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都能夠想到大多數人會怎么說,而且我還有一種很強的感覺——對這個問題有疑問的父母,應該是處于一種非常“糾結”的矛盾狀態。
究竟是一種什么狀態呢?
有兩種比較典型的可能:
1、孩子成績不好。
本來父母從本心來說是應該去擔憂這個問題的,但是考慮到“有很多事情比成績更重要”就覺得很矛盾——因為如果要去提高孩子的成績可能就不得不去讓那些所謂的“更重要”的東西犧牲一下。所以就會特別的猶豫——不做無法接受孩子現在的成績,做了又擔心那些各種各樣的負面可能。
2、孩子成績非常好。
而且孩子的成績真的是通過努力付出而得到的,但是這個過程也確實是讓孩子犧牲掉了一些玩耍、體驗等等機會。所以父母由猶豫了——是不是可以不用讓孩子這么優秀,而是犧牲一下成績讓孩子的生活更加“豐富”一些……
當然,還可能會有其他的一些問題,比如這件事兒的本身其實就是在替別人操心……
在我個人看來,“成績”非常重要
說不重要的人只有這么幾種可能:
1、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得到好成績,所以對他們來說確實是“不重要”;
2、根本考不出好成績,給自己找借口;
3、不希望別人認識到成績重要的的人會說;
4、純粹理想主義者——他們會最典型的特點就是會拿“個例”和“極端”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例如他們總是會有同學、朋友、親戚等等是那種“低分高能”的人,而且成就相當的厲害……我不否認這種人存在,其實我也認識一些這樣的人,但是你會發現我們幾乎看不到有人說“我”……
所以很多時候人們都是再拿“別人”來主觀的去論證“自己”的觀點……可是誰真的明白“別人”內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怎么會不重要呢,每一次的成績盡管在多數時候并不能夠決定未來會怎樣,但是卻可以基本反映出過去怎樣。如果你不重視,那么就等于不重視過去的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那如何能夠更有針對性的解決好后面的學習問題呢?
出問題的不是“成績”,而是“人”
我們都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好的成績同樣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得到的,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人”出現了問題,例如有些父母可能會過度的去壓榨孩子學習能力,使得孩子長期處于身心俱疲的狀態,或者有的父母過于注重或者說是只注重孩子的“智育”卻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養等等。但是這是“成績”的錯嗎?
如果我說,這個孩子不是因為被逼迫、被壓榨的方式,而是通過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好學習習慣而得到的好成績,大家還會覺得這個好成績有害嗎?
所以,“成績”本身沒問題,只不過在提高成績的這個過程中,有的老師、有的父母以及有的學生本人采取了不太合適的方式而已,所以才會導致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
更多的時候,人們只不過是把自己的無能、無力推卸給了“成績”而已。
比成績更重要的是興趣和習慣的培養
我今天看了一篇關于高一成績重不重要的的文章,給我看笑了。
看完之后給我的感覺真的是……
這么說吧,你會發現在很多人眼里,只要是“一”就都不重要……
他們會給“一年級”的孩子父母講“成績不重要,培養習慣、培養學習興趣很重要……”
他們還會給“七年級(初一)”的孩子父母講“成績不重要,培養習慣、培養學習興趣很重要……”
結果他們竟然還會給“高一”的孩子父母講“成績不重要,培養習慣、培養學習興趣很重要……”
我特別想知道,說“一年級”不重要我能理解,畢竟孩子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而且這個階段出現一些孩子屬于“提前學”的情況,所以并不能夠完全反映出一個學生的真正學習能力來。但是“七年級”還不能嗎?“高一”也不能嗎?
好吧,“七年級”也能忍,但是“高一”我真的忍不了了!
這么大的孩子還沒把興趣、習慣養成,你還指望在那種緊張的狀態下培養起來嗎?
其實在我看來,除了小學一年級可以說培養興趣、習慣,到了初一和高一的時候就要再說“培養”了,其實更多的應該是“調整”——調整自己的學習習慣、調整自己的心態、調整自己學習計劃……
所以,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成績可以不用太好,當然好總是沒壞處的,但是家長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成績重要,但是這個階段的成績沒有那么的重要——因為它隨時都可能被超越,這不怪孩子,要怪也只能怪學校的考試內容太簡單了,以至于有的孩子稍微一努力就會趕上。
最后送給所有認為成績不重要的父母們一句話
自己都不重視,孩子如何能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