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建陸軍到武衛軍的組建,是袁世凱一生中重要的歷史時期,他通過組建武衛軍,迅速地從一支部隊的統領一躍成為一個方面軍的統帥,為日后建立北洋軍閥集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他所創設的練兵方法開始向全國各地傳播,武衛軍的其他幾方面軍都以武衛右軍的做法為模本進行編組、裝備、操練,他所培養出的軍事人才也慢慢地滲透到其他部隊中去了,這些人才為后日建立北洋常備軍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北洋常備軍的建成不僅是袁世凱一生仕途的飛躍,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軍隊建設包括軍服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1.武衛軍的興衰與北洋常備軍的建立
建立武衛軍是與戊戌變法密切相關的。甲午戰爭的慘敗給大清帝國帶來強烈刺激,極大地動搖了清皇朝的統治根基,當時朝野上下一片改革呼聲,在軍事方面創立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練兵一時形成熱潮。政治方面也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動進京趕考的舉人進行“公車上書”,提出種種變法主張。光緒皇帝對變法甚以為然,在他的贊許下朝廷形成了以康、梁為代表的革新派,與慈禧太后為代表的保守派成為對立面。袁世凱此時做為新建陸軍的練兵大臣,和慈禧太后的親信榮祿關系密切,但他同時又參加了康有為組織的“強學會”,與康梁也過從甚密,甚至曾還幫康有為托人代遞萬言書,為“強學會”募捐等等,他的行為一時博得了革新派的信任,以為他是可以依靠的掌握兵權的人,當革新派與守舊派進行最后搏擊時,光緒皇帝密詔袁要他出兵相助。然而關鍵時刻兩面三刀的袁倒向了守舊派,出賣了光緒皇帝,致使戊戌政變功虧一簣,光緒被囚,慈禧重新垂簾聽政。戊戌政變失敗后,慈禧為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于光緒二十四年十一月(公元1898年)下令成立武衛軍。
武衛軍的五軍,前軍是由直隸提督聶士成統率的武毅軍改編而成,后軍是由甘肅提督董福祥統率的甘軍組成,左軍是四川提督宋慶的毅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擔任右軍,榮祿則自募萬人組成中軍。武衛軍剛剛建成即遭遇義和團運動爆發,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觸動了西方列強的神經,同樣八國使團提出的要慈禧退位、歸政光緒的要求也激怒了守舊派,慈禧盛怒之下不計后果悍然向列強宣戰,于是八國聯軍以保衛使館、教民的名義開始進攻北京,拱衛京都的武衛軍在保衛北京的戰斗中先稟承慈禧的旨意與義和團配合,后來守舊派在戰爭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向八國聯軍屈服,轉而又根據列強的要求鎮壓義和團,致使義和團與原來相互聯合的部分武衛軍反目成仇,這些部隊既得不到聯軍的寬容,同時還要遭受義和團的攻擊,處于腹背受敵,兩面夾擊的境遇,因此潰不成軍、傷亡殆盡。只有袁世凱從一開始就拒不奉命,他的武衛右軍自始自終與義和團為敵,沒有實際卷入這場戰爭得以完整保全下來。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鑒于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中清軍所顯示出的混亂、懦弱、戰斗力低下的嚴重情況,決定再次對軍隊進行改編,撤銷了名存實亡的武衛軍把一部分戰斗力較強的軍隊編為常備軍,隨時聽調,把另一部分軍隊編為續備軍,以備急用。北洋常備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起來的,組建僅二年多的武衛軍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由于袁世凱在義和團與八國聯軍入侵等事件上表現出的果斷、干練的政治手腕,事后不僅得到慈禧的進一步嘉許、信任,也得到西方列強的默認、支持,加上他的武衛右軍又建制完整,實力強大,清廷打破了慣例任命他為北洋大臣兼練兵大臣,在京師設立練兵處,各省設立督練公所,把組建常備軍的大權交給了他。