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曹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三國亂世時期,是他一力奠定曹魏立國的基礎。不過在大家的眼中,想必曹操就是一個狡詐多疑、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奸雄形象。這是《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所塑造的曹操形象,很是深入人心。
但是歷史上的曹操真的是那樣子的嗎?其實并不盡然。
曹操,字孟德,小名叫做阿瞞,因此大家都叫他曹阿瞞。曹操小的時候聰明又機靈,遇事會隨機應變,但就是調皮搗蛋,不務正業,就跟現在那些天生聰明但卻不喜歡學習的孩子一樣。從古至今,人們對學習都是十分注重的。不愛學習的曹操自然不怎么引人關注,并且他對學業德行的不注重讓人們覺得他將來肯定不成大器,在那時只有兩個人看到了曹操的才。他們便是橋玄和何顒。
橋玄:
“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何顒:
“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他們都認為曹操是濟世之才,并且他們也都沒有看錯,但是在太平盛世,曹操會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好臣子,但是在亂世,他就必然會是一個梟雄。
當然了,不是《三國演義》里所說的奸雄,而是亂世梟雄,平定天下的梟雄。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作為治世能臣的曹操。
當時官場上買官賣官的風氣十分盛行,所以作為官三代的曹操在二十歲時拿到一個郎官的職位,可以說是輕而易舉的。不過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曹操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恰恰相反,作為世家子弟的曹操相當有才能。
在當時的那個社會,在世家貴族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而曹操在先天聰慧機敏,又有著后天良好的教育的情況下,他可以說是一個文韜武略的人物,而且他所成長的環境,讓他的眼光又能比常人看得更遠。
年輕氣盛的曹操還不太懂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他想當一個好官,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所以他不畏權貴,嚴格執法。但是他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對抗龐大的貴族勢力就是以卵擊石,不過因為他是官三代,所以曹操只是被調到了基層。但不久后又因為有著親戚關系的宋皇后被廢,他也被連累的罷官回老家去了。
但是曹操作為官三代,他底蘊深厚,不到兩年就又東山再起,出任議郎。雖然經歷過官場挫折,但是曹操還是那個心里為國為民的好臣子,他想匡正這個弊病繁多的國家和社會朝政,所以他提出過許多很有建設性的意見,不過權貴的利益不可侵犯,所以曹操算是白提了。
這是曹操的政治生涯,從政不行,曹操就想在軍中尋找希望。
然后就是黃巾起義時,曹操能帶兵討伐賊寇;升為國相時,能愛護百姓,不畏權貴,公正執法;亂世將起,天子勢微,曹操能保持本心,拒絕王芬、周旌等人謀反行動的邀請,反而規勸他們不要亂國,此舉是為忠君。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曹操認為他們注定會失敗。而且結果也不出曹操所料,他們失敗了,王芬自殺了。
不過曹操雖然拒絕了王芬他們的邀請,但是他也沒有舉報他們的謀反行動,因為曹操也有了異心,朝廷腐敗,亂世將起已不可避免,他既然不能做一個安世之賢臣,那就在這亂世之中為自己謀一個前程吧。而且這亂世,更有助于他實現自己的理想。
朝中漢靈帝的去世,太后把控朝政,劉辯、劉協的皇位之爭,京城是徹底亂了。再加上董卓邀請曹操“共商朝政”,他的野心也已是昭然若揭。
不過曹操逃了,為什么呢?因為名不正言不順,董卓的做法直接把他自己釘在了亂臣賊子的位子上。但是曹操沒有自己的野心嗎?不。相反,他的野心更大,不過曹操看得更遠,而且他所接受的教育是重視“正統”。他的“逃”能給他一個擁兵的借口,那就是討伐國賊。現在的曹操雖有野心,但是還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好青年。他和袁紹、袁術等人組成討董軍,但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的將領們可都是各有各的小心思,所以對于董卓的討伐可以說是半途而廢了,聯軍也解散了。原來諸侯們只是借伐董來發展自己的勢力而已。然后曹操就變成了有官有權有軍隊,但是卻無糧無地的人,漂泊無依。
不過沒過多久,曹操就帶兵消滅了東郡的黑三賊和南匈奴,平了外患,然后就被冀州牧袁紹推舉當了東郡太守,然后又升為兗州牧。內有鮑信、張邈兩位好兄弟的支持,就連強大的袁紹也支持他。
可以說此時的曹操是志得意滿,但是好景不長,知己鮑信戰死,父親被殺,好兄弟張邈背叛,袁紹又即將成為敵人,他成了“孤家寡人”了。可是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在這亂世,也正是這份“孤”成就了“梟雄”曹操。戰場的洗禮讓曹操褪去了少時的放蕩愛玩,變得成熟,變得多疑,手段狠辣。但那是正常的,三國亂世,各路崛起的大人物,誰手中沒有無辜人的血?誰沒有為自己的前程利益殺過朋友?廖化作為盜賊時期,就能為了在這亂世之中搏一個光明的前程,而殺了同樣作為那一伙盜賊的首領杜遠。而杜遠愿意和他平分搶來的夫人,這就可以看出杜遠和廖化的感情算是挺好的,但廖化還是把杜遠給殺了。正如黃摩西所說:“從古英雄,豈有不用權謀而成事者?”
