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迎上皇
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派使者議和,并且請求歸還英宗,此事下發(fā)到禮部討論役有決議。王直率群臣請求迎回英宗,并說“天位已定,太上皇還,不復蒞天下事”以安撫景帝。景帝說:“卿等說得確實好。只是前后派遣使者五次前去,始終沒有達到目的。現(xiàn)在又派遣使者,假設他們藉護送車駕為名義,來侵犯京城,豈不成為百姓的禍患嗎?賊人狡猾難以相信,還是重新商議吧。”不久,瓦刺的另一支部落阿刺的使者又到,胡濙等人又因此進言。景帝便駕臨文華殿門,召集群臣和諫官向他們講明應當拒絕的情由。王直回答說:“一定要派遣使者,不要留下后悔的事。”景帝不悅。于謙上前為他解釋,景帝的心意才緩解。群臣已經(jīng)退下,太監(jiān)興安匍匐出宮喊道:“你們這些人堅持想派遣使者,有文天祥、富弼這樣的人嗎?”王直大聲說:“朝臣聽從天子的派遣,已經(jīng)享受他的俸祿,敢推辭危難嗎!”說了兩遍,聲音更加嚴厲。興安說不出話,才商議派遣使者,命李實、羅綺前去。
使者出發(fā)后,而瓦刺可汗脫脫不花和也先的使者先后來了,打算遣送他們回去。使者對住宿的陪伴說:“中國關外的十四座城全都為我們所有。以前阿刺知院的使者來,尚且派人一同回去。現(xiàn)在也一定要有大臣一起走,這才比得上。”胡濙把這件事報告朝廷,詔書下發(fā)到朝廷討論。因王直等人堅決請求,于是派遣楊善等人回報。
等到李實回來,又因為也先的使者到來,詳細陳述也先想求和的情形。王直和寧陽侯陳懋等人上疏,請求另外派遣使者送禮物絲帛去迎接英宗,景帝不允許。又上疏說:“臣等和李實交談,詳細地了解對方國內(nèi)的情形。他們需求的衣物錢財,是上皇提出的,而奉迎上皇回來,是也先的意思。以前脫脫不花和阿剌的知院使來,都有回覆的使者。現(xiàn)在也先的使者以迎回上皇為辭,卻不派遣使者和他一起回復,這會使敵人懷疑并且招致戰(zhàn)爭。”景帝又不同意。
隨后李實自己向景帝進言。景帝只是回復也先的信,命楊善迎接英宗回來而已。王直和陳懋等又上疏景帝,請求仍然派遣李實出使。景帝答復說:“等楊善回來再商量這件事。”御史畢鑾等人又上疏,極力進言說:“即使對方以欺詐而來,我國以誠實前往,萬一有意外,我方兵力本身還在。”景帝終究未聽從。不久,楊善終于奉迎英宗回來。
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派使者入朝進貢,并且請求派遣回復的使者。王直多次上疏說:“邊關的防備沒有完善,草料和糧食沒有蓄積,國家的創(chuàng)傷還沒有恢復,應該答應他的請求。派遣使者去以觀察虛實,開導對方從善。”景帝不同意。沒過多久,也先派騎兵進入邊關,以回復使者為藉口。王直和群臣又請求這件事,景帝還是不同意。王直等于是上疏說:“陛下堅決治理軍隊,確定或戰(zhàn)或守的策略,實在是大有作為的君主。但是使命不通暢,難以保證他不入侵。應當敕命邊疆沿線的守臣,派士兵游動巡察,有警報就入關保衛(wèi),沒有戰(zhàn)爭就進行耕種。陛下在處理機要事務的空閑時間,不時召集京城兵營的總督、總兵,向他們咨詢方法和篥略,真誠地接待并禮貌地對待他們,明確獎賞處罰以控制他們的后效,這樣或戰(zhàn)或守的策略可以提出來了。”景帝才稱好。同年,朝廷因為王直年老,命何文淵任吏部尚書輔佐他,吏部于是有兩個尚書。
景泰三年(1452年)正月,王直升任太子少傅。景帝打算廢掉太子朱見浚(即明憲宗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還沒有提出。恰逢思明土知府黃矰請求換太子。景帝十分高興,詔書下發(fā)到禮部討論。胡濙不敢表示不同的意見,文武諸臣討論的九十一個人應當簽名,王直顯出為難的樣子。陳循把筆蘸上墨強求他寫,王直于是寫上名字,最終改換了太子。王直晉升兼任太子太師,賜予金幣增加等次,他跺腳嘆息說:“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居然被一個蠻族的酋長破壞,我們這些人羞愧死了。”
景泰四年(1453年),何文淵離任后,朝廷又任命王翱為吏部尚書輔佐他。