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也是一個庚子年,以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為主的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為名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
8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皇西逃,對外宣稱“西狩”。
可以說,八國聯軍侵華是我國歷史上最恥辱的歷史之一,而身為國家的實際執政者——慈禧,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然而,即便面對國家淪喪和西方列強對百姓的凌辱與屠殺,慈禧也根本沒有任何的悔改之心。她不僅沒有悔改之心,甚至在西方列強的逼迫下而向他們屈服,最終成為西方列強踐踏中國的幫兇,為此她竟說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種恬不知恥,人神共憤的話。
雖說不能將一個政權的消亡歸結到具體的某一個人身上,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根本無法徹底摧毀一個政權,但是,一個人卻有足夠的力量將一個政權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而慈禧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慈禧西逃的路上,她的所作所為也更加印證了這一結論,尤其是下面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她在逃離京城之前,殘忍的殺掉了光緒皇帝最喜歡的妃子——珍妃。
至于珍妃為何而死,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珍妃當年支持光緒皇帝進行戊戌變法而遭到慈禧的痛恨。也有的說珍妃曾當面阻止慈禧西逃,勸她留在北京指揮大局而被慈禧殺掉,還有的說珍妃性格聰慧,性情活潑,入宮后很多行為習慣都不合祖制,加之光緒皇帝只疼愛她一人而冷落了慈禧的親外甥女隆裕皇后,最終遭到慈禧的黑手。
不管這些說法哪一個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可以肯定的是,珍妃絕對死于慈禧之手,而慈禧作為帝國的掌舵人,眼中竟然容不下傀儡皇帝的一個妃子,其度量之小,心胸之狹隘,又如何能將整個王朝帶入正軌呢?
第二件事,慈禧離京后立即下達了剿滅義和團的命令,而后來與洋人簽訂的《辛丑條約》中,也有“清政府保證鎮壓排外行為”的條款。義和團雖然也有為人詬病的地方,但在反對西方列強這方面做得還是可圈可點的,甚至在八國聯軍侵華的那段時間,也出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或事情。
而且最為明顯的一點是,義和團的口號是“扶清滅洋”,他們在本質上是支持清政府的,可是,危難之時,慈禧竟然為了一己之私利不僅拋棄了自己的戰友,還與敵人一起,拿起屠刀對準他們,如此的忘恩負義,令天下人所唾棄。
有如此背信棄義之人執掌天下,天下焉能不亡?
第三件事,慈禧西逃的路上依舊不忘奢侈生活。
要知道慈禧當時是倉皇出逃,沒有多少時間收拾金銀細軟,所以,這就導致了在逃往的最初時日,慈禧的生活一度非常窘迫,甚至曾喝過白粥,雖然在當時,能喝上一碗粥對于一個普通百姓來說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但對于一個皇太后來說,這絕對是她一生中最痛苦的時刻。
這個時候,尋常人會心生臥薪嘗膽之志,痛定思痛,而后奮發圖強,可是慈禧卻只想如何恢復曾經的奢侈生活,為此她下令讓沿途各級官員都必須向她進獻寶物和美味佳肴,甚至不惜以“賣官”的形式來誘惑那些貪官和地方富豪。
而為了能讓慈禧高興,那些貪官污吏在搜刮民脂民膏的時候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尤其在西安,慈禧幾乎恢復了在北京的奢靡生活,這無疑加重了當地百姓的負擔,使得民怨沸騰,民聲載道。
唐太宗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是一個王朝的根基,若不為百姓所支持,王朝必然崩塌,既然慈禧不明白這個道理,那么清王朝又如何能逃得了滅亡的命運呢?
慈禧并不是一個優秀的統治者,只是一個手段高明的弄權者,前者以天下蒼生為重,而后者只以滿足自己對權力的欲望為主。晚清的百姓們是不幸的,光緒皇帝也是不幸的,他們都遇上了慈禧這么一位自私的弄權者,所以清王朝這座大廈必然是要傾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