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農夫也瘋狂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了,今年的中秋節你有回家和家人團圓嗎?中秋節是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到了中秋節,很多在外打拼的人也會抽空回一趟老家,因為在外打拼了多年,看著別人一家團聚,肯定思鄉之情也是最濃的,恨不得馬上飛回家鄉和家人團聚。今天農夫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是“節不過十五,氣不過初一”,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還有道理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第一次聽到這句俗語的時候,農夫的理解是過節不會超過農歷十五這天,而生氣不宜在農歷初一這一天。不過后來想想這個又沒有道理,因為像中秋節、元宵節這些傳統節日就是在農歷十五啊。估計不少人也和農夫一樣是這樣理解的,其實這句俗語和我們很多人所理解的過節、生氣是毫無關系的。
要想搞明白這句俗語說的是什么意思,我們先要了解一下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因為這句俗語中的“節”和“氣”就是指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氣長期以來都是農民進行農事勞動的參考依據。其中二十四節氣又分為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其中節氣主要包括“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余下的十二中氣則為“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
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就會發現,每年的十二節氣都是在農歷每個月開始的那幾天,主要是集中在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一直到初十這段時間,基本上沒有一個節氣是超過了農歷十五。同樣的十二中氣在農歷的日子都是在十五以后,即十六、十七、十八、十九等一直到到廿六,廿七這些后半月的日子,而基本不會到了月初一。那這是為什么呢?
二十四節氣能夠一直流傳至今,就是因為其是非常有智慧的,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也有價值的。這是古人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大自然運行規律進行觀察、推算和總結出來的,而且恰好對應上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公轉關系。我們知道地球每繞太陽公轉15°就是一個節氣,換算成時間,大約是15.2天。這是固定的時間,只要地球的公轉規律和軌跡不變,就意味著每隔15.2天就出現一個節氣。每年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0°開始的,到了最后一個節氣“大寒”345°就結束了。
如果一個月的時間恰好是兩個節氣的時間,起點也和24起點一致,那么月開頭的點和月中就和兩個節氣恰好重合,這可以理解成節氣和中氣的由來,即節點、中點。但不管是公歷還是農歷,都沒有和二十四節氣百分百的對上。這是因為24節氣是按陽歷太陽回歸年來制定的,陰歷的月是以月亮圓缺朔望來制定的,陽歷月大31天,月小30天,2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陰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陽歷月,陰歷月一年誤差約11天。節氣在陽歷月較固定,只差一兩天,而在陰歷月就差大了,但“節不過十五,氣不越初一”,多是在這范圍內,不過也有例外的。
因為陰歷三年要置一閏月,十九年就要置七閏,在置閏月前后就會有特殊,特別是置閏五六七這三個月時就會有例外,因為夏至前后節氣用時比冬至前后節氣用時差不多有一日之差,冬至前后節氣用時不滿15天,夏至前后節氣超過15天,最多有超八九個時辰的。所以,在閏月五六七這三個月時,就會有例外了。例如在2017年閏六月,立秋節就落在閏六月的十六日上,超于十五了,處暑氣落在七月初二上,又超初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