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窗戶,或者是墻
聽了你的話,我仿佛受了審判,
無比委屈,又無從分辨,
在離開前,我想問,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嗎?
在自我辯護前,
在帶著痛苦或恐懼質問前,
在我用言語筑起心靈之墻前,
告訴我,我聽明白了嗎?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墻……
人類語言可以是扇窗,但也可能是堵墻。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如果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感受,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以及隨意出口的評價…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么,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非暴力溝通》是著名的國際性締造和平組織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的創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的一部書,書中闡明了作者的觀點: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者之所以有這樣的思考始于童年:大約是1943年的夏季,我家搬到了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到達后的第二個星期,公園中一起暴力事件引發了種族沖突,接下來幾天有40多人遇害。我家處于沖突的中心地帶,整整三天,我們都緊閉家門,不敢出去。沖突結束后,學校復課了。我發現,和膚色一樣,名字也可能招來危險。老師點名時,有兩個男孩瞪著我,噓聲說:“你是Kike嗎?”我從未聽過這個詞,不知道它是某些人對猶太人的蔑稱。放學后,他們在路上攔住我,把我摔在地上,拳打腳踢。
非暴力溝通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在一些地區,非暴力溝通方式被稱為“愛的語言”。在本書中,非暴力溝通過程分四步:①什么是我的觀察:我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為→②我的感受如何→③哪些需要(或價值、愿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④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么,無論是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是批評、指責自己)還是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是解讀為批評或指責),都可以按照這種非暴力溝通模式,來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提到非暴力溝通本人首先想到的是校園暴力,2019年5月10日發生的一起校園暴力致死案,地點發生在一個小學。女生被男同學欺負,隨后女孩父親在老師的安排下與男同學父母協調,然而,男同學父母根本沒有把自己孩子的“霸凌”行為當回事。就這樣悲劇發生了,女孩父親一氣之下將男同學刺死!2019年5月1日,14歲學生遭5名學生毆打致死,五名施暴者有三人與被害人同村,而且,這三人的父母被采訪時均表示“孩子平時很善良,根本沒發現有絲毫的“暴力傾向”。2019年4月15日,在河北有多名同學爆踹一名女孩,并將腳放在女孩頭上來回“碾壓”。然后這些施暴者逼迫女孩喊“刀哥”“爹”“娘”。2019年2月份左右,在廣東一中學,一中學生被八名女生輪番圍毆,場面不忍直視!這些事件都駭人聽聞,讓人不覺感嘆。不禁捫心自問,能不能運用非暴力溝通來重建校園秩序?
旁觀者、受害者、施虐者……成人世界的生物鏈真實地發生在校園。挖掘根源,校園暴力產生的主要原因是:1、學校方面:教育模式的明顯功利性傾向,許多教師還慣于用制度和規則來約束學生,用成績和分數來評價學生,成績較差者由于得不到教師的肯定,很容易產生自卑感、挫折感,從心理學的挫折攻擊理論來看,當人類受到挫折時,即會產生攻擊行為,而暴力行為正是攻擊行為的主要方式。2、家庭方面的原因: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養態度對子女人格形成的影響尤為重大。專制型的家庭,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較高,且傾向于采取“棍棒式的強制”,子女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暴力行為,不知不覺中沾染了“暴習”!溺愛型的家庭父母對子女有著過分的保護欲望,對其百依百順,袒護放縱、家長向他們灌輸不能吃虧,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觀念!放任型的家庭,父母喪失了對孩子管教的信心,對子女放任自流,這種態度極易使子女變得自暴自棄、放蕩不羈,形成攻擊性人格!所以民主的教育態度很重要!3、社會方面的原因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侵蝕未成年人原本純潔的心靈,而且暴力文化肆虐橫行。大量暴力案件的發生讓人們對血腥的場面習以為常乃至麻木不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社會或全人類的精神價值取向----對生命的極端漠視,而這正是暴力的基礎。還有些媒體為迎合觀眾與讀者追求感官刺激的口味以賺取商業利潤,過分頻繁地報道暴力、色情新聞,對于成長中的學生而言更易激發其欲望,導致校園暴行的產生!
在校園內,除了回避矛盾以及實施懲罰,我們還可以通過別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對于已經發生的校園學生暴力事件的制造者、參與者,我們不應該一味過多地嚴厲指責、批評、甚至在心理上厭惡這些學生,讓他們的學習生活從此有了心理負擔,有了心理壓力,而應該多關心、幫助他們,幫助他們盡快走出陰影,重拾信心。即使是懲罰也應該是有愛的懲罰,有幫助的懲罰,這是我們教育者的責任。
當代著名的教育專家魏書生老師的六種教育懲戒方式:1、犯錯誤,寫說明書。2、犯錯誤,寫心理病歷。3、犯錯誤,唱歌。4、犯錯誤,做好事。學生犯了一次錯誤就做一件好事,做好事既增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分散了學生犯錯誤的精力,將其引向真善美的疏導作用,使學生發現一個新的更強大的自我作用。5、選舉“閑話能手”。在每周末,有專人負責組織選票,上10票者接受懲戒,要寫說明書(每票100字),一般在下周就不敢閑聊了。6、“說話”接力本。由專人管理這個本子,誰說話就傳給誰,讓他尋找說話的人,如果沒有找到就寫1000字的說明書,連續3天都找不到說話的就寫3天說明書,第4天還沒有找到就交給承包人。
很贊賞魏老師的處罰方式,沒有哪一個學生不愿意做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也沒有哪一個孩子不愿意做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因此,我們對制造暴力事件的學生的處罰也應是學生樂意并易于接受的處罰方式,不是簡單的批評、指責、打罵,更不是心理上的厭惡、歧視,應該是對學生實施一種無暴力、消極作用小、富有教育性和彈性、能被學生認可的教育懲戒方式。這種懲戒方式應是有效的行為矯治方法,也就是能對這些學生進行懲罰形式的行為矯正訓練,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意志力,從中改掉壞習慣。這種懲罰方式還應具有普法功能,學生在學校的嚴重過錯表現有可能導致他們走向社會后違法、犯罪,采用懲罰教育及時對其錯誤行為制止、糾正,鏟除其錯誤思想及行為再生的根源,適當引進法律常識配合教育,既防微杜漸又無形中起到普法教育,這對于一些法制觀念淡薄,正面教育一時難以奏效的“問題學生”來說,也是很好的一次普法嘗試;這種教育懲戒方式既對其他學生有警示作用,也能有效保護問題學生的自尊,利于他們改正錯誤。
語言用來溝通表達真實且尊重,這時它是一扇窗,為彼此打開交流溝通的心房。反之則是一道墻,堵住彼此的真實且尊重的交流和表達。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非暴力溝通》一直在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人們情意相通,樂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關系,還有人借助它改進工作。在世界各地,非暴力溝通被用來協調各個層面的爭論和沖突,希望它能夠走進校園,重建校園秩序。
關注火紅螞蟻公眾號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