但為什么曹操卻是那么一個徹徹底底的反派形象呢?因為每個時代看曹操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的時代需要平庸,有的時代需要群英薈萃,而曹操恰恰推出了“唯才是舉”的政策,而這不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的,所以歷史上對曹操褒貶不一。無論是對曹操這個人還是對他所做的事,都會帶上個人感情色彩和時代的印記。不過客觀地說,曹操真的算不上壞,他秉持正統,愛國愛民,愛惜人才,他是君子,是能臣,也是梟雄。
但梟雄曹操在這亂世之中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如各路群雄般覬覦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想當皇帝?這個心思,不能說沒有,畢竟時勢造英雄。但是曹操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陰險狡詐,心狠手辣,性格多疑之人,他是要一份霸業,是想為子孫后代留下一份基業,但他用的是堂堂正正的陽謀,他的所作所為對得起他的所得。
漢獻帝劉協落寞逃難時,是曹操接納了他,而曹操為的就是就所謂的“正統”。
接下來我們說說曹操光輝的戰績史,討伐董卓;平叛黃巾軍,平定東方;伐韓暹楊奉平動亂;滅袁術、呂布、張揚、眭固;令張繡俯首稱臣;大敗袁紹;斬袁譚、高干,收服黑山賊寇;滅馬超、成宜,安定邊境。他攘外安內,功勞何其之多?
所以他被冊封為魏公,可另立一國——魏國。有領土,有子民,可設宗廟,曹操的各種禮制等同于皇帝。這就是曹操用陽謀光明正大得到的,而對比之下袁紹、孫權、劉備等人都非正統,才是真正的“國賊”。
曹操在兵法上有奇才,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且治軍嚴整,法令嚴明,是個極為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但是除了馳騁沙場的“武”外,他還有著治國安邦的“文”,他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施行租調制,讓社會秩序漸趨穩定,經濟生產漸漸恢復。這是曹操的為民為國,曹操是學習儒家思想的,他也有“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思想。
曹操的“文”在另一方面的表現,就是他的文學與書法。文學大家都不陌生,曹操的詩歌如《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等都是十分有名的。除了詩歌,曹操的散文也是清俊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連魯迅都評價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師。
但是大家不太了解是,曹操也是個優秀的書法家,歷史上對他在這方面的著墨比較少。不過看過曹操書法的人都贊:“筆墨雄渾,雄逸絕倫。”這十分符合曹操的形象,而且唐朝張懷瓘在《書斷》里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這便可看出曹操的書法造詣之高。
曹操,并非是書上所言的“壞人”。相反,出自世家的他自有一番風度,他看出了那個時代的弊病,他想匡正,但是世家貴族的阻礙太大,在朝中從政并沒有給他“治國”的機會,而那時亂世來了,他便從了軍,以漢天子名義征討四方,攘外安內。而且這也讓他當時未能實行的治國之策有了施展的機會,制定禮制法律,行為規范,獎農桑,興水利,實行屯田制,建學校,視才授官,抑制豪強,推行法治,崇尚節儉等等。
東漢末年著名評論家許子將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并沒有錯,但說他是“亂世之奸雄”就過頭了。范文瀾在評價曹操時說:“他是撥亂世的英雄。”筆者認為,英雄還不足以概括曹操為人,他更像是一個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