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安家》中,老嚴夫婦倆在上海經營一個包子鋪,二人起早貪黑“賣包子”幾十年,就是為了給兒子在上海全款買一套房子。兒子快要結婚時,經過對比和選擇,在中介的幫助下終于選定一對博士夫婦即將轉手的房子,嚴叔嚴嬸很滿意。選好房之后,老兩口回去一邊包著包子,一邊暢想著住進新房子幫兒子兒媳帶孩子的生活,有說有笑,都不覺得累了。畢竟努力了這么多年,終于圓了一個心愿。
但是,在準備簽購房合同的時候,兒子突然提出要加上兒媳的名字,老兩口愣了一下,但是架不住兒媳拿出的已懷孕的理由。雖然中介提醒二老慎重考慮,但老嚴夫婦覺得兒媳已經是自家人了,同意加。
一方父母出資給孩子買房,房產證該不該加子女配偶名字?加了的話有什么法律效力?這個問題法律有明確的說法。
依據《物權法》的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
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情況不同效力是不同的。第一種情況,根據《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子女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
子女結婚后,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嚴叔出資購買房產落戶在兒子兒媳雙方名下的情形可能推定為具有贈與的意思表示,將來若離婚,兒媳可據此享有對該房子的所有權。
除了明確表示贈與的情形,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第二種情況。劇中,買房之后,老嚴夫婦倆高高興興收拾了東西,打算搬過去和兒子同住。但沒想到的是,竟然沒進去家門。老兩口不想讓兒子為難,便以“搬家路過,過來看看兒子”為由,失落離開。此時,如果老兩口以“該購房款不是贈與,是借款”為由訴訟到法院,是可能得到法院的支持的。為了保障老年人“老有所依”,司法實踐中考慮到公序良俗,作出了一個調整,即父母給子女買房,不是天經地義的,一定要明確約定是贈與才可以被認定為贈與。同時,法院更傾向于讓受贈與方來證明此購房款為贈與,如果拿不出證據證明該購房款屬于贈與,就當作借款來處理。那么,這種情況下,加子女配偶名的法律效力顯而易見了,小兩口要共同還借款。
中國的很多父母談到孩子結婚,不會去談財產份額,不會去想不好的情況,甚至即便發生了不利于他們的事,父母總會為兒女作出退讓。通過以上兩種情況下的法律分析,一方面建議需要為兒子購買婚房的父母,在是否加兒媳名字的問題上應當慎重考慮,可以對贈與目的進行約定,附加贈與義務,且對一定的后果提前設想并作出相應約定或者安排;另一方面建議子女盡到贍養義務,不要讓傾盡全部積蓄的父母“老無所依”。
編輯:龍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