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精神分析,并不屬于實證科學的范疇,是建立于表面上比較主觀的個案經驗和觀察材料的基礎之上的,它建立在以下三個假設之上,即“潛意識決定論”、“童年決定論”和““性’決定論”
1.“潛意識決定論”
包含著這樣的含義,相對于人的整個心理活動,人的可見的心理活動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大部分的決定性的心理活動,是潛伏在內心的“冰山”深處的、是不被人的意識所察覺的。這部分不被人的意識所察覺的心理活動,就被稱為潛意識。而人的行為和情感,在根本上,又恰恰是被潛意識所左右、所決定的。換句話說,從本質上講,人的意識并不是人的主人,意識是潛意識的奴隸。弗洛伊德的這個假設具有顛覆性,它向人的自戀提出了挑戰:“人既不是宇宙的主宰,也不是生物界的主宰,甚至也不是自己的主宰,人只是被看不見的潛意識暗流推動著的、不知道會去向何方的一葉小舟。”從潛意識的角度,考慮人的心理活動,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一個基本特征。
2.“童年決定論”
童年決定論,是潛意識決定論的延續。把潛意識比喻為冰山的角,并非確定潛意識在某一固定的解剖區域,而是為了形容潛意識的不可見和潛意識的無法意識,我們談到潛意識的時候,更多的是從功能的層面。從功能的角度講,潛意識代表那些比較本能的、自動的、歷史的功能,是一些比較固化的情感反應模式。或者,簡化地說:潛意識的那些功能,是一些本能的和(或)形成的歷史很長的自動情感與行為反應模式,而據推測,這些反應模式大部分形成于5歲之前的童年階段,據說,在5歲之前,有將近80%的潛意識已經形成。它們是本能反應與童年期成長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這種模式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定下來,在遇見與童年相似的情感情景的時候,就會迅速激發出相應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情感反應迅速。這種功能大概來源于“叢林原則”,動物在叢林中相遇的時候,必須即刻判斷出敵友,如果稍有“思考的遲疑”,就會被兇猛的動物吞噬。也正是由于這個特征,才會有一見如故、一見傾心這種表面看來極不合邏輯的現象。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講,中國的古訓“三歲看到老”還是很有道理的人生在童年已經基本上寫好了劇本,只不過需要成人的舞臺來上演。更進一步,可以這樣說,人們的愛與恨發生在現在,但起源于童年。
3.“性決定論”
性決定論是經典精神分析最容易被誤解、并因此而遭到非議的方面。人們常常望文生義地把精神分析解讀為:人的一切行為和動機都是為了性愛甚至干脆說為了“做愛”。其實,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是一個接受過嚴格科學研究訓練的學者,他創始精神分析的那個年代,正是進化論、物理科學發展鼎盛的時期弗洛伊德本人也深受影響。因而,弗洛伊德的“性決定論”并不是一個“淫穢的撒旦”橫空出世,它可以稱之為“進化論”與“當代熱力學”的一個嬰兒。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中,性是最核心的東西,是人內心世界一切活動的起源和根本動力。他曾經稱之為內驅力、原欲、力比多、生本能或者愛本能。當然,我們現在也可以通俗地把性解讀為愛的關系。對于性決定論的比較科普的解讀是:性,即是生存本能,是愛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或最根本的需要,它推動著人從童年起,就無意識地尋求滿足、尋求為了滿足而發展自己。人的一切行為及一切情感,無不是圍繞著性、圍繞著生存、圍繞著愛而進行。人的一切行為和情感,都是“性”的衍生物或變形物,無不滲透和體現著愛與關系。性叫只是交陪的一個動作,但不見得就是愛,也不代表關系的遠近心理咨詢與治療原理及實踐
4.它只是人際關系的一個表象而已,與弗洛伊德所說的性,完全不是一碼事。但弗洛伊德習慣于用性器官,比如嘴、肛門、生職器來比喻和象征愛或關系的發展,但這是精神分析家慣常喜歡的表達方式,因為這種隱喻性的表達方式,可以更接近更生動地表達復雜的情感與關系。比如,當我們普通人提到香蕉,我們會說香蕉只是一個香蕉;而精神分析師則會說:香蕉,不僅僅是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