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梟雄,項羽是英雄。劉邦“起于細微”,項羽是楚國名門之后。最終,貴胄項羽敗給了草根劉邦。
項羽竭力維護西周以來分封諸侯的政治制度,為此他甚至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勝果,不惜犧牲立刻取代秦皇的機會。
項羽似乎非常痛恨暴秦的集權專制,所以率軍搗入咸陽后,為發泄心中的憤恨,他縱火焚毀了秦始皇專制集權的象征——阿房宮;他怨恨秦制,所以以暴制暴,動輒坑殺秦軍降卒,甚至在新安(今河南澠池)使詐一次性殘忍坑殺了二十萬投降秦軍;他痛恨秦制,所以不愿意在關中這塊始皇龍興之地建都稱帝;他恨秦暴政,所以打心眼里不愿重蹈秦始皇之覆轍。
細究史料,會發現項羽對封建分封制的竭力維護并非出于理性思考,而是對于老祖項燕(楚國大將)被秦將王翦誅殺而產生的切齒痛恨。他似乎異常眷戀被暴秦所擊滅的那些逝去時光,他想挽回失去的一切,讓強楚重見天日。他縱橫疆場,驍勇無敵,殺人如麻,如此拼命卻并非要把天下大權攫于己手,而是把奪來的權力分封給諸侯,自己滿足于諸侯王的地位,滿足于向諸侯們發號施令。
彼時相互利用、相互攻伐的各股勢力中,只想做諸侯王的恐怕只有項羽一人。其他的諸侯各懷鬼胎,都想奪取天下,將天下大權拽于一手。比如項羽最主要對手劉邦——他一門心思想和秦始皇一樣君臨天下,獲取和秦王一樣大的權勢,一言九鼎。
正是由于過度迷戀分封制,使力能舉鼎、勇冠三軍的霸王項羽變得有些癡傻、天真,以至于失去了正常的思考能力與判斷能力,一次次犯下低級錯誤,甚至把唾手可得的勝利果實拱手讓給了老謀深算的劉邦。
項羽年輕,血氣方剛,崇尚武力,想法單純,因此顯得比其他政治家多了幾分可愛。他不諳權謀韜略,僅憑武力就推翻了虎狼之秦,幾乎觸摸到了權力金字塔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奇跡。如果項羽有劉邦一半的權詐機變,那么橫掃千軍,全取天下之人一定非他莫屬。這一點他的所有對手與政敵都不得不承認。項羽殲敵無數,關鍵時刻卻心懷婦人之仁,搞政治卻不諳厚黑,沒有壞到底,而是有所保留,也就由此種下了失敗的種子。而劉邦不同,為攫取天下大權,他不擇手段,毫無底線,所以能笑到最后。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的理想是用武力平天下,以力服人,其難度可想而知。哪里出了問題,出了亂子,他第一反應必是派兵鎮壓,從來不想安撫、懷柔、妥協甚至讓步等更有效的對策。結果殺戮無數, 四面樹敵,積怨甚多,乃至徹底失去了人心。比如他征戰時迷了路,百姓都故意指給他錯誤的路徑,讓他屢次撲空,屢吃敗仗。一個人如此不得民心,就算他武功蓋世,力拔山兮,也難于戰勝更懂得攻心、更深謀遠慮的劉邦了。
武力可以稱雄一時,卻產生不了恒久的威力, 它只能讓人變得更加兇殘,更加遠離人性,從而變得眾叛親離,不堪一擊。項羽崇尚勇力,自恃其能,剛愎自用,聽不進忠言,乃至麾下英才紛紛棄他而去轉投劉邦,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尷尬境地。
《史記·項羽本紀第七》記載: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徙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勿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當楚、漢兩軍對峙相持時,項羽希望劉邦能和他痛快地展開決戰,不要殃及百姓。然而,這有些天良未泯卻一廂情愿的想法遭到劉邦的斷然拒絕。劉邦要拖疲他、耗死他、損盡他的元氣才會和他開戰。顯然,劉邦和項羽,一個城府極深的中年人,一個血脈賁張的年青人,對游戲規則的理解風馬牛不相及。在深諳權謀的劉邦面前,快意恩仇的項羽簡直就是個小學生。
正是由于對武力的癡迷,使得項羽氣量狹小,自己不喜歡謀略也便罷了,還容不下智謀出眾但出身寒微之人。陳平、韓信、英布、隋何等等很多人才原來都在楚營效力,在項羽手下無法施展才干,且賞罰不明,于是紛紛轉投劉邦。
當初項梁擁立楚懷王熊心,初衷是立個傀儡,做做樣子,卻沒有充分利用其價值,反而受其牽累。楚懷王雖是“假王”,但卻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他一方面宣稱“先入關中者王之”,另一方面卻沒有派遣項羽率楚軍直搗咸陽,反而讓劉邦撿了個大漏,以至于讓項羽在楚漢爭霸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然而,相遇仍沒有吸取教訓,想辦法控制住楚懷王,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在大肆分封諸侯王之時,尊奉其為“義帝”,釀成了難以挽回的大錯。更大的錯誤是后來他又悍然誅殺了“義帝”。從項梁立楚懷王到項羽處死“義帝”,楚懷王這個“假王”始終沒有發揮什么作用,最終反而讓項羽得到了一個弒君的惡名。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二月,實力雄厚的項羽自立西楚霸王,轄梁楚九郡,都彭城。 隨后將義帝徙于郴(今湖南郴州)。他大封十八路諸侯,共有劉邦、章邯、司馬欣、董翳、魏豹、申陽、韓成、司馬卬、趙歇、張耳、英布、吳芮、共敖、韓廣、臧荼、田市、田都、田安被封諸侯王。另陳余、梅鋗被封十萬戶侯。
據《史記》記載,項羽率軍入咸陽后大肆燒殺搶掠,所過無不殘破灰滅,他還封秦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三人為王 ,之前他在新安殘忍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獨此三人幸免,秦人對此三人恨之入骨,遂使項羽徹底失去了秦民的支持;他不建都關中還都彭城(今徐州),也使他失去了戰略主動性與有利地勢;至于大封諸王,更是項羽犯下的一個大錯誤;他貶義帝于江南郴縣,封劉邦到巴蜀,將其他與自己關系不親密的諸侯分封到地理偏僻、交通不便、經濟凋敝的惡地,而將自己的親信將領分封到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善地,在引發眾人嚴重不滿的同時,還挑動和加劇了各路諸侯之間的矛盾與權力紛爭,并且迅速激化了他和主要對手劉邦之間的矛盾。
僅僅三個月后,劉邦乘第二任齊王田榮起兵反楚的有利時機,決策出漢中東征,持續四年的楚漢戰爭終于爆發了。因項羽分封不公,失道寡助,諸侯叛亂不斷,劉邦、韓信終于在漢五年 (前202年 )將項羽圍困于垓下,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士氣低落,喪失斗志;項羽率少數騎兵突出重圍,逃至烏江,漢軍緊追不舍,項羽自刎而亡。楚漢戰爭最終以劉邦全取天下,建立漢王朝而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