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青山2 ] 發表時間: 2008-10-03 16:06:27
國慶長假與一些人座在一起閑聊,談到了當前的經濟形勢,也談到了即將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兩個話題談到了一起,自然把它們聯系起來了。大家認為,十七屆三中全會以三農問題為主題,抓住了中國經濟核心,中國經濟將繼續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一是抓住了吃飯的問題。吃飯的問題不僅是農民的問題,而是全中國人民的問題。中國人吃飯的問題只在靠中國人自己來解決,中國人吃的糧食只有靠中國人自己來生產,也就是靠中國農民來生產,而不能靠外國農民來生產。從目前世界出現的糧食饑荒情況看,糧食問題仍然是世界性的問題,而不僅是中國問題,或者是局部問題,一些發達國家多多少少、大大小小地也存在著糧食問題。只有三農問題解決好了,吃飯的問題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吃飯是民生的頭等大事,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只有把吃飯的問題解決好了,社會才能穩定。十七屆三中全會以三農問題為主題,必將繼續確保中國人的飯碗里有糧食。
二是抓住了土地問題。土地問題不僅是個吃飯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還是個效率問題。解決得好,效率就高,解決得不好,效率就低,就會對工業化、城鎮化產生阻礙作用。只有高效率的農業,才能節約大量的勞動力,才能為工業化提供更多的勞動力,而農村勞動力的剩余是工業化的重要條件。沒有土地效率的提高,就不會有農村勞動力的剩余。怎樣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在一塊地上產出更多的糧食呢?這涉及到土地使用權制度問題。從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土地使用權發展的情況看,土地的使用權可以有多種形式,包括聯產承包制;合作使用制——如是大家一起聯片進行農業綜合開發,既有分散承包,又有集體建設和管理基礎設施等;集體股份制——就是把土地作價,集體入股辦企業,農民既可以從企業盈利中分紅,又可以到企業上班獲得工資性收入;土地流轉承包制——就是自己不愿意種農業,把土地轉包給他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自己收點租金。這些模式都是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和三十年承包制不變的情況下,創新土地使用權制度的有益探索和實踐。這些的創新是成功的,它們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是抓住了共享問題。三農問題不僅是吃飯問題、土地問題,還包括農民如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問題。盡管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農民受益很大,但是,從宏觀上看,從歷史的角度看,農民還是處在相對弱勢地位,農村相對欠發是不爭的事實。農村發展的政治經濟政策基礎還相當不牢固,農民“因災返貧、因貧返貧、因老返貧、因學返貧”的情況還相當普遍。相對于城鎮居民來說,農民所享受的國家提供的醫療保障、養老保障、就業保障、生育保障、工作保障等還遠遠不夠。農業的比較效益較低,不愿意種田當農民仍然是普遍情況。從統計數據上看,去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是3.33:1,呈現出擴大的趨勢。這說明在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農民的經濟狀況卻在相對地落后。這可能導致中國三農問題的再度惡化,甚至會影響到我國的宏觀經濟基礎,這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引起了中央的重視。十七屆三中全會以三農問題為主題,使廣大農民能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必將有利于這一問題在新的形勢下作出新的部署和解決,從而對中國宏觀經濟產生重大的推動作用。
四是抓住了發展問題。三農問題事關中國發展。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只有農業發展了,工業才能夠更好地發展,這是中國經濟的規律。把三農問題解決好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城鎮經濟社會發展才有了堅實的基礎作保障,才能更好地解決其它經濟問題。一方面,農村社會生產力要發展,不能總是停留下原始生產力狀態。另一方面,農村人口多,地域廣,市場需求量大。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了,能為二、三產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從而更好地推動第二、三產業生產力發展,全社會生產力才能得到全面共同地發展。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農村生產力發展還相對滯后,許多地方還停留在原始的耕作技術、生產方式和生活狀況上。這與中國現代化不協調,與中國全面發展要求不協調。必須用政策來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通過農村生產力發展來實現全社會生產的發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