他短時間內立即擬定了一份“新軍募集操練規則十九條”,獲得清廷批準后馬上派親信干將分赴各地精選召募了6000人進行訓練,同時從武衛右軍選派了50 名優秀戰士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為將來擴軍做人才上的儲備。按計劃第期編成常備新軍左、右兩鎮作為模范,第二期編成六鎮,第三期根據全國新劃定的軍區要編成三十六鎮。1904年編成了一二三鎮,第二年四五六鎮也編成了,這六鎮是后來北洋軍閥集團的核心,而第三鎮又是核心中的核心,辛亥革命和民國時期很多風云人物都出自該鎮。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光緒皇帝駕崩時,總共編成十九鎮,宣統三年又編成七鎮,第二年辛亥革命暴發,很多新軍參加了推翻清皇朝的武昌起義,整編計劃也從此流產,因此三十六鎮最終只完成了二十六鎮。
2.武衛軍與北洋常備軍的軍服同異
從時間順序上來推理,袁世凱等奏定的陸軍衣制和營制餉章等都應該是在武衛軍開始組建之后,原來可能都是用于武衛軍的,由于武衛軍迅速瓦解了,才最后成為二次重組的北洋常備軍軍服,我們現在所能看見的武衛軍的軍服只在《武衛軍》一書的插畫中出現有步兵、馬兵和炮兵的簡略形象,從這些畫技拙劣的插畫上僅能看出一個大致模樣。
清軍頭上的包頭帕應與淮軍后期的軍服頭帕很接近,而前一張“持龍紋令牌的清軍合影”上的官兵服飾,從軍服外形到軍帽、軍靴特征,再到肩章、袖章與《武衛軍》一書的插畫形象也基本相同。
1905年奕劻領銜,袁世凱等練兵處官員集體上奏的陸軍衣制秦折獲得批準后,統一的軍服開始在北洋常備軍中推行使用,但既使在這時期內各鎮軍服仍然還是不完全一樣的,這點從湖南武備學堂總教習章透駿給盛京將軍趙爾巽關于考察北洋軍隊武備情況的稟文中可以得到證實,其談到常備軍的軍服是這樣描述的:
各兵所穿衣服皆由官給發,于肩章分紅、白、黃、藍、紫五色,以志步、騎、炮、工、輜重之別,肩章上記隊號。平居休息時,頭戴羽緞緣邊醬色氈帽;操演時用包巾,腳著布快靴;無事時亦可著私買布鞋。惟軍衣皆照平常衣服做成棉衣,操練時臃腫異常,極為難看。知軍衣萬不能不照新式改做也。軍帽一事,張、袁二公討論經年,各張一幟,迄今未能定。
3.小站新軍與湖北新軍的軍服同異
1906年攝于湖北武昌的照片上都是湖北新軍的軍官,其中還有后來成為民國總統的黎元洪。照片中軍官大多都戴著品官的頂戴吉服冠,因此身上所穿理應是軍禮服,(如果是常服只能戴操帽而不能戴官帽),這款軍禮服與袁系新建陸軍制定的德國式禮服相比較,袁系的禮服長,湖北新軍的衣身較短,袁系禮服為深藍色,湖北新軍的服色很淺近于淡藍灰色,而且有深色緣邊,衣服上下口袋緣囗和腰部也有與緣邊色相同的橫條紋飾。袁系禮服的衣袖有金線盤如意紋袖章,湖北新軍的衣袖上也有袖章,但這種袖章卻與袁系新軍常服上的基本相同,特別是袖章橫紋上的金團蟒毫無差別,根據這點似乎還較難斷定究竟是禮服還是常服,《中國百年軍服》一書把它定為新式禮服,也許是因為湖北氣候與北方不同,多數時間比較晴熱,這樣的簡約禮服比較適合當地穿著。
仔細觀察照片上的軍人,還可以發現至少還有另外兩種軍服,一種應是袁系新軍的軍官常服,另一種雖有上衣口袋蓋,但衣扣卻是傳統的長腳排紐,這種軍服可能是下一級官佐所服,但軍帽式樣和帽章看上去卻都與袁系新軍是相同的。
4.清末軍服的德國制式與日本制式
晚清時期,西方列強與清政府交往比較密切的當屬英俄德法日,這五國中,英法聯軍是當年火燒圓明園、逼迫咸豐帝西竄承德的的罪魁禍首,日本則是甲午戰爭的交戰國、對手。甲午戰敗后,日本強逼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一經公布,俄、德兩國感到日本政府侵犯了他們對遠東擴張的利益,便一改觀望態度拉攏法國一起積極干涉,“皇二世甚至下令'甲艦、巡洋艦派往東洋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也向德駐日公使哥特斯米德發出了如下電訓:'現在日本的和平條件是過度的,它們損害歐洲和德國的利益,“ “日本必須讓步”,俄國政府也表示:“如日本不接項友誼的忠告,俄國正考慮三國對日本在海皿取共同軍事,其立行的標的為切斷日軍在中國大陸上與本國一切的,使它孤立。 由于德國的倡導作用,俄德法三國一起發難,最后迫使日本政府與清政府簽訂了《遼南條約》,將占領的旅順、大連灣等城市歸還中國。因為這些原因,德國與清政府出現了一段親密時期,在加強軍隊建設的過程中頻頻與德國合作,從小站練兵前起就一直購買德國武器裝備,聘請德國軍事教官,中國第一代現代軍服也完全仿照德國式樣。
