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字的本義是陷坑。在人生的旅途上,也有需要避開的“坎”。
一、聰明
曾國藩說:“為人不可過于聰明。”聰明多被聰明誤。
《列子》:“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
眼睛能看見深淵中游魚的人不吉祥之事,心能把握別人隱藏的人有災殃。
蘇東坡《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二、傲慢
王陽明:“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機智的人經常給人驚艷,謙虛的人總是讓人欽服,狂傲的人則由于無知容易成為他人的笑柄。
往往越是有才華能力的人越了不起,就越謙虛。每當他人贊揚弘一大師的偉大時,大師會說:“一事無成身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
三、自私
利可共而不可獨。利益要共享而不能獨占。人是不可能通過危害別人獲得成功的,而對社會、對別人有所貢獻,最后都會有所回報。
當你緊握雙手時,里面什么都沒有;當你打開雙手時,世界就在你手心中。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四、過度
在“度”的一定范圍之內是陽光明媚,風光無限,但超過這個范圍,過了“度”的極端,可能就烏云密布,事物的性質會發生變化。
就如真理過了,就成了謬誤;真誠過了,就變成了虛偽;聰明過頭了,就成了狡猾;認真過頭了,就成了刻板。
“美酒飲至微醉后,好花開在半放時”,只有適度才能品出酒的醇美,才能品賞花之嬌艷。
五、自欺
掩耳盜鈴是自欺,葉公好龍是自欺。
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信誓旦旦的,下定決心準備去做一件事,結果只是三分鐘熱度,不了了之。這都是自欺。
《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要做到“毋自欺”,最好是練習“慎獨”的工夫。
當獨處的時候,仍然需要謹慎戒惕,就好像有“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一樣,暴露于大庭廣眾之前,完完全全沒有掩藏的余地。
六、放縱
“物自腐而后蟲生”,放縱自己就是相當于毀滅自己。
過多的欲望不但不能讓我們享受到真正的快樂,反而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巨大的危害。
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
真正的享受是應該有理性的節制,愚蠢的放縱才是虛假的享受。
七、盲從
曾國藩說:“不隨眾從之喜懼為喜懼。”
意思就是不以他人的好惡作為自己的好惡,要有自己的獨到的思想見解,不盲目從眾隨大流。
盲從大多出現在那些不想獨立思考、無主見的人身上。盲從者從來不想挑起“思考”和“開創”的責任。
盲從是可怕的。自己的思想被“大眾”所限制,意志思想無法發揮作用,更不可能做出想出什么開創性的成就。
八、急躁
狗急躁,見到陌生人就會汪汪亂叫。狼不會隨意行動,而是等待狩獵的最佳時機。
老子說:“躁則失君。”
人一心浮氣躁,就很容易受到情緒驅使,失去定力和理智。
靜水深流,成大事者學會沉穩。人生有如負重前行,不可急躁。
九、外求
王陽明說,道是“從自己心上體認,不假外求”。
道是如此,幸福與快樂同樣也是與“外在”無關,只關乎自己的心態問題。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福田便是人的心田,心田也是福田。人追求的幸福與快樂都生長在自己的心田里,就是內心里。
心外是沒有幸福可尋找的,因此心田里種福種禍,全取決于自己。
十、虛榮
虛榮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態,因為虛榮和自尊有關。每個人都有自尊心,當自尊心受到損害威脅時,或者過分自尊,就會產生虛榮心。
虛榮其實是“打腫臉充胖子”。
“講面子”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有的人為了不丟自己面子,通過“打腫臉充胖子”的方式來表現自我。
古人云:“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虛榮,也就是一種“竊”。
虛榮者易輕浮,輕浮者易受騙,受騙者易受傷,受傷者易沉淪。許多沉淪,始于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