑民們只能啃樹皮充饑。
為了應對戰后難民的營養問題,美國一些科學家提出要對人體極限饑餓條件進行研究。
他們希望通過模擬人體長期缺乏食物的狀態,來觀察生理指標和心理變化,以制定更科學的救濟方案。
這項實驗聽起來簡單直接,就是通過科學地制造人工饑餓,來觀察長時間挨餓對人體的影響。
但是實驗的過程卻非常殘酷和極端,以至于許多專家認為這項試驗太過危險,堅決反對實施。
而這項研究在當時遭到了倫理方面的強烈反對,認為這種人為模擬饑餓的做法過于殘忍,無異于是在傷害志愿者的健康。
還有人說:為什么一個平民百姓也不會有的親身經歷,卻成了一項嚴肅的科學實驗呢?
盡管眾說紛紜,這項研究還是在明尼蘇達大學開始了。
研究負責人是該校的凱斯博士,他在許多專家的反對聲中說服了美國國防部。
為了篩選合適的受試者,研究人員對數百名候選人進行了身體檢查和智力測試,最后36名年輕力壯、心智敏捷的男性入選,成為了這項研究的志愿者。
這些志愿者大多抱有救濟他人的崇高理想,為了國家矢志獻身,甘愿忍受物質上的短期缺乏。
1944年,二戰正酣,明尼蘇達大學的科學家安賽爾·凱斯博士向美國國防部提出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實驗方案——通過嚴格控制飲食來模擬歐洲平民在戰爭年代所遭受的極端饑餓狀態,以研究這種狀態對人體心理和生理的影響。
凱斯博士先是在學生中挑選了36名22至33歲的健康男性作為志愿者,這些志愿者不僅身體健康,而且智商和心理素質過硬,平均智商超過130。
更令人震驚的是,他們甚至簽署了一份生死協議,表示即便在實驗過程中被餓死,也不會追究實驗方的任何責任。
這項實驗被命名為“明尼蘇達饑餓試驗”,于1944年11月正式啟動,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個階段是為期3個月的正常飲食期。
36名志愿者被安排在學校的一個集體宿舍內,每天定量地吃著營養均衡的三餐,包括豬牛羊肉、蔬菜水果、甜品等。
他們的生活與普通大學生無異,繼續著學習、工作、運動、社交。
這個時候大家都非常樂觀,認為人體應當能撐至少一個月以上而不吃不喝。
然而事實證明,他們小瞧了食物對人體心理的影響。
志愿者們在頭兩周還能保持冷靜,但很快就開始出現頭暈、乏力、脫發等癥狀。
一個月后,情況愈發惡化,他們開始出現幻覺、注意力渙散,有人甚至自殘和試圖自殺。
原本心理測試表現正常的人,也開始出現強迫癥和抑郁傾向,大家整晚睡不著覺,總覺得房間里有老鼠在跑,需要用布堵住墻壁的每一個縫隙。
第二階段就是要命的6個月嚴格限食期,志愿者們的伙食標準突然被壓低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每天只能吃少量土豆、黑面包等極度營養不良的食物,而運動量卻絲毫未減,這是為了模擬歐洲平民在戰爭年代所面臨的極端困境。
果然,嚴峻的限食很快就讓志愿者們感受到了難以忍受的饑餓感。
他們紛紛瘦得皮包骨,臉上毫無血色,肋骨清晰可見,持續的饑餓感折磨著他們的神經,使他們變得越來越煩躁不安。
殘酷的饑餓不僅給身體帶來巨大傷害,更對志愿者的心理造成深遠影響,他們變得專注于食物,經常談論和記錄與食物相關的一切,口香糖成為了極大的慰藉。
一位志愿者萊格更是出現了幻覺,誤以為自己咬掉了手指吃掉。
專家稱這種狀態為“半饑餓精神癥”。
進入第4個月時,部分志愿者已經無法忍受,選擇退出了這個殘酷的試驗。
情況在第5個月變得更加極端。
為了模擬集中營的惡劣環境,志愿者們的口糧被再次削減,有時甚至連一點面包屑都吃不到,只能靠喝水充饑。
一位志愿者在日記中寫道:'我整夜睡不著覺,腦海中總是幻想著食物的樣子和味道,我甚至會做夢夢到自己在大吃大喝,然后痛苦地醒來。'
到第6個月結束時,還堅持實驗的只剩下了11人,其他人全都半途退出或被迫退出,這11人已是骨瘦如柴,簡直就是行尸走肉。
實驗結束后,志愿者體重下降25%,肌肉量減少40%,面部凹陷、腹部凹陷、肋骨凸出都是常見癥狀,還有人出現了抑郁、歇斯底里等心理問題。
好不容易熬到恢復期,科學家小心翼翼地增加他們的食物攝入量,生怕他們暴飲暴食。
然而即便是微量增加的食物,也讓一些志愿者迅速長出了脂肪,完全無法恢復到實驗前的體型。
更可怕的是,所有志愿者在實驗結束后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問題——視力下降、畏寒、持續耳鳴,情緒低落,有人甚至出現幻覺。
盡管在倫理上備受質疑,但這項殘忍的人體試驗確實展示了長期嚴重營養不良可怕的后果。
實驗結果證明,結果證實,完全斷食會對人體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害。
長期斷食并非僅影響身體機能那么簡單,當無法獲取足夠食物時,人會本能地產生焦慮和恐懼,這種巨大的心理壓力長期累積,最終導致抑郁、幻覺乃至嚴重的精神失常。
本該珍貴的生命就此毀于一場看似“科學”的試驗,我們絕不能忘記饑餓試驗背后的殘酷與無知。
歷史上也留下了大量吃人肉的記錄。
在戰亂或饑荒時期,為了活下去,人們不得不這樣做。
《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曾發生過“易子而食”的慘劇,唐代詩人杜甫通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描寫了貧富懸殊導致的可怕后果,這些都說明一旦完全斷食,人類很快就會精神崩潰、道德淪喪,進行殘忍的行為。
不僅如此,長期節食減肥對身體也有害。
參加實驗的志愿者中,許多人在恢復階段吃得很少,卻出現脂肪倍增的“反彈”,這說明人體對食物有自我調節機制,斷食會打破平衡,最終造成反效果,節食者容易出現暴食,并長期陷入焦慮。
可以說,食物對人類生命意義重大,它不僅提供了熱量,而且也維系正常的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
人類需要食物來維持生命,這是科學家得到的重要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