西式軍服與中式服裝在裁剪縫紉上完全不同,這占在第一章第三節中己做說明。西式軍服根據人體結構設計得比較合體,穿在身上顯得輪廓分明,精神挺拔。相對中國式軍服就比較寬松,雖然穿著自由舒適,但整體形象看上去顯得臃腫,尤其雙肩下滑,更使軍人的威嚴精悍無從表現。在西式軍服中德國的軍服設計歷來比較考究合理,德式軍服的特點之一是它的肩章,無論常服還是禮服都是橫長條形覆于雙肩之上,使軍人的雙肩顯得寬闊有力,肩章與衣袖形成的直角可使胖瘦不同的形體都能藏拙,1905實行的新建陸軍軍服都是這一類型,北洋常備軍的一到六鎮(小站系新軍)一直統一穿著這種軍服。
身穿北洋軍將軍禮服的江朝宗
這套軍服的禮服在使用過程中一直保持了最初的設計原型,直到北洋軍閥時代,元帥將軍的大禮服依然都是這種式樣。但常服的變化比較多,1907 年北洋常備軍第三鎮、第一第二混成協調防東北,他們于第二年在新民東巨流河地區舉行了一次軍事演習,留下了一批很有價值的照片,在這些照片中有幾張能很清晰地看出軍服上沒有了肩章,軍衣口袋上沒有袋蓋,衣襟也設計成鈕扣不外露的暗門襟,這種軍服無疑己開始向日式軍服過渡了。
從親歐轉向親日是在袁世凱擔任北洋大臣以后,“在袁世凱看來,'日本兵制,取則歐洲,其兵書篡述宏富,文字相近,易于譯錄,他還認為,日本人在近代化中到的間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比西方列強的辦法更切合中國的實際”,因此他從1902年1月起逐漸增加了聘請日本軍官擔任練兵處顧問和教官的人數,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式的軍服自然很快在北洋常備軍中得以采用。日式軍服的上衣一般要比西式短一些,亞洲人身材都較矮,上身在身高比例上顯得略長,把上衣稍做得短一些,整體效果就可以把腿部拉長,日式軍服在設計上就突出這一點,軍服上衣不僅短,而且收腰緊身。最大的特征是在肩章上,這種肩章是兩塊小小的長方形方牌,豎式在軍衣雙肩靠近衣袖籠的部位。豎式肩章在辛亥革命之后的北洋軍隊中很流行,但在清末新軍中還較少使用,主要流行于南方的新軍之中。
袁世凱雖然大量聘用日本教官,并派學生去日本留學,(當時日本政府為了大量接受中國學生,特辦了“振武學校”,如李烈鈞、蔡鍔等辛亥名人都是該校畢業生,連清廷后來組建的皇族禁衛軍的的統領良弼也從該校畢業,)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袁世凱的北洋軍中很少選用留日士官生,所以士官生多數是在南中國。后來袁在民國時代要做皇帝,領導和組織反袁的人物竟多是這些留日士官系”。這一現象也許是形成當時日式軍服主流行要南方地區的原因吧。
新建陸軍校閱大臣暨第一混成協
新建陸軍擴編成武衛軍,進而改編成分布全國的北洋常備軍后,清末軍隊的性質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特別是在配發了新式軍服、頒行了與國際接軌的軍銜制后,中國的軍隊才真正邁入了現代化的行列,但這種步伐在全國的軍隊中并不是一致的,其參差的情形顯而易見,尤其是無論官、兵腦后還都拖著一條長辮子,這對現代軍隊需要干練、行動敏捷的要求來說實足是一種諷刺。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來自多方面,有政治、集團勢力的頑固偏見,也有國力衰微的因素,比如日式軍服逐漸在北洋常備軍中的流行,是最能從深層反映晚清統治集團的實況的。一方面中日兩國是多年的宿敵,長期較量的敵手,另一方面滿清皇朝又不得不依靠日本政府的財政支持,發展到后來很多領域甚至可以說己經成為榮辱與共的既得利益者。這其中袁世凱上臺后即重用日本教官,大量派人留學日本學習軍事,推行日式治軍方法,而同時又在自己的親信部隊中拒不使用留學日本的士官生,怕他們在官兵中灌輸進步民主思想,只把這些人輸送到南方其他部隊去的作法,就是一種最明顯的政治手段,所以說晚清的軍服從德國式漸而變成日式,表面上只是一種軍服式樣的改變,軍事合作對象的改變,深層次來說卻是舊中國的社會寫照。軍隊是依附于政治集團的,而政治集團又需要軍隊的支持和保護,所以軍服可以反映出背后政治集團,也就是高層軍官的政治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